文/薛洪言 編輯/王莉
?
利率市場化中的經營變局
文/薛洪言 編輯/王莉

利率市場化,實質上是監管機構將資金的定價權交付給了市場。
利率市場化將從根本上改變金融機構的定價機制,并對其業務模式和發展產生深遠影響。
目前,由于對商業銀行不再設置存款利率浮動上限,所以理論上利率市場化已經實現。出人意料的是,非但攬儲大戰沒有再現,連存款利率上限放開本身也沒有引起市場過多的關注。那么,利率市場化的影響還在不在?如果存在又是以什么形式表現出來的?對銀行業有什么影響?本文將就這些問題展開論述。
從國際經驗看,利率市場化往往會給存款類金融機構帶來較大沖擊,一些發達國家的利率市場化甚至引發了存款機構的倒閉潮。而我國在存款利率上限取消后,預期中的攬儲大戰并未出現。如表1所示,16家上市銀行各期限定期存款利率上浮幅度有限,均在30%以下,活期存款掛牌利率甚至低于基準利率。
存款利率放開后,市場意外平靜。對其原因,一般歸結為國內寬松的貨幣政策環境。當前,國內經濟持續低迷,貨幣政策處于寬松階段。2015年以來,監管機構分別連續5次降息和降準,市場利率處于下行通道,市場資金面寬裕,銀行超額準備金率也持續處于相對高位。在這種市場環境下,攬儲大戰自然是打不起來的,放開存款利率上限的影響也自然而然被忽視了。
事實上,今年以來銀行已經很少有攬儲大戰了。在筆者看來,根本的原因還是攬儲的對象沒有了。一般說的高息攬存,是針對銀行掛牌利率而言,其主要是面向小額儲蓄者。因為達不到高息的銀行理財產品和信托理財產品的準入門檻,小額儲蓄者只能在銀行存款產品中追逐高利率,這就為高息攬存提供了土壤。隨著互聯網理財的興起,高息理財產品日益普惠化,門檻大大降低,導致小額儲蓄者資金搬家,存款占比下降。小額儲蓄者的存款搬家,使銀行失去了存款攬儲的對象,攬儲大戰也就打不起來了。截至2015年9月末,銀行理財產品余額20萬億元,貨幣型基金余額3.7萬億元,P2P余額0.32萬億元,信托理財余額1.19萬億元。特別是2015年“雙十一”期間,僅蘇寧金融的定期理財產品在15分鐘內銷售額即破億,全天易付寶會員同比增長12倍。
一葉知秋,隨著互聯網巨頭的介入,傳統互聯網理財產品安全性短板被補齊,大大地推進了高息理財普惠化,銀行存款攬儲已經無仗可打。

表1 2015年10月23日之后商業銀行存款掛牌利率(%)
利率市場化,實質上是監管機構將資金的定價權交付給了市場。這就意味著利率市場化并非僅僅是在短期內影響存款利率的變動,而是會從根本上改變金融機構的定價機制,并對其業務模式和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
一是會推動商業銀行資產端的經營調整。利率市場化后,銀行低成本存款占比下降,負債端成本整體上升。資金高來就要高去,資金的高成本需要資產的高收益來覆蓋,因而只愿支付基準或以下貸款利率的大客戶將不再是銀行優質貸款客戶。對這部分客戶,銀行會更積極地推動其進行直接融資或結構性融資,以賺取中間業務收入;而傳統貸款業務,將更側重于中小微企業客戶。銀行負債結構更趨主動,使得資產端的“以貸定存”成為可能;同時,主動的負債結構還使得銀行省卻了不必要的付息壓力,不必為了覆蓋存款資金成本而“被動放貸”。這就為資產端業務轉型提供了空間,超越傳統存貸業務進行創新也有了可能。
二是會加速銀行經營輕型化。利率市場化后,傳統資產負債業務呈現薄利化趨勢,利差對不良的消化能力下降。而高不良幾乎必然帶來虧損,因而對很多銀行而言,傳統的重資產負債業務不再具有吸引力。新設立的民營銀行、微眾銀行和網商銀行,幾乎都把平臺化和同業合作作為主要業務模式,本質上就是輕資產化、交易化和平臺化。這些有互聯網背景的民營銀行坐擁大量客戶資源,與掌握優質資產的傳統金融機構有著天然的合作潛力。可以預期,銀行經營輕型化和平臺化將成為未來一段時期內的新趨勢。
三是一大批小銀行會轉型為專業信貸銀行。隨著互聯網金融的發展,客戶對交易便捷性、產品豐富性和渠道體驗的要求越來越高。這對傳統的小型銀行業機構而言,將使其獲客成本越來越高,因而與平臺型銀行合作以解決客戶資源問題,并逐步向專業信貸銀行轉型,或可成為新的趨勢。
四是中小型銀行兼并潮有望出現。利率市場化后,風險把控力差的中小型銀行將在競爭中陷入困境。鑒于銀行牌照仍是稀缺資源,銀行倒閉潮不會出現,但中小型銀行的兼并潮有望出現,并可能為民營資本進入銀行業開辟新的渠道。
五是網點的重要性將下降。在存款為王的時代,網點是銀行攬儲的根據地,網點越多,低成本存款也就越多。前些年,商業銀行新設網點的積極性高漲,就是網點存款效應的反映。但近年來,隨著互聯網金融興起以及電子銀行渠道的發展,網點的重要性開始下降。特別是網點消耗大量的固定資產和人力成本,已變得不再經濟,拉存款、賣理財成為僅剩不多的支撐網點的業務種類。利率市場化后,銀行負債結構趨于主動,資產、負債和盈利與網點數多寡的關聯性會越來越低,無疑會進一步降低網點的戰略重要性。
六是會加速商業銀行“走出去”步伐。隨著境內資金成本的上升,境外人民幣資金和外幣資金的低成本優勢逐漸凸顯,國內銀行發行境外人民幣或外幣債券募集資金可能成為常態。特別是在“一帶一路”國家戰略的帶動下,企業“走出去”會加速,商業銀行“走出去”業務的盈利水平和重要性也將相應提升,并有望逐漸發展成為商業銀行重要的戰略性業務。
利率市場化的上述影響將逐步顯現。對此,銀行要做好準備、轉變觀念、練好內功。
一是要降本增效,開源節流。要接受經濟減速和利率市場化的現實,確立凈利潤5%~10%的年增長率,監管機構和市場也應淡化對商業銀行業績增長的要求。利潤增長目標偏高,一切風險管控措施都會在高指標的現實壓力下軟化。對應盈利水平的下降,要加大成本控制,切實降低成本收入比。2014年,銀行業成本收入比為31.62%,較2010年下降了3.68個百分點,有所進步,但仍有空間。節流之外,還要開源。銀行要順應綜合化經營的大趨勢,積極探索債券發行、股權融資等投行業務,準備好介入證券經紀業務,并加大對“走出去”業務的重視程度,以多元化經營應對利率市場化對傳統存貸業務的挑戰。
二是要提前布局輕型化經營。從社會融資結構的演變進程看,直接融資占比上升應是大趨勢,以銀行貸款為主的間接融資為王的時代將漸行漸遠。對傳統銀行業而言,投行和資產管理業務是輕型化轉型的最佳切入點之一。投行業務中的資產證券化,可以盤活自身資產,降低銀行對外部資金的依賴,使運營模式從資產持有向資產交易轉變;債券發行和承銷則可以較好地承接原貸款客戶的發債需求,降低客戶流失率;資產管理業務能夠較好地對接客戶的多元化理財需求,綜合運用銀行集團多牌照優勢和專業風控優勢,形成多樣化資產,為客戶提供定制化和一體化的資產管理服務。而在這一轉型過程中,銀行自身的多元化經營戰略也能得到強化和落地。
三是中小型銀行要專注本業,忌盲目多元化。多元化是行業發展的大趨勢,但具體到中小型銀行,則要反其道而行之。多元化是大型銀行集團的轉型方向,而其多元化也意味著對其他市場的擠壓和搶占,將使競爭更趨激烈。面對競爭,中小型銀行如果能依托前些年的家底,專注本業,持續經營問題不大;但如果盲目多元化,導致前期的積累無法維持后續投入,多元化的道路則極有可能失敗。屆時,再想回歸本業為時已晚,唯有被收購,淪為其他金融機構多元化進程布局中的一個棋子。
四是要對物理網點進行再定位。利率市場化后,網點的攬儲功能下降,若不能找到其新的功能定位,龐大的網點將由寶貴資源轉變為經營負擔。今年以來,蘇寧云商開始了對傳統門店的改造升級,將其打造成集購物、體驗、餐飲、理財、服務等于一體的綜合化云店,為其O2O戰略的落地提供資源支撐。這使其線下門店由電商大戰之初的負擔成功轉變為寶貴的資源和獨特優勢。
筆者認為,隨著銀行經營輕型化,網點應由存款橋頭堡轉變為銀行投行和資產管理業務的前沿陣地。為此,銀行要加速對網點的改造和升級,一方面,進行流程梳理,提高業務的智能化和自動化,釋放人力資源;另一方面,對網點空間進行再改造,提高用戶體驗,成為客戶投資理財的咨詢和交流場所。
作者單位:蘇寧金融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