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天勛


摘 要:本文以數字化構成教育為切入點,借助計算機圖象的科學成果,探討修改、計算、存儲、記憶、模塊化、虛擬表現等,使構成藝術進入了一個全新的領域,并研究它在教學過程中,如何兼顧效率與效果、手動與自動、量變與質變、現實與虛擬、想象與實現、實驗與實踐等方面的內容。
關鍵詞:數字立體構成;設計;教育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1422(2015)05-0053-03
在三維的空間環境中,我們所看見到的物體千姿百態:有的沉穩敦厚,有的尖銳鋒利,有的雄偉宏大,有的精致小巧,有的光滑炫耀,有的質樸親切……人們對不同物體的視覺感受隨著形態的不同而改變,作為設計師,如何把握空間造型的藝術規律,如何熟悉這些獨特的造型語言,必須從研究立體構成開始。最先提出構成教育的是上個世紀初的德國包豪斯設計學院(1919-1931年),如伊頓、康定斯基、克利等教師關于構成教育的積極探索,逐步奠定了構成教育的基礎思想,其精神內涵至今還影響了當今世界的設計教育。
近現代設計教育發展的規律告訴我們,構成教育是一切設計教育的根本,任何忽視構成教育的結果必然是舍本逐末的短視行為,對有限的教育資源和學習時間造成了巨大浪費;只有端正學習方法,科學組織教學實踐,腳踏實地地研究造型藝術,從物質形態的本質規律開始,研究立體的形態的藝術特征、組合方式和設計方法,才能為成為一名出色的設計師奠定基礎。
一、立體構成教學的基礎地位
在開展設計教育的大中專院校,甚至在研究生院,都把立體構成作為一門學習和研究造型藝術的基礎學科。目前,有的院校把立體構成作為基礎造型課之一,稱之為三大構成教育;有的院校直接設置成造型藝術創作課,用雕塑或陶藝課程取而代之;還有的院校通過大量的實踐改革,把立體構成作為專題設計課程的一部分……但無論課程的名稱或形式怎么變化,也無法改變立體構成作為設計教育的基礎地位,也許課程學習時間的長短受不同專業而定,也許為了追求特色教育模式而改變其作為獨立學科而存在,改革都有其合理性與不合理性,但科學組織教學以及探討教學改革模式,必須遵循人才培養的基本規律,不要在課程設置的表面層級變來變去,不要有短視行為,也不必局限在專業設計課程中。
二、傳統立體構成教學的限定性因素
從各種各樣的探索改革中不難看出,立體構成教育在當今設計教育中遇到了困惑。對于教師而言,受課程時間的限制,立體構成課程很難系統地講;受專業方向的限制,該課程很難與設計課程結合起來講。對于學生而言,由于受立體構成課程時間、材料與工藝水平的局限,構成的訓練往往也不夠充分,很多學生進入高年級時,普遍覺得以前所學的立體構成課程沒有什么用,對專業設計的幫助不大,反倒覺得學構成浪費了很多時間。其困惑的結癥所在有幾個方面:
(1)課程時間太短。一般來說,課堂時間加上業余時間累計不會超過四周,而做立體構成就象完成雕塑一樣,緩慢而缺乏系統性,學生缺乏大量的練習訓練,造型規律的系統認知就很困難,教學目的達不到,課程教學變成了走馬觀花。
(2)材料成本局限。從某種意義上說,材料成本甚至阻礙了立體構成教育的順利實施,為了獲得一定的構成效果,往往需要通過材料的肌理、質感來表現,立體構成作業練習所需要的材料成本,是學生在實現構思時必須考慮的。有的學生為了省事,使用卡紙做立體構成,便宜又省事,可對于造型的根本性認知全來源于這薄薄的卡片,教學效果可想而知。
(3)工藝制作困難。如果立體構成的材料選擇獨特一些,學生面臨的最大問題就是工藝技術的問題,不同的材料就要使用不同的工藝完成,如選擇金屬就面臨焊接的問題,選擇實木,就必須考慮榫卯等工藝;這些工藝不易被學生快速掌握,浪費時間不說,作品的效果未必達得到預想的目的。
(4)功能性不強。立體構成作品不應該具備功能目的,它只是訓練手段,不是訓練的目的,這里所說的功能并不是指構成作品自身的實用價值或審美功能,功能性不強特指構成訓練的實際效能不足,傳統的構成教育,沒能破解人與作品之間的關系,由于立體形態的三維特征就決定了它的空間特性,不斷變換或限定的視角特征,不斷改變的透視關系,動態下的形態變化,等等,都無法在傳統構成教育中得到充分體現與思考。
圖1 傳統手段完成的發散構成作品
要破除立體構成教育的這些結癥,必須對教育規律有根本性的認識,把教學目標、教學方法、教學設備等因素充分結合起來,認識到構成教育的目的不是為了構成而構成,避免把構成作品的結果當作教育目的,構成教育的階段特征,應該充滿的挑戰與各種可能性,構成作品的藝術性可以不強,但作品必須體現出學生對構成規律的不斷探索,從這些痕跡中尋找構成學習前進的方向,嘗試各種組合與改變的可能性。
三、數字立體構成對傳統教學思維的改變
教師在探討課程改革時,要不斷提高教學效率,盡可能全方面地鍛煉學生的造型構成能力和觀察能力。數字手段介入立體構成教學源于對構成教育改革的深入思考,如何改變教學效率,如何節約教學成本,如何讓學生學起來更輕松有趣,如何讓學生實實在在感受到構成學習對專業設計的幫助,如何在信息咨詢中尋找正確的學習方向?在教學的過程中,這些問題經常困擾教師,究竟如何解決,必須尋找一個突破口。
數字立體構成教學思維的探討
筆者經過反復的實踐與對比,最終選擇定位在“數字化”這個概念上,“數字化”起源于數理化,涉及比例與尺度的構成設計,其思維帶有邏輯性特點,比較理性,有模式可套,構成藝術的成功表現完全可以在數理上反復實驗。對“數字化”的研究轉移到了計算機數碼上來,原有圖形的形態可以通過“bit”——比特這樣的小單位來表示,操作變得更容易,可以隨意修改、計算、存儲、記憶、模塊化、虛擬表現等,構成藝術進入了一個全新的領域,建立在“Fractal”(分形)基礎上的計算機圖形原來這樣好用,它在教學過程中兼顧了效率與效果、手動與自動、量變與質變、現實與虛擬、想象與實現、實驗與實踐等全新的內容,上面所提到的困惑全都迎刃而解。
“數字立體構成”的提法也許有些奇怪,很多人會覺得陌生和不解,甚至懷疑是不是為了追求某種噱頭來吸引視聽,更有的甚至片面抨擊電腦藝術的缺點與不足,借此全盤否定數字教學改革。任何新的事物總會有一個接受與消化的過程,有反復與矛盾的思想斗爭,有新陳代謝的改革陣痛,但前進的腳步卻不會因為困惑而停止。至少在現階段,全面開展這種數字化構成教育還存在一定的困難,受教學設備的數碼多媒體化程度不高的影響,教師對于數字圖形軟件的掌握程度不夠深,專業目標教育與基礎教育的脫節等等因素的影響還很大。另外,數字構成教育的選擇性太多,隨意性太大,必須給一定的限制性因素,把培養學生的能力放在教學探索的本位上,讓構成設計教育變成“帶著鐐銬的舞蹈”,并為設計教育找到正確的方向。
四、數字立體構成教學實施的基本思路
數字立體構成課程針對普通高校、高專高職院校,中等專業學校的教學特點,將立體構成的認知思維和設計方法貫穿于各個教學中,教學要注重整體知識的介紹與理論探索外,還要注重作業點評與作品欣賞相結合,注重理論講解與設計實踐相結合。為了更好的實踐數字立體構成的課程教學,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闡述其學習方法:
(1)掌握一兩門計算機圖形設計軟件是數字立體構成的基礎。
對于虛擬三維物體的設計軟件來說,3DMAX、AutoCAD是我們最常用的三維軟件,它們容易被掌握,使用普遍,在今后的專業設計中也經常使用到。建議學生對于其基礎建模部分重點學習,把軟件表達作為學習構成設計最有效的工具。
(2)提升三維抽象和概括能力,把科學認知作為學習立體構成的前提條件。
自然形態在空間中的表現可謂豐富多彩,有的甚至難以辨認,造型復雜,形態模糊。學習者必須在這方面進行一定的訓練,知道最基礎的立體形態的概念,清醒地認識到我們面對的圖形無論多么復雜,必然有其最根本的規律,在其整體或組織結構上尋找突破,努力提升概括抽象能力,為進一步形成構成化的概念性思維具有重要的幫助。
(3)對于空間構成元素的單獨或綜合演練,是學習立體構成的重要環節
立體空間中最基本的元素:形體(點、線、面、體)、光影、時空與人,真實的空間實際上具備六維特征,設計師認識到這一點,是空間思維成熟的表現。一般立體構成教材只做形體元素的基本訓練,忽視了第四、五、六維空間的現實存在,單獨或綜合演練其元素構成。學生或設計師產生多緯度的空間思維能力,將極大地豐富空間形體的想象與創新能力,站在這種完全不同的視角,評析空間形態的構成藝術是最大特色,虛擬圖形的可行性六維表達給立體構成教育帶來新的血液。
(4)充分掌握構成的各種方法是學習立體構成的中心內容
立體構成的方法有很多,如替代法、伸縮法、旋轉法、堆積法、突擊破壞法、結構改變法、正負空間法等,各種方法豐富多樣,富有變化,這種構成技巧很容易就演變成設計方法論的一部分,大量的訓練、理解、記憶、探索是完全有必要的。一般立體構成的教材過于強調材料的多樣性,如:紙、布、竹、木、玻璃、塑料、金屬等,再加上工藝的多樣性,如折疊、拼貼、刨削、鋸銼、鑲嵌、焊接等工藝,也是豐富多彩,卻令教與學的人望而卻步,時間、工具與能力都不允許,培養動手能力實際上很片面,也是一句空話,甚至阻礙了設計思維的培養。數字立體構成教學則完全擺脫了這種限制,在虛擬空間中實現各種可能性,包含對材料的貼圖處理,徹底扭轉了這種工藝式、目標式培養的錯誤方向。
圖2 改變數字貼圖技術完成的構成作品
五、有效培養學生空間想象力是數字立體課程改革的關鍵
受益于立體構成教育成果的主要集中在工業設計、包裝設計、室內設計、建筑設計、空間景觀設計、三維動漫等設計領域。空間思維的培養直接關系到今后的專業設計能力。進入高年級的學生,甚至參加工作多年的設計師,總是覺得在做設計的過程中很困惑,辦法不多,思維跟不上,創新能力不足,其實這些都是構成學習不到位,或者把構成學習與專業學習相分離的表現,尤其是前面所講的工藝式、目標式的教學改革,動作是大張旗鼓,教學投入雖然大,但設備配的再好,資源也還是緊張。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始終要提醒學生關聯想象能力的重要性,一旦教師長期局限于基礎教育,潛移默化之中孤立了構成教育的目標性,使構成教育脫離了原來的方向,很顯然這樣做是不行的,相關教師有必要關注專業領域里最新的動態,補充專業領域的更新知識,緊密結合專業方向把基礎構成講好,使得學生從一開始在設計方法上就有一個科學的起點。
責任編輯 陳春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