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玉
淄博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國家扶貧改革試驗區建設,充分利用國家扶貧改革試驗區政策,以扶貧改革試驗為統領,以改革創新為動力,突出扶貧、改革、試驗主題,圍繞扶貧開發新常態,結合國家對東部地區扶貧工作新要求,積極建機制、拓路徑,提高扶貧精準度,取得顯著成效。2014年全市實現5.7萬人口脫貧,占建檔立卡貧困人口的33.1%,淄博的做法已經輻射到周邊省市,近期有兩省30個縣市到淄博考察,起到了引領和帶動作用。
新動力:金融扶貧
淄博市在省扶貧辦的支持下,選擇淄川區、沂源縣實施金融扶貧創新工程,以財政扶貧資金扶持為引導,以扶貧體制機制創新為保障,形成扶貧資金和信貸資金的有機結合,通過解決參與扶貧開發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擔保難、貸款難的問題,調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參與扶貧開發的積極性,放大扶貧資金效益,做大做強扶貧特色優勢產業,精準帶動貧困農戶脫貧致富奔小康。淄川區成立扶貧貸款擔保中心,由省、市、區財政注入400萬元資金作為風險擔保資金,以不低于擔保資金總額10倍的額度放大貸款,為達到帶動增收規定條件的參與扶貧開發或結對幫扶的淄博圣樵農業發展有限公司、淄博大自然農業發展有限公司、淄博淄川東城藏香豬養殖合作社、淄博陳氏黃粉蟲養殖合作社4家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授信1200萬元,在2014年每家發放150萬元貸款基礎上,2015年3月,又為4家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放貸款200萬元,目前已直接帶動農戶137戶,為貧困戶發放工資8.9萬元,為貧困村修路、打井及捐贈物資折價56.15萬元,實現精準脫貧316人。沂源縣借力國家開發銀行優惠政策,積極探索精準扶貧與銀行利益的結合點,實施金融特惠扶貧,與山東省分行合作,按照每吸納一個貧困戶就業或扶持一個貧困戶發展產業,給予10萬元的貸款額度,向參與扶貧的新型經營主體發放貸款。一期發放貸款2320萬元,重點扶持6家龍頭企業、9 個互助社發展產業項目,當年帶動建檔立卡貧困戶285戶,戶年均增收3000元以上,829名貧困人口實現脫貧。
目前,淄博市已有157家農業龍頭企業與200多個貧困村進行對接,擬定金融扶貧合作意向。沂源縣正在對全縣的貧困戶進行信譽評級,將適時推開扶貧小額信貸,促進貧困農戶的創業增收。
新路徑:旅游扶貧
淄博市充分挖掘齊文化、魯文化內涵,構建“南部山區林果、北部平原水鄉”為主的鄉村旅游扶貧規劃,整合鄉村資源,謀劃特色旅游精品線路,打造了一批省級旅游強鄉鎮、旅游特色村,形成以旅強農、以農促旅、農旅結合、助農增收的良好局面。博山區池上鎮借助本鎮自然環境和鄉村民俗,以部分專項扶貧資金為引導,統籌規劃,打造出小峰自然風景片區、郝峪村農家樂、大南峪廟宇文化、花林山水風景區和石臼片區石板房群落為代表的“五朵金花”,山區旅游扶貧已現雛形。探索和發展了公司經營、股份分紅,貧困戶長效脫貧的機制。中郝峪村,地處魯山主峰東側,全村共有村民89戶,290人,耕地面積1065畝,森林覆蓋率96%以上,村內環境優美。借助資源優勢,中郝峪村把旅游扶貧放在突出位置,依托良好的生態資源,開發了以休閑、度假、養生為主的農家樂旅游項目,實現了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的有機統一和良性發展。在該村旅游開發過程中,實行了“全民入股、單體承包經營”的方式。對全村的資源進行規范整合,由村民選出的評估小組,對村內所有的資源進行評估,凡是有價值的東西,不管是有形資產還是無形資產,如勞動力、閑置房屋、山林、菜地、果園等,都可以評估入股,并可逐年持續參股。通過整合,全村290名村民中有180人入股。所有項目以承包方式承包給經營戶,89戶村民均參與旅游管理、經營農家樂和銷售旅游農產品。村內土地折價入股后,土地收益由以前的每畝1500元,增長到每畝3000元左右,通過年底分紅、分發福利等形式,每個村民都獲得了年均3000多元的集體福利,享受到了村集體發展成果,實現了村民利益共享。2014年,中郝峪村接待游客達10萬人,總營業額1400余萬元,全村年人均收入2.5萬元,較10年前增長了12倍,使群眾不出家門就成為農業產業工人。同時,村集體經濟進一步壯大,村集體經濟收入達到300萬元,實現了村強民富,整村脫貧。據統計,全省17個市、46個區縣、300多個鄉鎮先后到該村參觀學習,進一步提高了淄博鄉村旅游的品牌影響力,形成了較強的示范帶動作用。截至目前,全市已建成旅游強鄉鎮25家,旅游特色村59家,農業旅游示范點75家,精品采摘園13家,星級農家樂171家。旅游扶貧帶動了大量貧困農民就業,改變了貧困鄉村的落后面貌,促進了區域經濟的發展,全市有條件的貧困村都在擬定旅游扶貧方案,呈現出競相發展鄉村旅游的態勢。
新創意:果樹認養
淄博市充分挖掘各類扶貧資源,將創意植入扶貧產業,探索出政府、社會、貧困戶共同參與,快速脫貧的新途徑。博山區博山鎮的上瓦泉村,原是一個偏僻貧窮的窮山村,是“十二五”省級重點貧困村。全村330戶1470人,僅有1400畝耕地,靠天吃飯只能達到溫飽水平。為了讓群眾快速脫貧,上瓦泉村利用專項引導資金,采取扶貧資金折股給貧困戶入股合作社的方式,規劃建設了“999開心扶貧果園”。抓住城里人的消費心理和需求,別出心裁地開展了“與樹為鄰、與山為伴、與水為緣、與田為友”的果樹認養活動,拓寬了淄博市扶貧開發的新思路。一期規劃發展8個果園,分別為999蘋果園、油桃園、獼猴桃園、櫻桃園、金絲蜜棗園、葡萄園、黃桃園和山楂園,總占地面積達176畝,可種植果樹8萬多棵。在上瓦泉“999開心扶貧果園”,游客可以認養一個或多個品種,認養第一年收費100元,之后每年200元,實行終身制。認養的果樹由認養人與主辦方簽訂認養協議,獲得“果樹認養卡”,每棵樹將懸掛永久性的身份銘牌。每棵果樹上都有精準的坐標定位,所有認養的果樹,由淄博博山潤成有機農產品專業合作社聘用貧困戶經過培訓后進行統一管理。認養期間,如果果樹出現嚴重病害或死亡,合作社可免費調換同樹齡健康苗木。果園里安裝上了現代化的視頻監控,認養者通過手機上網就可以隨時查看果園的天氣、田間的管理、果樹的長勢等相關信息,保證認養人看得見樹,摘得到果。目前,1000余株果樹被認養,當年收入10萬元,每個貧困戶年底可分紅2000元。
思路一變天地寬,果樹認養這一小小的創意,不僅讓貧困村能夠快速脫貧,長期脫貧,還激發了大家的愛心和善心,促進了社會扶貧的開展,實現城鄉互補。
新模式:股份合作
太河鎮同古坪村位于淄川區東部山區,全村共有440戶1076口人,其中貧困人口有253戶516口人,耕地800畝,山嶺薄地2800余畝。多年來,該村集體無任何經濟收入,村民靠種糧、外出務工為生,農民人均收入僅3190元,是省定貧困村。針對專項扶貧資金少,貧困戶靠扶貧資金難以脫貧的實際,2014年,同古坪村委在省、市扶貧辦的引導下,充分利用本村山地適宜種植干果的優勢,與壽光市誠信核桃苗繁育中心簽署了合作協議,引進外地資本參與扶貧。采取“公司、村委、農戶”三方按股份比例分成的模式,公司提供核桃苗和技術服務,占51%的股份;村委會負責協調和管理,占9%的股份,農戶以山地入股,占40%的股份,實現企業、村集體、農戶三方共贏。2014年當年就栽植核桃1000余畝50000余株。壽光市誠信核桃苗繁育中心為了項目更好地發展,在淄博注冊了新公司——淄博卓潤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計劃5年內投資2000萬元完成提煉核桃油、核桃汁等核桃深加工的加工廠房及設備購買等軟硬件建設。公司計劃10年內投資1.5億元,以核桃為主打產品,輔助以季節性的瓜果、蔬菜種植,山雞散養等項目帶動旅游開發,將同古坪村千畝核桃種植園打造成一個集旅游觀光、休閑采摘為一體的地標性生態品牌。外來資本進山,不僅改變了山區的面貌,讓荒山披上了綠裝,也發展了當地特色產業,提升了貧困戶的內生動力,同古坪村5年內人均增收有望達到3000元以上,實現共同富裕。
新產業:光伏扶貧
針對淄博北部黃河灘區種植產業項目少、專項扶貧項目實施難的實際,為探索新的扶貧路徑,經過多方考察論證,淄博市扶貧辦在與漢能公司充分接洽的基礎上,決定在高青縣木李鎮北連五村進行試點,發展光伏扶貧。北連五村全村53戶、195口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7戶,貧困人口19人。村集體經濟空白,收入為零。該試點項目采取政府補貼、企業讓利、村民自籌的方法,計劃給村集體安裝25KW光伏系統,為村集體每年帶來大約3萬元左右的收益,壯大集體經濟,增強村班子的凝聚力。計劃為全村53戶安裝2KW分布式光伏發電系統,每戶30多平方米,平均每天發電近7度,根據現行政策,全年收益3000元左右。目前該項目已進入實施階段,在試點的基礎上,向其它貧困村、貧困戶延伸,在解決貧困村無合適產業難題的同時,對部分貧困村建檔立卡貧困戶多為老弱病殘無勞動能力難以發展產業的問題進行探索,通過安裝分布式光伏發電系統,可以讓其有穩定的收入來源。
新機制:政府服務與集中供養式扶貧
淄博扶貧改革試驗區建設,立足東部發達地區城市就業崗位多,農村勞動力進城打工意愿強的實際,加大市級財政投入,積極探索新的扶貧機制。2014年,在市政府所在的張店區建設進城務工人員綜合服務中心,建筑面積2萬平方米,設立服務培訓區、餐飲服務區、住宿區3個區域,在提供政策咨詢、崗位信息、就業指導、技能培訓、供求對接、勞動維權等“一條龍”服務的同時,可為4000人提供食宿服務,對建檔立卡貧困人口中的進城務工人員給予住宿補助,讓其免費就餐。這一民生工程的建設,使進城務工貧困人員生產有幫扶,生活有關愛,精神有慰藉,讓經濟發展的陽光普照所有弱勢群體,打造出新的扶貧機制。針對山區農村65歲以上留守老人多的實際,淄博市加強對貧困村單人、雙人老年戶養老問題的探索,對有一定集體收入的貧困村,引導他們向集中供養式扶貧發展。在博山鎮朱家莊南村,投資近300萬元,興建一處容納160人的老年公寓,可供本村150名65歲以上老年人入住。目前,全市有10%的貧困村建設幸福院,提高農村老年人口的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