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黨忠誠,“不帶私心搞革命,一心一意為人民”
1950年,谷文昌隨部隊南下。
部隊原來的任務是接管蘇滬杭,后上級要求他們接管福建省東山縣。
語言不通,氣候濕熱,“三個蚊子能炒一盤菜”,很多北方人犯怵了。
河南人谷文昌第一個舉手:“作為一個共產黨員,黨說要去哪里,就去哪里。”
就這樣,谷文昌來到了東山縣。
一次下鄉路上,當時還是縣長的谷文昌,碰到一群村民,身穿破衣、手提空籃。一打聽,要去乞討。
百年間,風沙不斷侵襲東山,7個蔡姓村,被埋得只剩4個。
谷文昌流下了男兒淚。
這個淚,更多的是慚愧:“不把人民拯救出苦難,共產黨來干什么!”
公仆情懷,“對群眾有利的事,再難也要辦,有損黨形象的事,再小也不為”
到東山,橫亙在谷文昌面前的是“三座大山”:風、沙、旱。
改變這種面貌,是幾代人的夢想。
但怎么改、怎么變,很多人感到無能為力。
“不能聽天由命,不能在困難面前退縮!”谷文昌承諾,“十年內全面實現綠化,從根本上解決風沙災害。”
可談何容易。
沙剛搬走,風一吹,又埋上,只能靠造林來固沙。
造什么林?十幾種樹輪流種了一遍,無一成活。
“這沙災,連神仙都治不好,聽天由命吧。”有人氣餒了。
谷文昌立下誓言:“不治服風沙,就讓風沙把我埋掉。”
再一遍一遍地試,再一茬一茬地種。
3年過去,421座山頭,盡披綠裝。
敢于擔當,“喊破嗓子,不如干出樣子”
其時,風沙災害不僅困擾東山,也是沿海地區共同面對的大難題。
可為何沿海防護林的成功,偏偏在東山率先實現?
當時在福建省林業廳工作的曹如楊非常好奇,決心去見見那位“造林書記”。
書記下鄉了。嗯,等他回來。
天漸漸暗了,書記還沒影。
縣委的同志笑了:“幾天之內,可能都不會回來……”
小曹抓起小包直奔村子。
這一找,找了兩天,跑了大半個東山。
每到一處,不是聽村民說“書記剛走”,就是“哎呀,谷書記上星期剛來”。
人沒見著,小曹卻有了答案:能這么沉得下去、靠前指揮的干部,啥問題不能解決?
清廉公正,“當領導的要先把自己的手洗凈,把自己的腰桿挺直”
1962年,東山縣的高考落榜生,絕大多數安排了工作。
谷文昌的大女兒也未考上大學,僅安排為臨時工。
谷文昌開導女兒說:“年輕人應該多鍛煉鍛煉。”
1964年,谷文昌調離東山時,有關部門提出給他大女兒轉正,一起調到福州。
谷文昌說:“省里調的是我,沒有調我女兒,給她轉什么正?”
二女兒結婚,想讓谷文昌批點木材做家具。
“我管林業,如果我做一張桌子,下面就會做幾十張、幾百張,我犯小錯誤,下面就會犯大錯誤。當領導的要先把自己的手洗凈,把自己的腰桿挺直!”谷文昌嚴詞拒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