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大批“90后”進入公務員隊伍。
和前輩們不同,這個群體的優點和不足都十分明顯。
他們富有激情,卻有那么一點情緒化。
他們充滿夢想,卻又常常脫離實際。
他們富有想象力,卻又不知從何做起。
…………
作為接班的生力軍,他們該如何取長補短,邁好公務員生涯第一步?
困惑一:做事看心情 容易情緒化
“為什么他們都說我任性?”
——程某,某縣級部門新聘干部
鏡頭重現
2014年,程某當上了一名公務員。
“你從小就很任性,參加工作后,一定要以工作為重,莫要使性子、耍脾氣。”報到前,父母囑咐她。
程某點點頭,但心里沒當回事。
初到單位,同事們都對她呵護有加——為讓她熟悉崗位工作,領導給她安排較容易的工作;資深前輩也主動提出,對她進行全程指導……
但程某卻沒能把握機會,迅速成長起來。
一次,領導交辦一件緊急任務,同事們都埋頭趕工,她卻像沒事干一樣,獨自埋頭玩手機。
一次,一位同事得了腸炎住院,領導讓她接手那位同事的工作。為這事,她嘰嘰喳喳抱怨了三天。
一次,一位前輩和她共同推動一個項目,他們劃分了各自負責的工作。但工期到了,她負責的工作才做了不到一半。
…………
很快,程某試用期結束,組織部門來征詢意見。
“這個同志容易情緒化、責任心弱……”領導給出負面評價。
支招
從學生向職業人轉變
2500年前,楚國有個“富二代”也很任性。
他叫熊侶,公元前613年,他當上了國君。
剛“上崗”時,熊侶花天酒地、不問政事。大臣蘇從急了,跑到熊侶面前放聲大哭。
“蘇先生哭什么?”熊侶問。
“楚國將亡,如何不哭?”蘇從說。
“此話怎講?”
“國君不肯擔負治國職責,如何不亡國!”
聞言,熊侶心里“噔”地一緊。此后,他不再沉迷酒色,開始大力推動改革,使楚國變得富裕強盛。
這位“任性”國君,就是赫赫有名的楚莊王。
是什么讓熊侶猛然醒悟?是蘇從“激活”了他作為一國之君的責任感。
今天的“程某們”,也和熊侶一樣,從小就享受優越的物質生活和家人的過度呵護,形成了以自我為中心的心理行為模式,表現出貪圖安逸、責任心弱、情緒易激動等任性特征。
如何才能不任性?
一要調整心態,轉換角色——推動自身心理角色從“學生”向“職業人”轉換,以成熟穩重的職業心態對待工作。
二要熟悉崗位,勇擔責任——主動熟悉單位的業務范圍和自己的崗位職責。能做的,就積極擔當;暫時還不能做的,就積極學習,爭取早日獨當一面。
三要淡化個人意識,樹立團隊合作觀念——放下個人情緒,聚焦團隊目標,樹立職業形象;放下“小我”,主動承擔團隊責任,在擔責中成長。
困惑二:拿多少錢做多少事
“拿多少錢做多少事,天經地義。”
——李某,某市級部門公務員
鏡頭重現
三年前,李某到一個市級部門當了干部。
作為名牌大學營銷專業畢業的高材生,他信奉“付出和獲益須成正比”。
當他用這個思想指導工作時,卻產生了一系列問題。
三個月前,部門接到一項緊急任務——起草一份匯報材料。
材料共11個部分——部門9名干部,各自劃分了“任務區”。
一連三天,從部門主任到普通科員都主動留下加班,奮戰至深夜,除了李某。
三天后,各部分初稿匯總到部門主任手里。
一匯總,主任發現一個大問題——李某那部分內容沒完成!
主任立即找到李某——
“你那部分為什么沒完成?”
“我……沒加班。”
“時間這么緊,不加班怎么行?”
“工資這么低,憑什么經常加班?”
…………
聞言,主任氣得面紅耳赤。
當年度干部測評時,李某僅得了個“基本稱職”。
支招
對功利主義說“No”
付出就要有回報——在“90后”公務員中,這樣的功利主義并不罕見。
可是,對個人職業成長而言,“拿一分錢就出一分力”是否就一定劃算?
2000年前的一天,秦朝潁川郡,一個叫張良的小男孩外出砍柴。
走著走著,他來到一座石橋上。
橋上,坐著一位大爺。
看到張良上橋,大爺一蹬腳,鞋子掉下了橋。
“小子,幫我撿起來。”大爺說。
張良幫他拾了起來。
卻不想,大爺拿到鞋,立即手一抬——鞋再次掉下橋。
“再撿!”大爺又說。
換作“李某”,一定會拉下臉說:“你跟我非親非故,幫你撿鞋也沒小費,憑什么?”
張良卻連續三次拾起鞋,畢恭畢敬拿給大爺。
結果,大爺送給他一本書作為報酬——《太公兵書》。
張良刻苦研習,后成為漢朝開國元勛。
試想,如果張良也講究“拿一分錢出一分力”,他還能獲得高人垂青?
回答當然是“No”。
對“90后”公務員而言,該如何樹立付出和回報的正確標尺?
首先,要記住一個道理——你的“額外”付出,并不會每一次都有對等的物質回報。但從長遠來看,這些努力往往可以獲得一些“額外”利益。比如,增加工作經驗值,對毅力和能力的提升,獲得領導和同事的信任,等等。
同時,要明確一個身份——身為手握公共權力、以為人民服務為職業目標的公務員,如果將物質回報作為唯一的工作動力,沒有為群眾謀福利的激情,那么,不僅做不出成績,還會有迷失墮落之虞。
因此,與其斤斤計較些微得失,倒不如善加職業規劃,在為民謀福的事業中成就自己。
困惑三:小事不想做 大事做不了
“那些打打下手的小事,我看不上眼。”
——張某,某鄉鎮干部
鏡頭重現
過去三個月,張某的心情像坐“過山車”——大起大落。
2014年,他到一個鎮政府當了干部。
報到之初,張某就生出一個夢想——成為鎮級產業經濟“操盤手”。
“我擁有產業經濟學專業碩士學位,定能為全鎮經濟制訂專業的發展規劃。”他信心滿滿。
現實卻潑了他一盆涼水。
報到后,他成了一名駐村干部,開始了“天天下田入戶調研,家長里短布鞋磨爛”的“村官”生活。
“哪家子女不孝順,我要去勸導;哪家水果賣不出去,我要去張羅銷路;就連村里蓄水池壞了,我也要去找人維護……和搞經濟比起來,這些‘雞毛蒜皮的小事讓人覺得很窩囊。”他說。
因為“窩囊”,張某的情緒降到低谷。
很快,鎮領導察覺到張某不對勁,于是找他談話。
“我為了理想才當公務員——像現在這樣干下去,我的理想會越來越遠!”
鎮領導微微一笑說:“你連一個村都搞不好,還怎么搞好一個鎮?”
支招
風景在遠方 道路在腳下
張某渴望建功立業,值得肯定。
然而,夢想再遠大,也必須腳踏實地從頭做起。
戰國后期,趙國良將趙奢生了一個兒子,取名趙括。
受父親熏陶,趙括從小就喜歡讀兵書。
趙括記性好,看書過目不忘。十歲以后,他說起兵法,就能滔滔不絕,連父親也甘拜下風。
從那時起,趙括就有了一個夢想——像父親一樣,成為一代名將。
在外人眼里,一顆未來將星正冉冉升起。
而趙括的父母明白,兒子有一個致命不足——長于理論,而不懂實戰。
對這個問題,趙括并沒放在心上。
周赧王五十三年,秦軍攻長平,趙國奮力迎戰。
戰役進行間,趙王想臨場換帥——有人向他推薦趙括。
趙王心中一動,當即同意。
戰爭的結果,應驗了趙括父母的擔憂——趙括只會紙上談兵,導致40萬趙軍全軍覆沒。
讀罷這個例子,想必李某已能明白鎮領導話中深意——從基層實戰一線做起,將“雞毛蒜皮”的小事做好,是一個優秀干部必須經歷的成長階段。
首先,基層工作戰線長,既涵蓋了大政方針和地方戰略的全部終端環節,同時也要考慮基層一線的具體情況。通過這些工作,年輕干部既可以熟悉整個工作鏈條,也可以磨練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為以后干大事打好基礎。
其次,剛剛加入公務員隊伍,大部分“90后”并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適合做什么。而基層工作牽扯面廣,有利于“90后”干部將自身優勢和工作實際“對接”,從中找到適合自己施展的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