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 要】演 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機制對促進社會和諧、維護人民群眾基本文化權益、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水平具有重要的意義。完善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機制需要建立健全的法規保障機制、創建多元化的資金投入機制、實施有效的人才支撐機制、制定科學的績效評估機制。
【關鍵詞】 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機制;原則;路徑
【作者簡介】李榮華?穴1975—?雪,男,贛南師范學院繼續教育學院講師。?穴江西贛州 341000?雪
?眼基金項目2012年江西省藝術社科規劃項目(YG2012057);2014年贛州市社聯項目(14428)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和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民群眾期待更加豐富的精神文化生活,對公共文化服務的需求不斷增長。為了滿足人民群眾對公共文化服務日益增長的需求,不僅要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也要健全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機制。
一、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機制的意義
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機制,是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重要支撐。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要有法規、政策和資金等方面的保障機制,沒有強有力的保障和管理機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目標就難以實現。
1.促進社會和諧的需要
當前,我國正處在社會轉型期,經濟、社會發展不均衡,城鄉之間、區域之間、民族之間發展不平衡,道德滑坡、價值觀混亂等問題不同程度的存在,這些都對社會穩定產生不可忽視的影響。公共文化是維護社會穩定、協調發展、形成社會凝聚力的重要因素。完善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機制,全面貫徹落實黨的文化方針,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水平,推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深入人心,有助于引導各族人民群眾強化國家歸屬感和認同感,增強對黨和政府的信任,堅定對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信心,營造一個健康、和諧、文明、進步的良好社會氛圍,保持社會協調穩定發展。保障公共文化機構提供積極向上、健康有益的精神文化產品和服務,充分發揮公共文化凝聚人心、化解矛盾、尊重差異、平衡心理、理順情緒的功能,有助于活躍和豐富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引導人民群眾形成正確的價值觀,提高廣大群眾思想道德,抵制各種歪風邪氣,化解各種社會矛盾,形成人民群眾和諧相處的社會環境。因此,完善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機制對繁榮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促進社會和諧穩定的具有重要的作用。
2.維護人民群眾基本文化權益的需要
“所謂公民文化權利,即公民依法享有的參與文化創造、享受文化成果、表達文化主張、其文化創造成果得到應有保護等方面的權利。”[1]文化權利是現代國家公民的三大權利之一,具有與政治權利、經濟權利同等重要的地位,必須得到保護。尊重和保障人民群眾的文化權利是現代社會文明的重要標志,是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目標,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內容。目前我國的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機制建設還不夠完善,人民群眾還不能充分、平等地享受基本文化權利,文化權利的完全實現還面臨諸多困難。讓人民群眾共享文化發展成果,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的基本文化權利,是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機制的根本目的所在。因此,維護好、發展好、實現好人民群眾的文化權利,既要建立完善的覆蓋全國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也要建立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機制。通過建立有效的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機制,積極創造條件,加大投入力度,改善公共文化的供給,提高公共文化服務水平,不斷創新公共文化服務方式,豐富公共文化服務內容,讓全體人民共享文化發展成果,滿足廣大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從而維護人民群眾基本文化權益。
3.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水平的需要
目前,公共文化服務政策法規不完善,資金投入不足,專業人才缺乏,導致公共文化服務產品供給不足,公共文化服務水平不高,人民群眾對公共文化服務的需求與公共文化服務能力不足之間的矛盾依然比較嚴重。因此,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水平需要創新投入模式,形成政府投入主導、社會各方參與、企業資助的多元化經費機制;需要推進人事制度改革,加大高端文化人才的引進,強化基層文化人才的教育培訓,完善公共文化人才建設保障機制;需要深化公共文化管理體制改革,打破行政壁壘,明確各級政府的責任,營造有利于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政策環境,規范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完善政策保障機制。通過從政策、資金、人才等方面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機制,是保證公共文化服務機構的高效運轉、增強公共文化服務人員能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水平、促進公共文化服務發展、滿足廣大人民群眾多層次多方面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徑。
二、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機制的原則
1.法制化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建設法治政府。法治政府的顯著特征之一是依法行政,也就是政府的一切公共活動必須遵循法制化原則。公共文化服務作為政府的一項重要職能,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機制同樣也要遵循法制化原則,要求我國現階段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務保障必須依據我國政府的有關法律和政策,堅持依法保障。將一些成熟的公共文化服務實踐經驗進行提煉總結,以法律法規的形式固定下來,通過一系列的制度安排和保障措施使公共文化服務有載體、有經費,促進公共文化服務的規范化、制度化。將公共文化服務保障納入法制化軌道,已成為公共文化服務健康發展的必然趨勢。
2.常態化
公共文化服務是一項長期性、持續性的工作,實現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機制的常態化是政府的重要職責。堅持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機制的常態化,要把公共文化服務保障制度的貫徹執行情況作為一項重要考核指標,納入到政府公共文化服務部門年度工作目標的檢查考核范圍,設計出一套科學合理的考核流程和辦法,針對重點地區、重要領域、重要環節的制度執行情況進行監督考核,注重結果的應用,及時解決存在的問題,促進公共文化服務總體水平的不斷提高。
3.系統化
建立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機制是一項全局性、系統性的工作,關系長遠、意義重大。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機制的法制化和常態化的實現,離不開系統化。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機制要堅持統籌兼顧,注重機構健全、功能配套,提升科學化水平。政府要建立健全機構,切實加強組織領導,形成系統化的工作機制,強化部門協調,形成工作合力。公共文化保障機制的具體實施方案,也要注重功能配套,明確公共文化服務保障的目標和方向,提出加強公共文化服務建設的工作重點和具體措施。
三、完善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機制的路徑
1.建立健全的法規保障機制
法律是公共文化事業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最根本的保障。沒有法律的規范,公共文化服務保障就容易出現較大的隨意性和不確定性,因人而異、因時而異、因地而異的弊端就得不到根本解決。“只有將正確的公共文化服務方針政策進一步上升為法律文件,使其具有穩定性、持久性、公開性、權威性和執行性,才能保障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建設與運行。”[2]因此,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權益,促進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需要加強頂層設計,制定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促進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均等化。將公共文化服務保障的各種政策、措施,通過法律形式固定下來,明確各級政府的公共文化服務職責和各類公共文化服務提供主體對發展公共文化服務的基本職能、權限和義務。制定相關工作規則、工作程序和行為規范,明確有關各方共同遵守的規則與行為規范。在財政保障、稅收激勵、城鄉統籌、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文化服務機構運營管理以及人才培養等方面形成一系列相對穩定、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納入規范化、制度化軌道,實現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有法可依。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機制的規范化和法制化,是公共文化事業快速健康發展必然要求。
2.創建多元化的資金投入機制
堅持以政府財政投入為主,建立多元化的公共文化投入機制。一是明確政府在公共文化服務建設中的主體責任,形成資金投入穩定增長的機制。促進公共文化投入總量與公共文化需求總量實現動態平衡。明確規定公共財政對公共文化建設投入的增長幅度要高于財政經常性收入增長幅度,提高公共文化支出占財政支出的比例。堅持財力與事權相匹配的原則,合理界定各級政府公共文化事權和支出責任,合理確定各級政府的投入分擔比例。二是建立有效可行的財政轉移支付機制。加大中央對地方轉移支付力度,重點向邊遠地區、貧困地區傾斜。三是努力探索公益性文化事業社會投入多元化機制。“公共文化服務供給中,在明確政府在公共文化服務供給中的最終責任的前提下,可以通過招標采購、特許經營、政府參股等制度創新形式,將原由政府承擔的部分公共職能交由市場主體行使,”[3]積極鼓勵和支持民營企業及社會各界力量參與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探索公共文化服務多元化供給的有效保障模式。
3.實施有效的人才支撐機制
健全的人才支撐機制是做好公共文化服務保障工作的重要保證。目前公共文化服務人員普遍存在層次較低,總量偏少,結構失衡,服務不到位、管理不完善等問題。這要求更加重視公共文化服務人才,加大對公共文化服務人才的教育和培訓,加強管理,構建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務人才的引進、選拔、培養、使用機制,建立一支能有效服務于公共文化事業的人才隊伍。一是要創新人才引進政策。樹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人才觀,實行柔性引進政策。強化公共文化服務緊缺人才特別是領軍人才、高端人才的引進培養,加大對基層公共文化服務人才的培訓、輪訓力度,提高專業素質,優化人才結構,推進人才隊伍建設。二是制定和完善人才管理制度。“建立能上能下、能進能出的用人機制和科學合理的人事管理制度。實行公開選拔,競爭上崗,擇優錄取,實行目標管理,落實目標責任制,要給予高層次文化人才、有突出貢獻者具有吸引力的薪酬和福利待遇。”[4]演深化目標管理和績效考核制度,優化人才考評機制,使公共文化人才發展有機會、干事有平臺、權益有保障。三是營造一個開放、自由、公正的良好人才環境。通過機制創新、政策創新,努力營造尊重知識、尊重人才,鼓勵競爭的良好氛圍,形成有利于優秀公共文化服務人才創新創業的良好社會環境。
4.制定科學的績效評估機制
科學的績效評估機制是促進公共文化服務不斷完善的有力杠桿。績效評估機制要堅持群眾主體地位、多方位綜合判斷及動態發展、常態實施原則,注重經濟、效率、效果和公平的統一。一是完善公共文化服務績效評估指標體系,明確各級文化服務機構工作職責、目標和任務。指標體系要“以保障人民群眾基本文化權利的實現為核心,以公共文化發展戰略為導向,以落實公共部門提供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的職責為目標”[5]演,建立對公共文化部門提供的服務項目和內容、服務數量和質量、公民的滿意度等定期考核機制。二是評估結果運用機制。推動評估結果運用,對公共文化服務項目的過程進行必要的干預、對行政資源進行及時的調整,從而改進文化服務的效果。評估結果要與經費補助以及單位主管領導的年度考核掛鉤,作為工作人員獎懲的重要依據,充分發揮評估結果在激勵、監督和資金安排等方面的作用。三是強化行政問責制。行政問責要堅持權責統一、追究責任與改進工作相結合的原則,對公共文化機構和相關人員,不履行法定職責,影響公共文化事業的發展,損害人民群眾的公共文化權益,進行責任追究,不斷提高公共文化服務水平。
[參考文獻]
[1]李景源,陳威.文化藍皮書?押中國公共文化發展服務報告(2007)[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2007.
[2]楊奎臣,譚業庭,李鳳蘭.公共文化服務立法基本問題定位押社會法范疇與促進型模式?[J].云南行政學院學報,2013,(1).
[3]楊亞波.建立有效的公共文化服務體制 切實保障人民群眾基本文化權益[J].西藏研究?2012,(6).
[4]演劉亮,高亢.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長效機制研究[J].經濟與管理戰略研究,2013,(3).
[5]演財政部教科文司.關于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財政保障機制的思考?[J]. 行政事業資產與財務,2008,(6).
責任編輯:上官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