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丹瑛毛白滔(.常州建東職業技術學院 3000;. 無錫江南大學 4000)
淺談空間意境的構成
袁丹瑛1毛白滔2(1.常州建東職業技術學院 213000;2. 無錫江南大學 214000)
現代室內設計除了滿足基本功能需求外,還應注重不同的室內空間意境的創造。意境是室內空間的靈魂,本文從對空間形態、空間體量和裝飾材料入手,探討分析了空間意境的構成方法和手段。
意境;空間形態;空間體量;裝飾材料
在生活環境發生著劇烈變化的今天,探討和創建更舒適的生活與工作空間成了人們日常生活中最重要的一個部分。現今的室內空間設計,消費者不再僅僅只滿足于使用功能性和藝術審美性,人們開始更多的關注于心靈的“情感需求”。 隨著人們對精神層面要求的進一步提高,具有意境的空間越發受到大眾的青睞,空間意境的表現己經成為室內空間設計的一個重要的主題。
普通大眾眼里的空間是靜態,但是從設計角度揣摩,空間是可以有生命的,空間可以像人一樣,有神韻有情感。當注入與人相關的情節,如文化、本土人情等,空間就可以有生命,能夠與人對話,與自身對話。通過設計手法歸納、界定和重構,使空間有形、有神、有性格,營造出視覺與情感共振的空間意境。
對于塑造意境空間而言,關鍵的價值在于如何讓空間與人、與使用者對話溝通。空間中的“意境”是什么?“意境”是創作者將客觀景物與主觀情思相結合,再次創作并概括而成的寓景于情、情境交融、氣韻生動的藝術空間形象,通過空間形態、空間的體量以及材料語言等藝術形象,使空間內的景色和情感完美的融合,營造出幽深意遠的審美境界,讓空間具有生命感、心理歸屬感和文化認同感,使空間成為人與自我精神的媒介,從而給人精神層次的體驗與溝通。
1.空間形態
空間意境的載體是空間,空間是建筑物的主要形態,在我們進入一個建筑時,首先感受到的就是空間的存在,這種感覺是由室內的空間形態和尺度帶來的。空間形態與尺度是空間藝術美的基礎,也是最主體的部分,直接關系到空間意境的最終效果。不同的空間形態和尺度,會引起不同的感官感受和情感體驗,其所隱喻的空間意蘊也各不相同。
(1)下沉式空間
下沉式空間形態是基面的一部分下沉,在較大的背景中分離出一塊空間區域,基面下沉形成的垂直表面則形成該區域的界限,可見的邊緣形成了空間的墻。這種地面內低外高而形成錯落空間,有一種隱秘感、寧靜感和保護感,也常又稱為“地坑”。它兼具功能性、趣味性、藝術性,展現出文化氣息與自然氛圍,散發著獨特的空間意蘊。如位于蘇梅島北部的波普海灘的W酒店,其超具后現代風格的設計,既時尚又頗具創意。一個個巨大的像蓮花般的下沉式沙發休閑區靜靜的坐在天海之間,與蔚藍的海水融為一體,極具空靈、閑適、寧靜的意境。
(2)地臺式空間
地臺式空間恰恰相反與下沉式空間,它是升高部分室內地面,使升高部分形成一個平臺或臺座,從結構上或視覺上來看,臺座部分更為突出醒目。地臺式空間的第一作用是用來區分空間,抬高的地臺可以當做退避周圍活動的休息處或者作為一個平臺觀看周圍空間,同時因勢利導,營造氛圍。地臺設計造價相對低,空間通暢性好,且不影響采光。地臺形式多樣,可方、可圓、可弧、亦可階梯狀。家居設計中茶室、書房、棋室等常用地臺來分隔空間,且可以從視覺上很有效地營造出相應的性質和氛圍。
(3)凹入與外凸空間
凹入空間是指室內某一墻面或局部角落凹入的空間形態,通常在住宅建筑中運用比較普遍。凹入的空間因受到的干擾比較少,所以更具寧靜感、安全感與領域感,私密性良好是它的顯著特點,所表達的空間情感也更為內向。人們的探幽心理使得凹入空間比那些一目了然的空間更能吸引參觀者的視線,促使他們迫不及待地享受這種隱秘帶來的安全感和實實在在的安靜與閑適。根據凹入形態的特點,在室內設計中多數利用它作為休息空間,如餐廳、茶室、咖啡廳等常將凹入空間作為雅座使用。
凸出空間與凹入空間形態相反,如凸式空間就是一種對內部空間而言是凹室,對外部空間而言是向外凸出的空間。如果是凹入給人的是聚焦、包容、親密的心理感受的話,凸出則給人的是主動、發散、膨脹的感受。當凹成為虛時,凸便成為實,外凸形態讓建筑有了更強的延伸性,更挺拔、更富于變化,在增強建筑的設計感的同時,又增大了空間的實用性。
2.空間體量
空間體量是指建筑物在空間上的體積,包括空間的長度、寬度、高度,它創造了超越平面的空間關系,空間的體量大小對于參觀者的心理感受產生著很大的影響,可以說用空間體量來表現意境是一種更為經濟、節約,更具使用價值的設計方式。它可以根據不同的意圖分配空間,建筑的空間往往是巨大的,他不可能像一件雕塑品或一副繪畫作品一樣全部一覽無余地展現在眼前,需要從體量上總體規劃,讓其具有空間連續性和獨特性。空間體量是微妙的,例如一個與我們的身高和視平面相關的垂直高度,它就能影響到垂直面在視覺上表現空間的能力。半米高的垂直面可以限定空間領域邊緣,但幾乎不能提供圍合感。當一米高時,垂直面開始產生一種圍合感,同時保持與周圍空間的視覺連續性。當接近我們的視線高度時,它就開始將一個空間與另一個空間分割開來。當超過我們的身高越多時,它就打斷了兩個領域之間視覺與空間的連續性,并提供一種強烈的圍護感,甚至強烈的延伸感。體量的變化可以顯著地感受到理性與非理性、具體與抽象等對立的兩極間詩意的轉換。
3.裝飾材料的選用
如果說空間的形態、空間的體量與其良好的比例賦予了空間優美的形象,那么裝飾材料就像空間的表情,通過組織方式和材料的自然屬性顯示著空間的性格與格調。對很多人來說,空間的細部裝飾像別有風味的菜,品嘗起來津津有味,這些裝飾由各種各樣的材料組成,對于空間來說是一種錦上添花的附加物,它讓建筑空間更加美觀或更有意味,無論是精雕細刻還是言簡意賅,裝飾材料的選用是形成“風格”與“意境”的主體構成。設計師對材料語言熟知和運用的程度決定了設計作品的高度和藝術成就。材料在某種程度上,也許比空間形態和空間體量對空間意境的表現更為直觀,恰當的使用材料的光澤、形態、色彩、肌理、透明度,充分利用不同質感所帶來的對比,既可彌補建筑空間的缺陷,又能夠敏銳地響應環境,使空間展現其“接地氣”的自然狀態,傳達其場所精神。此時材料作為空間的表皮變成了活躍的角色,它用自身的裝飾美傳達著的空間屬性,展現了豐富且迥異的空間情境。
在特定的空間范圍,規劃或創造特有的空間形態和體量,配合獨具特色的建筑材料裝飾,通過多種元素的組合營造,藝術空間才有了“思想”“生命”“情感”與“靈魂”,讓受眾真正感受到言有盡而意無窮,感受到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愉悅與滿足,從而構成了最基本的意境空間。
[1]彭一剛 .《建筑空間組合論》.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 2008.
[2]程大錦. 《建筑:形式、空間和秩序》.天津大學出版社, 2013.
[3]蕭默. 《建筑的意境》.中華書局,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