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明 (寧夏師范學院美術學院 756000)
西海固民間社火臉譜的譜式設計及審美內涵
李 明 (寧夏師范學院美術學院 756000)
地處西北少數民族聚居地區的西海固民間社火臉譜,因其地處封閉的自然與人文環境條件,比較穩定的保存著傳統臉譜藝術原始、古樸、自由、夸張的特征,同其他文化藝術形式一樣,歷代藝人們在汲取、融匯周邊地區社火臉譜藝術風格的同時,結合本土文化及審美習俗,創造西海固社火臉譜質樸、粗獷、熱烈而雄強的文化個性和原生態特征。
西海固;臉譜譜式;藝術特色;象征
社火起源于遠古時期的圖騰崇拜、原始宗教及原始舞蹈,反映了古人對土地和火的崇拜,發展到后來,這一古老的民俗活動成為民眾迎新辭舊、祈求平安、消災避難的群體性選擇,是歷史悠久的民俗活動之一,至今在我國西北地區廣泛流傳。每年正月從初一到十五,寧夏南部以固原為中心的西海固地區都要舉行豐富多彩、名目繁多的社火活動。
社火表演因受到場地、表演內容及時間空間的限制,不可能像戲劇一樣有完整的劇情、過程、道白及唱詞,歷來被稱作“啞戲”,角色只有戲裝的扮相而沒有唱腔,因此,臉譜的刻畫,便是能夠讓觀眾辨識人物、熟悉劇情最主要的手段。西海固民間社火的內容形式豐富,人物角色既有傳說、民間演繹中的民族英雄,又有為警示后人而被人們唾棄厭惡的奸詐小人等等,角色有別,形象各異,與之相應的臉譜刻畫及譜式設計也就多姿多彩。當然,這些臉譜的造型在講究夸張變形、絢麗奪目等視覺效果的同時,必須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寓意性、象征性,使人物身份及性格特征的呈現一目了然。
臉譜的圖示結構包括臉譜紋飾的分布特征和規律,用來強調,突出角色的性格及身份,具有讓觀眾通過目視外表,窺其心胸的效果。因此 “臉型”設計及“眉眼”的處理是圖示結構的兩個重要因素。
(一)臉型設計
臉型是觀眾辨識社火角色最直觀、基本的圖示元素,也是塑造角色身份和性格的最重要的媒介,西海固社火臉譜按臉型可分為定臉、對臉、破臉、碎臉、旋臉、轉臉等,不同的譜型表現不同的角色類型及身份性格。
定臉是臉譜中的核心譜型,其花紋圖案、格調色彩用來表現一些特定的角色,不能隨意改變,如包公、三教爺、聞太師、王彥章等面部都有固定的圖形,不能互相借用;對臉,是指臉譜的紋飾和色彩以鼻子為中軸線,以五官為準,相對應的色塊、花紋及抽象圖案對稱分布,多用來表現忠勇正直和俠義的人物,如項羽、徐彥召、張飛、艾千等;破臉是打破了對臉本來的規則,臉譜的紋飾不對稱,圖案紋路較復雜細碎,多用來表現人物的兇猛、剛強或詭譎險詐,如蚩尤、呼延贊、王彥龍、吳云昭等;碎臉是象征性格兇猛、勇敢而且臉部的皺紋很多,如楊七郎、秦英等;旋臉則超出了其他臉譜的格調,表現罕見的兇惡、神奇的形象,如紅蛇、判官、朱燦、李元霸等;轉臉是指以上臉譜之外,一般可以互為代替用的臉型,如武城黑、項莊、項伯、魏延、龐德等。
(二)眉眼刻畫
眉在表現人物的精神氣質、性格特征等方面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不同形狀的眉形代表了不同的思想特質,是不同人物的氣質體現。眉分疙瘩眉、橫須眉、星斗眉。疙瘩眉用于武將,筆墨粗獷,寓意勇猛剛直;橫須眉用于軍師及有心計者,其紋路細長,寓意足智多謀、粗中有細;星斗眉用于僧道之人,其形似星星,多為圓形或橢殼狀,寓意超凡脫俗、不守時規。眼的刻畫是將人物的眼跟眉弓部位用黑色顏料進行勾畫,并有意擴大或夸張,再在其上描繪各種紋飾和色彩,從而表現出角色不同的性格和身份。眼分為平眼、圓眼、三角眼三種。平眼如真人,如關羽、姜太公、呂洞賓、陸遜等;圓眼用于勾勒性格剛直勇烈的武花臉;三角眼即殘眼,眼眶周圍繪棱角,如黃宗道、王彥龍、蚩尤、殷紂王、秦英等。其它眼形的勾勒乃此三眼變化而來。
(一)造型手法及特征
西海固民間社火臉譜在具體表現中突出造型的高度概括、夸張化,利用抽象的、象形性的紋案及具有象征意味的特殊標志,從人物的性格和容貌特征出發,運用各種不同的圖案及約定俗成的審美符號,表現人物的忠奸、善惡、美丑及其他性格特征。在畫法上它不僅勾勒出人物的眉眼口鼻,還要重點突出符合人物身份性格的特殊標志,如膚色、皺紋、疤痕、痣、武器、姓氏等圖案,對人物性格及角色身份都有點明及強調的作用。
比如包拯額頭的左“日”右“月”,體現他具有“日斷陽,夜斷陰”的能力,是一種民眾對公平正義的期許;“封神榜”中三教爺的額頭畫有表示五行的五色花紋,兩頰分別畫“乾坤”卦形,傳達出人生美善和諧的理想境界;龐涓嫉賢妒能,陰險狡詐,額頭畫一“螃蟹”,以示惡、奸詐之意;四大天王額頭畫有“風”“調”“雨”“順”篆刻字樣,表達人們期望一切平安順利……從中可以看出,社火臉譜的繪制并非沒有任何依據的糊涂亂抹,每個角色形象都有特定的依據,藝人們通過概括提煉將幾千年來的傳統文化濃縮并淋漓盡致表現在一幅幅經典的臉譜之中,從日月星辰到陰陽五行,從太極八卦到漢字變形等等,都可作為臉譜的素材加以巧妙應用。可謂方寸之間包羅萬象,眾生百態盡入其中,體現了民間藝人善于觀察和總結的聰慧和機智。
(二)色彩的象征意味
色彩在不同國家、地區對給人的心里感受亦不相同,但社火臉譜色彩的運用具有相同的文化背景和約定俗成的象征意義,作為一種特殊的藝術表現形式,社火臉譜對色彩設置有著嚴格的要求,歷代臉譜藝人根據不同的情感體驗及生活共鳴,歸納出相同的色彩共識,并賦予每種顏色特定的象征意義。如紅色為忠義正直的象征;黃色為殘暴陰毒的揭示、陰險奸詐的角色用白色;黑色多用于坦誠剛毅剛直勇猛的角色;藍色表示草莽與俠義;綠色表示彪悍與惡野角色;金銀色則用于佛、道、神、仙、等角色的特寫。人物角色不同,用色各有講究,臉譜施色不可張冠李戴,這種各家各派都堅守并遵循的行規依然沿承了千年之久,足以說明傳統文化潛移默化的建立起民眾的認同感比單純的說教更有說服力。
(三)西海固社火臉譜的藝術特點及審美感受
相對其他地區注重“剛柔相濟”相結合的臉譜藝術風格,西海固民間社火臉譜總體呈現出夸張、粗獷、熱烈、奔放的性格,這與西海固地區自然環境及人文精神有關。西海固的蒼涼及黃土高原的渾厚,造就了西海固人不卑不亢、堅韌耐磨的精神品質,同時造就了西海固民間社火臉譜夸張、熱烈、粗獷的雄強之美。粗獷雄強是一種能引起人激動、興奮、甚至畏懼的審美感受,能帶給人心靈深處的震撼。
社火臉譜中的臉型是給觀眾最直接的感受對象,是紋飾和色彩在有限的平面中的表現方式。西海固社火臉譜具有夸張變形、絢麗奪目的視覺效果,這種處理的手法打破平衡、和諧,造成一種不符常規的扭曲和不對稱,從而產生一種激烈、獰厲,甚至“丑怪”的視覺心里,恍惚之中使觀眾從視覺感官上升的精神感受,產生粗獷、豪壯、雄強的審美感受,這恰恰符合社火原本的社會功能。
另外,社火臉譜基本使用純色,顏色之間教少調和,而是直接按照一定的規律和約定俗稱的搭配方式組合在一起,形成一種強烈的對比,產生一種絢麗、猛烈、刺激、跳躍性的視覺沖擊力,在一定的時空內能迅速引起人們的注意,吸引視線,從而調動起觀眾的情緒。
還有,西海固地區歷來物資匱乏,部分地區由于條件限制,只能選擇低廉的替代品替代價格昂貴的礦物質顏料,然而,材料的簡陋并沒有導致臉譜在繪制中粗制濫造。社火藝人在無奈地克服種種現實困難時,其與生俱來的虔誠心理使得西海固社火臉譜在一定程度上呈現出一種質樸、原生態的粗獷的美感。這與遠古的圖騰崇拜及古老祭祀這一社火最本質的社會功能不無聯系,西海固人即使在這人神同樂,普天同慶的日子仍不忘祈求平安、消災避難的心里,在對待社火臉譜的態度上便體現對神的敬仰、敬畏之心及對美好生活的期許、盼望之情。
最后,西海固人對觀看社火形象的“選擇性”導致藝人在處理臉譜時有意識的強調其中的“剛”性美感,將一些通常認為是清秀、儒雅的角色形象改造成武將的形象,如通常人們認為哪吒是清秀少年的相貌,孔子是慈祥老人的相貌,但在社火臉譜中,他們都被改造成能征善戰的武將,被描繪成兇神惡煞的形象。否則,便吸引不了觀眾的視線,調動不了他們的情緒。正是這種集體的選擇,導致武將形象的大量聚集,也形成了西海固社火臉譜雄強的“剛”性審美特征。
總之,西海固民間社火臉譜是該地區民間美術的主要組成部分,更是其民族獨有的藝術瑰寶。地處少數民族聚居地的西海固民間社火臉譜藝術,因封閉的自然與人文環境條件,幾千年來,比較穩定的保存著傳統臉譜藝術古樸、原始、自由、夸張的特征。同其他文化藝術形式一樣,在汲取、融匯周邊地區臉譜設計的同時,結合地區文化特征,在歷代民間藝人的繼承和創造下,編制了較為系統的用色、造型法則,針對不同人物的角色、性格采取不同的譜式設計。西海固民間社火臉譜構思想象奇特大膽,圖案造型古樸夸張,色彩紋樣對比強烈,既簡練單純又復雜細膩,線條穿插變化中呈現忠奸善惡,那些沒有文字記載或不入經典的遠古神話、傳說故事、圖騰符號、巫儀活動等等都是臉譜創作題材取之不竭的源泉,那種稚拙夸張的表現手法,奇特的造型元素,天馬行空的想象造就了西海固民間社火臉譜質樸、粗獷、熱烈的文化個性和原生態特征,從而使得這門古老的藝術形態在西海固的大地上獨居個性,異彩紛呈。
[1]李繼友.民間社火臉譜[M].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2002.
[2]蘇維童.六盤山社火臉譜淺識[M],2007.11.
[3]魏捷.中國裝飾臉譜.美術之友[J],2007(01).
[4]爾東強.民間社火臉譜[M].上海人美出版社,2003.
[5]楊繼國.六盤山社火[M].寧夏人民出版社,2008.
寧夏師范學院創新團隊培育子項目(項目編號:py20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