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沙沙 (寶雞文理學院美術系 721000)
人們的審美隨著歷史的發展,時代的前進也會有所改變,不存在“永恒的美”。
馬克思主義發展觀認為社會是處在不斷變化和發展中的有機整體。審美活動作為社會活動的一部分,也是處在不斷的變化發展中,人們追求新鮮感、追求生活趣味也促進了審美創造的產生,人們在不同的歷史階段審美要求的不同,表現在那個時代流行的產品上面。工業革命時代,人們對機器生產出來的有別于手工業生產的商品感到好奇,并最終因為價格低廉而占有市場,那時候人們的審美多數停留在物品的功能實用和價格低廉上面,但是這些產品之丑陋說明它們并不是最好的東西,藝術與技術的結合之后使得生產的商品越來越美觀、實用,物品極大豐富使得人們的審美標準在功能與形式方面都有了選擇對比,人的需要也處在不斷發展變化中,才出現了今天越來越多樣化的設計風格和流行樣式,美的觀念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逐漸被附加了多種要素。正如格羅皮烏斯在《全面建筑觀》中指出的:“歷史表明,美的觀念隨著思想和技術的進步而改變,誰要是以為自己發現了‘永恒的美’,他就一定會限于模仿和停滯不前,真正的傳統是不斷前進的產物,它的本質是運動的,不是靜止的,傳統應該推動人們不斷前進。”所以說流行的產品不一定是最好的產品,設計產品的審美創造應該堅持發展的原則,才可以滿足人們越來越多的審美要求,才能適應社會的發展。
流行的風格也會對設計產生一定負面影響,對本土化的設計產生沖擊。如今的經濟全球化導致了設計思潮的全球化,人們的衣著、生活方式越來越相近,如今在設計界,法國巴黎時裝,德國日本的汽車,日韓的電子產品等已經成為時尚,各種簡約派風格設計也席卷全球,設計作品越來越現代,從現在城市發展的狀況中就可以看出城市設計的雷同化,老城的古樸、民族氣息完全被高樓大廈所掩蓋,公路上行使的最多的汽車永遠都是像寶馬、奔馳、德國大眾、美國福特、日本豐田等國外進口車,從國外興起的超市(Super market)在中國也成為人們必定會光顧的地方,總之在中國流行的設計產品大多也是世界上流行的,因此中國本土化的設計就面臨了挑戰,一個民族若是沒有了自己的風格,背離了傳統,那這就是個失敗的民族。我想在這一方面我們也應該向日本學習。因為日本自二戰之后一直在學習西方國家先進的技術,接受外來思想,同時他們很會將別人的東西轉化成自己的東西,學習他人之長補己之短,又在此基礎上有所創新突破。在他們設計的作品中不但融入了技術,融入了思想,更是將日本大和文化的一種精神境界融入其中,讓人一看到作品就知道是日本制造,所以日本的設計不但是從簡單的日用品設計,還是龐大的建筑設計、高科技含量的電子產品的設計都非常的成功,這是我們值得學習的。而再轉眼看下我們中國的設計,現今我們已經意識到了這種危機,也正在嘗試著將一種帶有民族特點、本土化的設計融入設計產品中。比如在水立方的設計中,只所以建成方形是應古代天圓地方的說辭而建,我認為水立方的設計是不成功的,且不說它的耗能量大、維護比較麻煩之外,它給人的第一感覺看不到一點中國的影子,它的設計說明解釋得太勉強了,硬是將一個說辭套在一個作品上,就像硬把蘋果說成是梨一樣不可取。目前中國設計在發揚傳統的做法上大都是比較勉強的,像在室內設計中中式風格就是用現代手法和現代的一些材料,將中國的一些元素增加到室內空間,比如一個屏風、一個中國結、一個鏤窗、一套明清樣式的家具等等,這些其實都是用現代手法對中國古代元素的復制,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創新,也就是說它缺少的不是中國的元素,而是中國的民族精神,不管是從審美還是從倫理上都沒有達到那種境界,就是讓人一看到作品就知道是中國制造的境界。因此說我們應該正確對待流行的東西,追趕世界潮流的同時做到發揚傳統,只有在傳統上面的創新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創新。從目前世界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上面就可以看到傳統是多么的重要。
要想繼承傳統,教育是培養審美創造能力的良藥,對將來設計產品流行趨勢具有指導作用。
李硯祖說過一段話:“一個藝術化的城市是藝術之物與藝術心靈的統一,建設藝術的北京,最重要的是培養無數人欣賞藝術的眼睛,培養藝術的情操和精神。”怎樣才能培養無數人欣賞藝術的眼睛呢。當年的格羅皮烏斯也曾主張要用設計教育來改變德國,歷史證明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中國的設計需要我們這一代以及我們下一代和下下代的中華兒女們去創新,如果在教育中,在學生的藝術課中能時刻締造一種藝術的氛圍,將中國的傳統美的思想傳遞給他們,從小培養他們的民族精神和愛國情操,對他們的審美創造能力進行鍛煉,我想他們的當中的部分人在將來勢必將藝術與技術很好的運用,創造出更多的審美價值,用設計將中國很好的介紹給世界。同時對孩子灌輸傳統美的思想,他們也會將這種思想和情操帶給他們的親人朋友甚至更多的人,這樣就培養了更多人的民族意識,只有認識到傳統美,才能實現在傳統美的基礎上的創新,這才是中國設計真正意義上的創新,“中國制造”才能真正成為一種品質和特色。將來在中國的市場上流行的設計產品中能處處都是“中國制造”的影子,并將這種影響帶到世界各地,我想那時中國的設計算是真正的成熟了。
[1]李超德著.設計美學[M].安徽美術出版社,2004.
[2]萬書元著.藝術美學[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諸葛愷著.設計藝術學十講[M].山東畫報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