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冠文,王勇
邯鄲市委黨校理論研究室
完善城市功能是解決農業人口城市化的重要途徑
張冠文,王勇
邯鄲市委黨校理論研究室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農業人口大量涌入城市,同時,也對城市功能建設提出了嚴峻的挑戰。如何更好地實施農村人口轉移戰略,完善城市功能,促進城鄉統籌協調發展,是當前我們要解決的一大問題,這就要求我們必須積極推進相關制度的綜合配套改革,努力營造有利于農業人口城市化的制度環境。本文就完善城市功能、解決農業人口城市化等問題,在統一城鄉勞動力市場,確保轉移人員充分就業,積極構建城鄉對接的社保體系,抓好轉移人員培訓,加快戶籍管理制度改革等方面提出了相應的解決途徑。
農業人口;城市化;城市功能;解決途徑
隨著中國經濟發展和各項改革的不斷深入,越來越多的農業人口向城市轉移。伴隨著農業人口向城市轉移而帶來的城市化問題,不僅是人們居住方式的改變,也是社會經濟、社會關系、生活方式邁向現代化的綜合反映。因此,如何完善城市功能,提高人們的生產生活水平,積極應對人口轉移將具有極其重要的現實意義。
大量的農業人口從農村涌向城市,推動農業人口城市化的動力有許多,綜合起來可以分為源于農業、農村、農民自身的內部動力和源于其外的外部動力兩大類。
首先,在交通條件、教育條件、信息獲取、就業機會、文化娛樂等方面,城市要比農村優越的多。這種差距的存在,是農民產生變為市民的愿望并付諸努力。隨著經濟的發展及教育條件的改善,農民接受了更多的教育,其文化水平、知識能力有了改善和提高,推動了農業人口城市化的發展。不少人已經擺脫了“安土重遷”觀念的束縛,并具備了從事非農產業的知識和能力,做好了實現轉變的素質準備。
其次,經濟發展是農業人口城市化的根本動力。農業人口城市化是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不僅因為城市化是經濟增長的根本橋梁,更在于它是生產力發展的必然結果,經濟發展到一定的階段必然要求一定的城市水平與之相適應。我國農業人口城市化很大程度上是源于城鄉收入差距的推動。一般國家在城市化進程中,城鄉收入差距為1-2倍,我國卻為4倍,差距明顯,吸引農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轉化,“民工潮”的出現即為其結果和體現。
市場與政府是農業人口城市化的兩種動力主體,一般情況前者是主要動力,后者起保障作用。城市化不僅具有經濟、社會進步意義,而且對一個人口密集、耕地資源有限的國家來說,城市化還具有重要的生態效應。人們常常把城市看作為一個獨立的生態子系統,看到其在發展過程中不同程度地出現了環境污染、交通阻塞、社會管理成本上升等所謂的“城市病”。但從宏觀和發展的眼光來看,城市不僅是“生產有效率”的居住方式,也是“生態有效率”的居住方式,這突出表現在城市人均占用的土地資源大大低于農村。城市化的發展只會提高土地的使用效率,減少對土地的消耗。而且,城市的規模效應也使環境的治理更加有效。
首先,農業人口城市化,是城市功能建設的重要戰略任務。市民化進程滯后,必然影響城市生活質量。現存的問題是,人雖進了城,但戶籍固定的身份卻沒有完全轉變。為此,應著力解決農民進城后融入城市的問題,真正做到讓農民“進得來,呆得住,留得下”。要加快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努力實現義務教育、就業服務、社會保障、基本醫療、保障性住房等對農業轉移人口的全覆蓋。
第二、堅持用就業轉移帶動人口集聚。要把就業放在城市功能建設的首位,著力推動容納就業能力強的服務業發展。在發展中應注重生產性服務業與生活性服務業并重、現代服務業與傳統服務業并舉。大力促進中小企業特別是小微企業發展,鼓勵創業就業、靈活就業等,努力為農業轉移人口拓展就業空間。按照人口、經濟與資源環境相協調的要求,不斷提升城市經濟集聚和人口集聚能力,實現農業轉移人口就近就地就業。
第三、充分考慮區域發展總體戰略和主體功能區域戰略的實施。關注經濟社會結構特別是產業結構、人口結構的持續、動態變化,在住房保障方面以提供公租房為主,在社會保險方面重點推動轉移接續,避免資源浪費。要建立健全區域和城鄉之間社會保障轉移的接續體制,按照增強公平性、適應流動性、保證可持續性的原則,逐步建立基于公民身份號碼的一卡化社會保障管理體系,提高社會保險統籌層次,融合城鄉社會保障體制,推動城鄉之間的轉移接續,防止政策碎片化。
第四、創新機制,以制度創新推進農業人口城市化的健康發展。加快財稅體制改革,提高地方財政能力;調整財政支出結構,將更多資金投向公共服務和社會發展領域,逐步實現人均公共財政支出大體相等;按照常住人口規模安排財政轉移支付、配置公共資源,通過完善稅制、增加直接稅等方式形成地方稅收隨人口增長的機制。加快土地管理制度改革,盡快健全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和宅基地使用權管理機制,增加農業轉移人口落戶城鎮的資產。加快戶籍管理制度改革,根據城市資源環境承載能力,逐步放開落戶限制,合理有序地使農業轉移人口成為市民。
總之,農業人口城市化是一個長期的歷史過程,既要尊重客觀規律,在城市建設方面把重點從注重建成區規模擴張轉變到注重人口集聚上來,又要注重把經濟總量增長轉變為全體居民提供基本公共服務上來,要根據生產力發展水平和資源環境承載能力進行科學規劃,在認識清晰、方向明確的前提下,尊重發展規律、因地制宜、積極穩妥地開展好城市功能建設,力求使城鄉居民都能夠共享發展成果。
[1]郭曉鳴,廖祖君.我國可持續的城市化道路:思路與選擇[J].學習論壇,2010,(第8期).
[2]張延安.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的政策選擇[J].經濟研究參考, 2008,(第58期).
[3]鐘德友.新階段農村剩余勞動力持續轉移的政策選擇[J].湖北行政學院學報,2010,(第4期).
[4]張靜.我國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的現狀及政策選擇[J].現代商業,2008,(第5期).
[5]賈立政,魏波,孫雪蕾,魏愛云,康培,李學江.中國城市化發展戰略考量[J].人民論壇,2005,(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