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瑞強 徐元剛 王 英
為搶抓機遇,解決好移民的長遠生計問題,貴州提出了“把移民安置、后期扶持與新農村建設結合”起來,在全省范圍內開展移民示范村建設的發展扶持政策。移民示范村建設以產業發展、移民增收為核心,以村莊整治、改善人居環境為重點,以提高素質、完善文化設施為補充,以整村推進、全面實現小康為目標。
調研發現,遵義移民示范新村建設中,各級政府和移民部門在工作中真抓實干、開拓創新,不僅基本實現了規劃的既定目標,也積累了很多值得推廣借鑒的經驗和做法:
1.因地制宜,科學規劃,是移民示范新村發展的關鍵。各地結合移民示范新村實際,在充分尊重基層組織和移民意見的基礎上,圍繞“生態、旅游、文明、發展、和諧”的目標,因地制宜、科學編制移民示范新村建設規劃,準確定位移民示范新村建設特色產業方向。
2.發揮基層組織戰斗力,引導群眾參與,是推動移民示范新村建設的重要基礎。實施移民示范新村建設的“領頭雁”是村支兩委,主體是移民群眾。移民示范新村建設好與差,關鍵在于是否充分發揮村級組織作用,最大限度調動移民群眾參與建設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引導移民自建、自管,實現示范新村建設的民主化、透明化。
3.整合資源,形成合力,是建設移民示范新村的有效途徑。移民示范新村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涉及方方面面,僅靠有限的移民專項資金投入是遠遠不夠的,需要部門配合、社會支持、移民參與。移民示范新村建設積極整合部門資金、社會力量和移民自籌資金,有效地彌補了移民專項資金的不足,促進了移民示范新村建設協調發展。
4.突出重點,分類指導,是做好移民示范新村建設的基本方式。各地按照“一村一品”、“一村一特”等要求,結合各試點村(組)、自然村寨實際,圍繞村容村貌、產業結構調整、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進行分類指導,對癥下藥、取得了實實在在的效果。如對基礎條件較好村,明確在移民示范新村建設中要率先突破,從美化、綠化、亮化村寨,村級民主管理和村寨文化開發入手,依托區位優勢和一產條件發展第三產業;對基礎條件一般村,從村容寨貌整治,村級民主管理和精神文明建設入手發展特色產業;對基礎條件較差村,著眼長遠,立足當前,從改善基礎設施條件,村級民主管理和鄉風文明建設入手,大力培育和發展特色產業等。
5.加強監管,規范操作,是確保移民示范新村建設的必要手段。移民示范新村項目建設是民心、民生工程,項目建設成敗事關示范新村建設的成敗。對此,各地在項目的監督管理過程中,嚴格遵守項目和資金管理的有關規定,逐級落實責任,注重監管。一是接收群眾監督,嚴把項目質量關;二是規范項目運作,嚴把項目實施關;三是分級負責,嚴把項目驗收關;四是強化項目后續管理,嚴把項目效益關;五是建立健全項目檔案,嚴把項目資料關。
1.基礎設施項目與生產發展項目選擇
水電工程建設一般會造成涉及區域大面積良田淹沒與房屋搬遷,加之貴州人多地少的客觀原因,很多移民采取的就地后靠與農業安置方式,受到水電工程建設時間與資金的雙重約束,移民安置之后的基礎設施常常存在欠賬,致使很多庫區在形成后的很長一段時間內出現行路難、就醫難、用電難等民生問題。基礎設施建設滯后在影響了產業結構的優化,多數庫區發展中出現產業空虛化、產業轉型升級難等問題,多以“糧豬型”農業為主,商品率低,農業技術裝備落后,移民收入增長緩慢甚至下降;區域主導產業帶動效果不明顯,二三產業發展水平遠遠低于發展地區水平。
一方面由于基礎設施建設具有供給的不可分性,即對這些投資,項目規模大且又互相依存、互為條件,必須同時建成才能發揮作用,因此在建設初期就需要有最低限度的、一定規模的全面投資,達不到規模,基礎設施系統很難發揮作用,助推區域發展。另一方面,整村推進工作的目的是集中人力、物力、財力實施重點突破,通過3-5年的努力,使500人以上的移民村能與全省同步甚至率先進入小康,整村推進的核心是移民增收致富,途徑是產業發展,內容是圍繞社會主義新農村、小康村的建設標準全面推進各項建設。著眼長遠,雖然現在部分移民示范村基礎設施建設可能仍然落后,但仍要有發展的協同意識與戰略眼光,在基礎設施逐步完善的同時,為產業發展做好人力資源、技術培訓、發展資金、經濟合作組織等鋪墊,而將這些工作轉化為項目,則屬于生產項目的范疇。亦即在發展資源有限且允許的情況下,主次協調,在移民扶持項目發展規劃上選擇較為適合移民村和移民創業致富的項目進行規劃,規劃內容全而貼切,目標遠而現實,為當前建設指明方向,為未來發展留足空間,使得移民示范村逐步進入良性循環。
2.生產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相協調
庫區的發展既要綠色青山,也要金山銀山,但關鍵是如何協調好移民生產發展與生態環境的關系,為建設生態遵義做出應盡貢獻?移民發展種養業、加工業等項目,將產生污染,要解決這個問題,庫區生態產業與污染治理產業項目將是上述區域的首選。環庫大力發展治污項目,為庫區周邊村民發展提供良好的平臺與基礎,村民在發展項目選擇時,盡量選擇污染少、效益高符合循環經濟理念的項目,按照生態產業鏈管理模式運行。主要表現為:隨著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產業多樣性增強,具有協調和共生關系的企業根據生態產業鏈要求進行銜接,相關群體之間形成利益耦合,區域產業發展系統內部物質循環趨于閉合,每個企業通過締結聯盟調整自身的增值活動以適應價值鏈上的其他企業,相互疊加構成整條“產業增值鏈”,從而使整條產業鏈上企業之間在聯盟中發揮出強大的整合優勢,促進產業發展共贏。
3.移民示范村建設資源整合
整村推進中的資源整合不能狹隘的理解為資源的捆綁使用,或者項目開展程序的整齊劃一,而應該理解為這些發展資源是否得以發揮整合或匯聚效應。但資源整合并不代表各種資源在協同發揮作用的過程中都能夠自適應的、整齊劃一達到完美狀態,水庫移民后期扶持資源整合工作更多考慮的是同步效果的實現,即經整合后的資源是否能夠在資源互補、高效協作的基礎上實現利益共生,如若不然,資源整合的異化現象將會出現:由于資源隸屬主體行使權力的價值取向存在差異、區域間發展規劃和政策規制需要協調、市場牽引是否科學合理、扶持工作中的路徑依賴、合理的資源利用效益分享機制尚未健全等因素,影響了資源整合效果。
加強和完善后期扶持資源整合工作,應以協同理論為指導,優化設計移民后期扶持資源整合框架,注重模塊化資源整合平臺建設,以項目為載體,將移民后期扶持項目與其他部門、渠道的支農惠農項目整合捆綁起來,在庫區和移民安置區統一規劃、共同實施,使移民群眾從中受益。一是要統一規劃,分步實施,不能搞重復建設。二是要優化項目。就移民工作的本身來說,首先要優化內部的項目,使規劃項目達到最優狀態;要善于將移民整村推進工作的規劃項目與其他新農村建設的規劃項目進行有機銜接,最大限度地發揮扶持項目的綜合效益。三是要資金統籌。要強化各類移民專項資金內部統籌,加強移民專項資金與其他各有關部門專項規劃資金的外部統籌,廣籌發展資金,加大投入力度,使有限的資源能發揮最大的效益。同時,在健全資源整合平臺的過程中,引入并實施市場驅動機制,在明確產權、加強管理的前提下,關注培養市場機制運作中的資源供給主體,建立健全大中型水庫移民后期扶持資源整合的長效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