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衍
網絡謠言若干倫理問題分析
張衍
[提要]隨著互聯網的普及,網絡謠言也開始傳播,相較于普通謠言,網絡謠言傳播目的更具利益性,傳播過程更快速更廣泛,傳播結果更具有破壞性,應分析網絡謠言的危害,以便找出治理網絡謠言的倫理措施、法律措施、技術措施。
網絡謠言;倫理問題;倫理措施;法律措施;技術措施
黨的十八大以及十八屆三中全會關于網絡空間及網絡安全有著很詳盡的論述——“推進網絡依法規范有序運行”,人民日報評2013國內10大新聞中,“依法集中打擊網絡謠言”也赫然在列。
(一)網絡謠言的涵義
網絡謠言作為謠言的一種,并未脫離謠言的基本特點。按照百度百科對網絡謠言的解釋,網絡謠言應該是:“通過網絡介質(例如郵箱、聊天軟件、社交網站、網絡論壇等)而傳播的沒有事實依據的話語。主要涉及突發事件、公共領域、名人要員、顛覆傳統、離經叛道等內容。隨著互聯網的普及,謠言也找到了“最好”的發展平臺,從某種意義上也可以說,網絡謠言是謠言發展的新階段。
(二)網絡謠言的特征
1.傳播目的(動機)更具利益性。從“豆你玩”到“蒜你狠”,再從“糖高宗”到“姜你軍”、“蘋什么”等無不是為了獲取不正當利益而有意為之的。
2.傳播過程更快速更廣泛。網絡謠言因其發布與流傳主要通過社交網站、論壇貼吧、博客、聊天室和短信郵件等途徑,傳播過程的低成本和高度便利使得其具有比一般謠言傳播速度更快范圍更廣的特點。
3.傳播結果更具有破壞性。網絡謠言的破壞性既有精神層面的也有物質層面的,精神層面的破壞性是指網絡謠言的擴散使整個社會蔓延緊張和恐慌的心理,導致了整個社會的文化、話語絮亂,有些謠言還會在公眾心理形成深刻的“回蕩效應”。
近些年來,網絡謠言屢禁不絕,謠言對國家、社會、個人破壞性是難以估量的。具體說來,網絡謠言的倫理危害有以下幾點。
(一)社會層面
1.網絡謠言誤導社會輿論損害公眾利益。2011年2月17日,繼三聚氰胺之后,“皮革奶粉”又將奶粉問題再次擺到臺面上,引起人們對食品安全的擔憂。伊利、蒙牛、三元、光明的股價應聲下跌,蒙牛跌幅高達3.3%,同時,公眾、奶制品企業和監管部門的神經也立刻緊繃起來。雖然農業部在官網上再次聲明,2010年抽檢生鮮乳樣品7406批次,奶站4778批次,運輸車2628批次,沒有檢出皮革水解蛋白等違禁添加物質,生鮮乳質量安全狀況總體良好。但此謠言一出,消費者對我國乳制品的信心遭到重創,大量中國公民出境購買奶粉。
2.網絡謠言引發社會道德信仰危機。2007年《第十九次互聯網報告之上網費用及對互聯網信任度》的調查表明,在網民獲取信息最主要的途徑中,網絡獨占鰲頭,所占比例達到47.4%,但是在對互聯網的信任程度上,只有5.7%的網民非常信任,32.3%的網民比較信任,54.6%的網民感覺一般,5.7%的網民不太信任,1.7%的網民表示很不信任這些信息,總體而言,網民對互聯網的信任程度進一步下降,轉而成為整個社會的公信力都遭到嚴重打擊。
(二)國家層面
1.網絡謠言影響政治安全。網絡政治謠言以政治事件、政治人物為內容,通過歪曲、捏造政治新聞事件或調侃、污蔑政治人物等形式詆毀黨、政府及政治人物的形象,對黨和政府的公信力提出挑戰,導致黨和政府的信任危機。藍皮書顯示,2012年出現的政治謠言占5.2%,盡管比例不高,但影響很大。
2.網絡謠言降低政府公信力。2010年7月7日,甘肅省委機關報甘肅日報以《智者的聲音》為題報道著名戰略咨詢專家王志綱在蘭洽會上透露“西安已被確定為國家第五個直轄市”,次日清早,陜西省委宣傳部主管主辦、陜西電視臺承辦的西部網轉載了報道,還配上了甘肅日報的每日甘肅網的截圖,并在標題嚴謹地、態度有所保留地標明“甘肅日報評論文章稱”。在此過程中,一些政府網站的參與使得謠言更加混淆視聽,對群眾產生了誤導,降低了政府公信力。
3.網絡謠言損害國家形象。在“7·23”甬溫特大鐵路事故發生后,“秦火火”在網上編造了中國政府花2億元天價賠償外籍旅客的謠言,僅兩小時就有上萬條微博轉載,挑起了民眾對政府的不滿情緒,使政府的善后處置陷入被動,同時國外媒體對此的爭相報道,嚴重損害了中國的國際形象。
(三)個人層面
1.網絡謠言侵害個人名譽權和隱私權。艾滋女事件、名人被死亡被離婚等謠言使這些人承受巨大的心理壓力和社會壓力,無法正常生活、工作,個人名譽受到嚴重侵害。可見,網絡謠言輕則使人名譽受損,重則使人家破人亡,是切實存在的網絡暴力。
2.網絡謠言降低人與人之間的信任。相互信任是最基本的價值運行規則,只有這樣才能節約社會成本,提高社會效率。謠言的潛入,破壞了這種信任,使人與人之間的信息傳播回到了初級的“蠻荒時代”。當人們面對信息都會產生疑問時,表明人們已經形成某種恐慌與懷疑心理,這恰恰不能說明人的“進化”,而只能說明文明在“退化”。
網絡謠言的治理應該從倫理、法律、技術三方面進行完善。
(一)倫理措施,加強對網民網絡言論的倫理道德教育
1.增強網民社會責任感。這里的網民分為普通網民和網絡媒體從業者。對于普通網民的教育,關鍵是要把以個人意志為中心的“自然”培養成以公眾意志為中心,使其能夠以社會生活普遍準則來自覺行使話語權,而后使“社會”網民以社會生活普遍準則來為“自然”網民的信息活動進行把關。對于網絡媒體從業者,應當建立網絡媒體從業者的職業道德規范。網絡媒體從業者必須明確自己的責任和義務,增強自律意識、職業責任和自我約束能力。網絡新聞從業人員必須真實客觀的傳播信息,盡力核實網上的新聞來源,多處驗證新聞的真實性。
2.強化網絡服務提供商的權利和義務相統一意識。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互聯網管理條例》,國家對經營性互聯網信息服務實行許可制度,對非經營性互聯網信息服務實行備案制度。工商機關對互聯網的信息真實性不做直接審查,而是要求互聯網服務提供者發現虛假信息必須立即停止傳輸,保存有關記錄,并及時向國家有關機關報告。這就要求互聯網行業健全行業自律制度,提高網站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的能力,提高網站識別、管理、懲戒網絡謠言的能力和水平。
(二)法律措施,網絡立法規范網絡環境
我國通過立法規范保護網絡環境的歷史由來已久,但法律法規或者范圍太窄,或者過于籠統,對網絡話語權的管理仍顯單薄。它涉及技術的、內容的多方面問題,需要一個權威部門牽頭,組織各相關部門聯合制定出一個更加系統的規范,并最終形成相關立法。因此,當務之急必須加快網絡立法,建立法制網絡。要用法律規范政府部門和個人的網上行為,對其權利和義務作出明確規定。要加強對網絡資源的監管,依法打擊網絡犯罪,維護正常的網絡秩序,實現網絡法制化、規范化。2013年9月9日,由最高人民法院、最高檢察院關于辦理利用信息網絡實施誹謗等刑事案件的司法解釋公布,利用信息網絡誹謗他人,同一誹謗信息實際被點擊、瀏覽次數達到5000次以上,或者被轉發次數達到500次以上的,應當認定為刑法第246條第1款規定的“情節嚴重”,可構成誹謗罪。
(三)技術措施,嚴格網絡監管,將制造網絡謠言與公民個人信用記錄掛鉤
網絡謠言的傳播從根本上講是一個社會問題,社會問題的治理需要動用社會方法,才能收到滿意的社會效果。可以考慮將公民的網上不實言論與其個人信用記錄掛鉤,將網上虛擬違法活動納入個人信用記錄體系,并與信貸、保險、入職等社會準入標準掛鉤,增加網上造謠行為的違法成本,加大對造謠行為的懲戒力度。誠信體系建設是根治陋習之良策,也是社會管理創新的根本方向。另外,推行有限實名制,即前臺匿名,后臺實名的制度也可一定程度抑制網絡謠言。
[1]如何防控網絡謠言[EB/OL].人民網,http://opinion.people.com.cn,2011-12-08.
[2]周偉.謠言傳播不是言論自由[EB/OL].新華網,2012-04-19.
[3]張賀.認清網絡謠言的社會危害[N].人民日報,2012-04-16.
[4][法]卡普費雷著,鄭若麟,邊芹譯,謠言[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
[5]李若建.虛實之間—20世紀50年代中國大陸謠言研究[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
[6]高兵武.政府對網絡謠言的防范與治理研究[J].湖南師范大學,2010,(12).
[責任編輯:程文燕]
張衍(1990—),男,華東交通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思想政治教育專業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江西南昌330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