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婉遲
遼寧師范大學
列寧晚年對社會主義的探索
王婉遲
遼寧師范大學
本文簡要的分析了列寧晚年對社會主義探索中的思路、構想以及主要內容。在發展建設俄國社會主義的道路中聯系當時的基本國情,根據多年實踐探索,從最初的“直接過渡”階段轉變到后來的“迂回過渡”階段。從不同角度提出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探索方案,對當時蘇聯的社會主義改造進程作出了極大的貢獻。
列寧;晚年;社會主義改造;落后國家
列寧對社會主義道路的認知大體上可分為三個時期:第一時期,列寧對社會主義的認識主要來源于馬克思、恩格斯的社會主義的有關論述。第二時期,列寧開始在俄國的社會主義實踐中運用馬克思、恩格斯對于社會主義的構想,從而形成了“直接過渡”思想。第三時期,從俄國實際情況出發,由“直接過渡”思想轉變到“迂回過渡”思想,形成了適用俄國發展的社會主義思想,并制定了相關政策。
在俄國這樣一個文化落后,經濟欠發達的國家中進行社會主義改革,首先要解決的就是落后國家能否先于發達國家進行社會主義革命和發展社會主義建設。
首先,馬克思認為,人類社會的發展通常是按照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到社會主義社會這樣的一般發展規律。雖然十月革命的勝利使俄國的社會發展進程跨越了階段進行,但是其也并沒有違背馬克思提出的這一規律。列寧指出,人類社會發展在其一般發展規律外,還包括在某種特定狀況下的個別發展階段的跳躍性。
其次,十月革命的勝利是資本主義發展到帝國主義階段不平衡性的必然產物。后起的資本主義國家為了重新瓜分世界,不得不發動武力去爭取自己的利益,隨之而來的就是緊張的帝國主義國家間的關系。帝國主義國家間的戰爭給社會的底層人民帶來了艱難窘迫,促進了革命事態的形成,另一方面也嚴重削弱了帝國主義國家的自身的力量,使帝國主義統治上出現了裂痕。在這種情形下,無產階級政黨如果有一條正確的道路,采取正確的策略,就能使帝國主義統治的裂痕越來越大,從而出現漏洞。而這種漏洞恰好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出現在俄國,所以十月革命勝利是必然的。
最后,進行社會主義革命和實現社會主義所需要的生產力水平是不一樣的。革命不僅僅單從經濟角度出發,它是經濟、文化、政治、軍事等多領域的改革成果綜合而來。俄國作為一個經濟文化落后的國家,生產力雖然不高,但是已經具有了社會主義革命的主觀條件。列寧認為,俄國首先應當進行革命,然后再利用這個革命成果去實現社會主義所必需的其他條件。“既然建立社會主義需要有一定的文化水平(雖然誰也說不出這個一定的‘文化水平’究竟是什么樣的,因為這在各個西歐國家都是不同的),我們為什么不能首先用革命手段取得達到這個一定水平的前提,然后在工農政權和蘇維埃制度的基礎上趕上別國人民呢?”在此,列寧提出了一種不同于馬克思、恩格斯的社會主義發展公式:首先利用無產階級的社會主義革命去武力奪取政權,建立無產階級專政統治,然后利用這個優勢發展國家生產力水平,以此為基礎上實現社會主義。
(一)建設社會主義的構想
1.全面開展工業同電氣化合作
列寧指出在社會主義建設的道路中,工業是發展一切的物質基礎。列寧認為社會主義是資本主義中的大工廠同發達的大工業的集合體,如果沒有這兩個基礎,那么就不能稱之為“社會主義”。在發展國家經濟進程中,列寧把發展工業同電氣化聯系起來,并以其為中心制定了國家經濟電氣化計劃。他對該計劃高度重視,稱之為“第二個黨綱”,并提出了一個重要公式:共產主義=蘇維埃政權+全國電氣化。在《寧肯少些,但要好些》中,列寧寫到:要從落后的、不發達的農業國轉型到以機器生產為主要的發達社會主義國家,必須要把希望留在這里。
2.發展合作化
對于當時的俄國來說,進行了工業化和電氣化的改造,為社會主義建設奠定了物質基礎,同時也完成了工人的社會主義改造。所以當時的俄國急需進行農業方面的社會主義改造,來實現全面的社會主義改造。而農業合作化的實施,使農民接受了社會主義的改造,政治上實現了工農聯盟;農業不再是小農經濟,生產力有所提高,生產資料也發生了變化。所以列寧在《論合作社》,首次提出通過合作社的方式,用社會主義的原則去改造農業,并讓農民接受社會主義,引到合作社計劃中。經過長期的實踐考察,列寧認識到合作社制度是在農民覺悟提升到個人利益服從國家利益的前提下,個人利益同整個國家利益緊密結合的最好方式。
列寧強調認為,掌握政權和基本生產資料階級的性質將決定合作社的性質。在資本主義制度中,資產階級政府手中掌握大量生產資料,所以資本主義中的合作社是資本主義性質的。在無產階級政府掌權后,無產階級掌握了政權和大量的生產資料,所以合作社便是社會主義性質的。同時列寧指出,合作社制是吸引小農階級主動參與社會主義建設,從而達到社會主義改造的最好方式。
3.加強政權與政黨的建設
繼十月革命,建立了人類歷史上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無產階級政權國家——蘇維埃共和國。為了捍衛無產階級取得的社會主義勝利成果,列寧做出了一系列強有力措施來加強政權的穩定。首先,為了使無產階級政權更加穩定,必須要加強國家專政程度,從而抵抗國內外敵對勢力的反對。其次,提倡民主,發揮廣大群眾的創新性和積極性,激發勞動人民對無產階級政權的建設熱情。列寧強調:“勝利了的社會主義如果不實行充分的民主,就不能保持它所取得的勝利,并且引導人類走向國家的消亡。”第三,改革國家機構,反對官僚主義。
在加強政權建設的同時列寧還強調政黨建設。列寧清楚的認識到,黨派地位的變化,使共產黨脫離人民群眾的危險比過去增加了。列寧強調指出,對于一個人數并不多的、新生的共產黨來說,最危險的就是脫離群眾。
4.展開文化建設和以及文化革命
俄國在沙皇時期,由于大多數居民都處于困苦狀態,根本沒有學習的可能,所以大多數都是文盲和半文盲。然而十月革命之后,落后的人民文化給蘇俄發展社會主義建設,發展經濟改革都帶來巨大的困境。所以,開展文化建設成為了發展社會主義建設和國民經濟建設的首要條件,并且列寧在后期的論文中提出了“文化革命”作為社會主義思想文化建設的綱領。文化革命的內容中包括掃除文盲,加強全體國民的文化修養;發展各行各業的人才;開展國民思想道德建設等等。其中最為首要的就是大力開展國民教育,提升國民的平均文化水平。關于發展教育事業列寧指出,首先要加大教育的投資預算,其次要提高教師行業的生活水平以及社會地位。
(二)建設社會主義的思路
1.把建設社會主義作為一個長期的過程
通過十月革命,列寧有了對社會主義發展建設的實際實踐經驗后,他開始清楚的認識到實踐對于發展社會主義發展的重大意義。列寧認為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和創造力的社會主義是需要人民群眾去自主創建的,并且社會主義需要長期不斷摸索才能建設起來。這一觀點的形成使得他在新經濟政策的推行中把社會主義當成人民在實踐的基礎上長期探索和試驗的過程。他強調,社會主義就是一個探索的過程,這需要提出不同的方針政策,然后再經由實踐去檢驗,取長補短。列寧認為從事一個新的事業——社會主義建設,要勇于去嘗試,要學會區分正確與錯誤,要時刻準備做一千零一次的嘗試。
2.關于對社會主義重新認識的過程
早在俄國十月革命之前,列寧對社會主義的認識主要來自于馬克思、恩格斯對社會主義建設、發展的思想。但在十月革命以后,他通過社會主義的實踐,發現現實中的社會主義同經典的社會主義論述存在著較大的差異。因此,列寧強調要以實踐作為認識社會主義的準則。列寧說:“現在一切都在于實踐,現在已經到了這樣一個歷史關頭:理論在變為實踐,理論由實踐賦予活力,由實踐來修正,由實踐來檢驗。”“俄國來說,根據書本爭論社會主義綱領的時代已經過去了,我深信已經一去不復返了,今天只能根據經驗來談論社會主義。”
列寧強調提出,無產階級取得勝利之前,革命是無產階級的主要武器,而改革只是無產階級革命斗爭的手段;但是在無產階級勝利之后,改革則應提升地位,成為發展社會主義建設的主要力量。
3.從俄國小農占優勢,向社會主義不能直接過渡而只能迂回過渡
列寧晚年思想的集中體現就是由“直接過渡”思想轉變到“迂回過渡”思想。所謂“直接過渡”思想就是在無產階級政府掌握政權之后,跳過中間其他步驟,直接過渡到按照共產主義的原則進行物質的生產和勞動的分配。這種“直接過渡”思想在蘇俄的具體實踐就是“戰時共產主義”政策。然而在具體應用過程中,列寧發現該政策大大損傷了農民的利益,挫傷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所以在俄共十大決議終止該政策,轉變為“迂回過渡”思想的新經濟政策。新經濟政策,是列寧在發展社會主義建設的實踐中總結經驗的成果,該政策的實施,意味著無產階級政權下的俄國找到了一條適合本國國情的通向社會主義建設的新方向。
4.優先發展生產力和提高勞動生產率
列寧在組織發展社會主義建設時期,提出了把生產力的提高作為發展社會主義建設的最主要的任務。列寧認為,如果沒有高度發達的生產力,就不可以能達到社會主義的標準。他指出:“無產階級取得國家政權以后,它的最主要最根本的需要就是增加產品數量,大大提高社會生產力。”
無產階級雖然在俄國取得了勝利,但是經濟、文化和科技等方面還是大大落后于資本主義國家。所以為了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列寧提出在發展生產力的同時還需要提高人民的勞動生產率,他指出:“勞動生產率,歸根到底是使新社會制度取得勝利的最重要最主要的東西;資本主義可以被最終戰勝,而且一定會被最終戰勝,因為社會主義能創造新的高得多的勞動生產率。”
5.用資本主義去建設社會主義
在取得了大量的社會主義實踐經驗之后,列寧意識到,在經濟文化落后的國家中建設社會主義,需要靈活的運用現有的資本主義成果,充分利用當前資本主義所取得的成績為社會主義建設服務,首先是利用資本主義發展國民經濟建設。但是在當時的共產黨內部有這樣一群人,他們懼怕資本主義,認為所有資本主義的一切都是罪惡的、骯臟的,反對和資本主義相關的一切。對此列寧強調,雖然資本主義制度相對于社會主義制度是落后的,但是對于封建社會等都是進步的。國家資本主義就是指由國家掌控的資本主義,其中包括合作、租借、租讓和代銷代購四種形式。其次,社會主義可以借鑒吸收資本主義中的有益之處。列寧總結這樣一個公式來形容社會主義:“樂于吸收外國的好東西:蘇維埃政權+普魯士的鐵路秩序+美國的技術和拖拉斯組織+美國的國民教育等等等等+……=總和=社會主義”。再次,在社會主義建設中要充分發揮資產階級專家們的專業作用,必須要吸收資他們的優秀成果,因為專業知識全部掌握在這寫專家們的手中。
6.適時地用“改革”代替“革命”
列寧認為,在無產階級奪取和鞏固政權后,要及時的把把改革提到日程上來。列寧在《論黃金在目前和社會主義完全勝利后作用》中寫到,對革命者來說危險的事情是夸大“革命”的作用,認為一切情況、任何時候都需要革命,不能冷靜的思考情況,一味的用革命去做任何事情;這種情況是不可以的,革命者必須學會應用“改革”與“革命”,在該“改革”的時候“改革”,在該“革命”的時候“革命”。正是由于列寧及時的把“改革”代替“革命”,把新的政策提到日程上來,才沒有使俄國的社會主義早夭,沒有讓無產階級再一次與政權失之交臂。
[1]《列寧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列寧全集》:第4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3]《列寧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4]葉慶豐,論列寧晚年的社會主義思想[J].中共中央黨校學報,1999(4):67-70
[5]趙曜,列寧晚年的社會主義思想[J].中國黨政干部論壇,2000(9):19-22
王婉遲(1989-),女,遼寧省遼陽市人,就讀于遼寧師范大學科學社會主義專業,研究科學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