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彥珣 (景德鎮陶瓷學院 333000)
現代陶藝,從字面上理解,就是時間維度為“現代”而區別“古代”的傳統瓷器,它著重于表達作者的個性與情感,意識上是前衛的陶瓷藝術作品,它的載體是“陶”或“瓷”。很多人將現代陶藝與當代陶藝混淆,本質上將現代陶藝的概念弄混。但是現代陶藝中的現代一詞,與“現代藝術”中的現代意義類似。
相比較而言,傳統陶藝建立在實用工藝美術的基礎上,使用傳統的工藝手法,傳統陶藝年代較久,部分制作是為了響應官方定制需求的,傳統陶藝造型還能考慮到實用功能,例如將軍罐,肥大的罐體兼顧了“實用”,曲線造型則博得“觀賞”的價值,可見,傳統陶瓷是滿足人的使用需要為前提的。
但是現代陶藝打破了這一規則,現代陶藝升華了傳統陶藝的審美意識,強化了陶瓷藝術的審美性,實用性顯得不那么重要了,甚至不需要實用功能。所以,現代陶藝與傳統陶藝的劃分,可以分為以下幾個方面。
1.在特定一個時期內才可以按照時間劃分,如果是這樣的按時間來劃分。但是令人思考的是,當時間流逝,我們現在所處的時代的現代陶藝會不會被后人視作一種怎么樣的傳統。再新的東西也會變成傳統的,例如古時候裂紋釉的出現,他本來也是一種偶然現象,這種裂紋在當時的審美看來顯得又新奇又大膽,但是在傳統陶瓷中依然能看見裂紋釉的身影。所以傳統和現代只有在一定的時期內通過造型與內容的比較來判斷。
2.工藝成型手法的劃分,現代陶藝比傳統陶藝造型,工藝成型手法更加多元化,和大膽,突破了單一的形態,發揮了陶藝家天馬行空的想象力。傳統陶瓷為例,成型手法只有圓器與琢器兩項。但是現代陶藝還能通過捏拍摔打,石膏模具成型,機器成型,甚至三維打印快速成型。不能不說,科學技術的發展帶動了現代陶藝工藝成型的豐富,為陶藝家創作思想表達提供了多種可能。
3.藝術語言的劃分,傳統陶藝建立在實用的基礎上,再有藝術語言一說,幾乎所有的傳統陶藝都在建立于可以使用的前提之上,最典型就是花瓶,在插花的同時,花瓶有插畫的功效,但是在插著花的同時往往人們也在欣賞花與瓶之間的審美協調,例如,梅瓶就只能插梅花枝,稀疏的梅花枝與大腹小口的瓶子形成強烈對比,后來隨著手工藝的進步和多種裝飾手法的發展,人們開始逐漸認識到單獨的瓷器成品的審美價值在逐漸強烈,漸漸擴大了人的審美局限,使得單一的審美向多種發展。花瓶也就獨立于花存在了,同樣來說,傳統陶藝的典型就是花瓶與盤子,同理可推,那么現代陶藝中有很多新的形態出現,也就是把現代陶藝獨立于傳統,平常一個同心圓拉坯的花瓶,但是到了現代陶藝語言中,一個泥片一卷,再接一個底,也能成為一個花瓶。
工業革命以后,制造業飛速發展,也打破了傳統的手工業生產模式。部分陶瓷生產開始脫離家庭式的作坊模式,走上了機械化大批量生產的道路。機器生產雖然提高了生產效率,陶瓷產量大幅提升,但是忽視了手工陶瓷制品的情感。所以,機器生產的出現徹底劃分了工業生產與手工藝工藝美術之間的界限,拉開了現代陶藝不同于傳統陶藝的序幕。
現代陶藝的情感,折射出創作者的思想傾向與意識形態,任何藝術都有其目的性,在創作的同時會對陶藝的目的性進行思考為什么創作,通過藝術語言,沖出了傳統陶藝“實用”的樊籠。是現代藝術在陶瓷創作的破冰之旅,表明創作者對人生的態度,對世界的好奇,以及描述自己的經歷奇遇,對一件事的愛恨分明,對歷史文脈的再現和過去的懷念,在這些都是現代陶藝的內在“意識”的組成,情感表達會比傳統陶藝更強烈,所以兩者在情感上是漸漸相離的。現代陶藝希望的是人,自然環境,社會三者相互協調。工業化的進程加快讓人之間,人與自然之間,人與社會之間關系漸行漸遠,冷漠疏離。人們開始過多關注于“溫暖”的生存環境,現代陶藝的材質是“泥”,“泥”被看作是帶有生命力,能讓生物生長的東西,被看作是生命的源頭之一,人總是渴望著溫暖,自然又質樸的生活,我們的審美早就隨著物質的變化而變化,除了繼承原有的審美規則,一直在發展進步,陶藝早已不單單是滿足生活需要的盛飯盛水的器皿,它需要被欣賞,它需要變成更有藝術氣質的一種物件,這種溫暖的情感是工業化生產無法做到的。
現代陶藝從形態上來講不受固定模式的拘束,相比較傳統陶藝而言,傳統陶藝造型以同心圓為主,顯得端莊,含蓄,內斂,其用途無非是實用與裝飾。現代陶藝需要承載藝術家的“現代”觀念,吸納了時興的“前衛”因素,它的形表達出自由奔放與強烈個性,吸納了雕塑,繪畫等藝術語言,注重著藝術家對泥巴,釉料的料性的實驗探索,從而有著現代陶藝開放性與實驗性的特征,現代陶藝發展前景非常廣闊,他的造型觀念的變革也是令人耳目一新,匣缽土,陶泥這種質地略微粗糙的材質用來翻制帶有工業元素的造型,例如懷舊彎曲的鐵管,火車頭等。縮釉的缺陷作為陶瓷綜合裝飾的底色,透過收縮的釉面露出的澀胎,有人評論能看見“禪意的拙樸”。更有人改變了陶泥的物理化學性能,讓陶泥片能像竹編一樣又薄又能編織。這一切,蘊含著太多的偶然與必然,“形式”的自由,顛覆了傳統的觀念,所以說,表現方法不存在絕對的錯與對,而在于如何“錯”與如何“對”,以及什么時候“錯”,什么時候“對”,這些“錯誤”居然在現代陶藝中是被允許的,那么就是和作者思想的走向有關,與工藝的問題并無太大關系。
現代陶藝作品充滿了大自然的氣息,我們在都市的生存空間需要情感,溫暖。它的存在正好就是符合了現代社會尋求人,自然關系之間的平衡要求。用特有的藝術語言傳遞了獨特的魅力,其人文精神于社會的作用不能忽視。現代陶藝不禁豐富了生活環境,也豐富了現代藝術的門類與創造社會精神文明的物質財富。通過對現代陶藝的研究,學習形態塑造與藝術語言的表達,探索藝術家的內心世界,學會發散思維與創造精神,提升藝術創作水平。更好的借助作品表達自己的意識與想法,從而獲得藝術與情感的交融,創作更為漸入佳境。
[1]徐建建.淺談情感在現代陶藝創作中的重要性[J].佛山陶瓷,2006(8).
[2]陳小丹,陳光輝著.現代陶藝設計[M].廣西美術出版社,2006.
[3]高俊.淺談現代陶藝的形式[J].江蘇陶瓷,2004(1).
[4]朱鴻鈞.論傳統陶藝和現代陶藝[J].江蘇陶瓷,2007(S1).
[5]孫圣國,孫勝華.淺論現代陶藝語言的獨立性[J].中國陶瓷工業,2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