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海榮 (咸陽師范學院 音樂學院 712000)
太常寺是隸屬于中央管轄的音樂機構。太常是古代政府機構主禮官的官名,其淵源可追尋到舜時伯夷所建立的“秩宗”(古代掌宗廟祭祀的官)一職。周朝時,更名為“宗伯”,秦時稱為“奉常”。秩宗除掌管禮儀之外,還掌管典樂,即“兼禮樂之任”,掌管禮儀典樂,并傳承詩樂1。漢景帝時更名為太常,太常為九卿之首,職責是掌管宗廟禮儀。至唐代,“太常”主要是掌管禮樂之司,由禮部管轄,其下設有兩京郊社署,大樂署,鼓吹署等八署四院,其中,大樂署和鼓吹署是負責音樂的機構。
大樂署是太常寺下屬的音樂機構,位于太常寺院之東,掌管雅樂和燕樂,即“邦國之祭祀享宴”和“大宴會”中的音樂;其主要職能是對從各地征調的音樂藝人進行培訓和考核,以滿足宮廷享樂的需要,是從事音樂教育的場所。在大樂署學習音樂的樂工,由專門的樂師擔任教學,每年要進行考核,評定上、中、下三等,上報禮部。學習時間一般為十年,可延長至十五年。而且在學習的十五年間,要經過5次上考,7次中考,并以成績的優劣來決定升降。同時對藝人所學音樂的標準也有相應規定,例如:學習雅樂需要30日才能完成,而學習一般的小曲則需要20日,難度最高的清樂大曲需要60日才能完成 。而且“得難曲五十以上任供奉者為業成”2,即能撐握五十首以上高難度的樂曲才算完成了學業。大樂署對任教的樂師也要每年進行考核,根據考核成績決定它們職位的升、降或除名。“博士敬之,功多者為上第,功少者為中第,不勤者為下第,禮部復之”3。
鼓吹署是從屬于太常寺的另一音樂機構,位于太常寺門西,主管鼓吹樂,是鹵簿與軍樂的官署。鼓吹樂一般應用于兩個方面,一方面是用于皇帝的出行儀仗之中;另一方面則用于宴會中間,以供統治者享樂。
唐代由宮廷直接管轄的音樂機構有“教坊”和“梨園”。
教坊是宮廷內掌管樂工的培訓與領導藝人的機構。教坊分為內教坊和外教坊,內教坊和外教坊所設的地點不同,它們的職能又各有不同。唐玄宗時原有的一個內教坊設在禁苑內的蓬萊宮內側,其職能主要是滿足宮廷歌舞音樂表演的需要,依色藝的高低分為“內人”“宮人”“鄒彈家”等。“內人”的藝術水平最高,人數較少,在大型歌舞表演時處于重要位置;而“宮人”“鄒彈家”則藝術水平較低。
唐代的外教坊在長安和洛陽均有設立。長安的外教坊分為左右教坊,左教坊以工舞見長,而右教坊以歌唱為主。洛陽的外教坊,設在明義坊,樂人藝術水平比較以上較低。
梨園是由皇帝親自掌管的音樂機構。唐玄宗熱愛音樂,并且精通音律,也時常進行音樂創作。甚至,唐玄宗直接對音樂機構進行改組。將挑選的樂工在宮中的梨園旁進行訓練,并親自指導,稱之為“皇帝梨園弟子”。唐玄宗時設有三個梨園,一個設在長安宮中,一個設在長安的太常寺里,此外,在洛陽的太常寺里也設立了梨園。梨園的主要職能是表演法曲,以及承擔新創作的試奏任務,此外,也演奏民間音樂。三個梨園中,以長安宮中梨園的“皇帝梨園弟子”藝術水平最高。太常寺設立的梨園樂工水平與長安的外教坊樂工的水平相當,但次于內教坊。
衙前樂,唐代地方官府樂隊,縣內音聲演變而來。縣內音聲,唐代地方府縣樂隊。唐初各府縣一般都設有縣內音聲,主要演出地方民間音樂、百戲。其中長安、萬年兩縣的縣內音聲最為著名。唐太宗主持玄奘剃度儀式時,除太常寺率九部樂參加外,長安、萬年兩縣的縣令各率其縣內的音聲人參加,分乘1500輛音聲車隨行,一路音樂震耳,觀者達數萬人。在大慈恩寺,兩縣的縣內音聲還演出了精彩節目。唐代各府、縣所屬的“衙前樂”,在盛唐時期主要演出各地的民間音樂和教樂、百戲等。中唐以后,縣內音聲逐漸演變為“衙前樂”4。
總之,唐代音樂機構眾多,其樂工人數也是數以萬計,從而保障了唐代宮廷音樂的蓬勃發展。同時,也是我國封建社會時期歷代設立音樂機構之最,從中央政府機構到地方政權,從內宮到外廷均設立音樂機構,且分工明確,規模龐大。唐代音樂機構既是宮廷音樂的重要保障,也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了民間音樂及其他類型音樂的發展,尤其是在宮廷里進行樂舞表演的樂工最終流向民間以后,極大的促使了我國封建時期的音樂發展。
注釋:
[1]孫曉輝.兩唐書樂志研究[M].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2005.
[2]康瑞軍.歷代音樂機構與樂官制度研究現狀述評[J].中國音樂學,2007(3):83~89.
[3]吳釗,劉東升. 中國音樂史略[增訂本] [M]. 人民音樂出版社,1993.[4]葉伯和.中國音樂史[M].臺灣貫雅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