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媛元 (寧夏演藝集團歌舞劇院交響樂團 750000)
50年來,《梁祝》這首樂曲伴隨著幾代中國人一起長大,成了記錄青春和愛情的經典曲目。小提琴協奏曲《梁山伯與祝英臺》,也被稱為《梁祝》,由上海音樂學院學生何占豪、陳鋼以越劇《梁山伯與祝英臺》的旋律為基礎于1958年創作完成,也是華人世界影響最為廣泛的一首小提琴協奏曲。1959年5月27日在上海首演,俞麗拿任小提琴獨奏,樊承武指揮,上海音樂學院管弦系學生管弦樂隊協奏。一經演奏,立刻引發了轟動,成為了中國小提琴協奏曲的代表曲目。半個世紀以來,這部用西洋管弦樂器搭配中國民間戲曲音樂的表現手法演奏的樂曲經歷了眾多中外藝術家無數次的演繹,他們錄制的不同版本的唱片也創造了中國樂曲類唱片的出版紀錄。正是這美好的音樂,把梁山伯與祝英臺的愛情故事傳向了世界,也讓中國人第一次聽懂了西洋樂器演奏的音樂。《梁祝》與貝多芬、柴可夫斯基等古典樂壇上家喻戶曉的偉大作曲家的作品一起,被評為“千年最受聽眾歡迎的十部經典音樂作品”。
半個世紀前,小提琴協奏曲《梁祝》誕生在上海音樂學院的校園里。在《梁山伯與祝英臺》的創作過程中,何占豪和俞麗拿等人在當時成立了一個“小提琴民族化實驗小組”,以科研般的手段作積累,這也為日后這部作品的問世奠定了理論和細節上的基礎。小提琴被稱為交響樂中“美麗的小公主”,有著四條“會唱歌”的琴弦。不過,韋爾漢根據巴赫詠嘆調改編的“G弦上的詠嘆調”,以及帕格尼尼的羅西尼主題的《摩西幻想曲》,都是在G弦單根弦上唱出動人的歌。這種創作技巧,也在一定程度上啟發了何啟豪的靈感,并很快將二胡獨有的滑指技巧,融入到小提琴的演奏中,并運用二根琴弦,在技術上解決了小提琴演奏越劇曲調的問題。
小提琴協奏曲《梁山伯與祝英臺》創作體現了中國歷史上許多文學藝術作品集體創造的智慧。除了署名的何占豪和陳鋼外,其中很多感人的旋律和唱腔,都是由當時的歌唱演員和樂師提供的素材,而小提琴演奏技巧的民族化,也同樣出自于“小提琴民族化實驗小組”的共同努力。和聲結構的互補,一直是西方音樂相對東方音樂聽覺更和諧更統一的一個主要原因,而在《梁山伯與祝英臺》的創作過程中,除了保持這種西洋式的音樂結構外,更因為群策群力的成份,而讓它顯得更豐富、更協調、更完美。
這首聞名中外的小提琴協奏曲采用奏鳴曲式,取自于民間故事《梁祝》中的“草橋結拜”“英臺抗婚”和“墳前化蝶”三個主要情節,分別作為樂曲的呈示部、展開部、再現部的內容。現分析如下:
音樂一開始,隨著弦樂顫音的緩緩流出,演奏者以詮釋出了優美、輕柔的旋律,再由雙簧管奏出主題音調,這種過渡借鑒了越劇中的過門音樂,把人們帶進了空靈、柔美的旋律進行中。
呈示部在一開始就在豎琴的伴奏下,道出了幾千年來永恒的愛情主題。這一部分的旋律特點不斷上行又不斷下行,上行與下行不斷交錯進行,一方面表達出了梁祝二人對美好愛情的無限向往與追求;另一方面,仿佛又預示著這段感情并不會一帆風順,勢必會歷經挫折和磨難,因此夾雜著一絲有情人難成眷屬的痛苦心情。此處由獨奏小提琴從高音區轉入中音區,大提琴以瀟灑的音調與獨奏小提琴“一唱一合”,仿佛在描繪梁祝“草橋結拜”的情景。這一部分總體是美好歡快的,描繪了梁祝二人相互間的欣賞喜愛之情。
連接部是小提琴獨奏的華彩樂段。在這一部分,樂隊會停止演奏,只留下小提琴獨奏者充分發揮,這是考驗小提琴演奏者演奏技巧的一個關鍵段落,難度較大,也是眾多小提琴演奏者紛紛挑戰的經典樂段。它所具有的獨特性成為了整部樂曲的有機組成部分。
副部是整部作品中最輕松、歡快的部分。第一插部采用活潑的小快板,速度輕快,由木管與獨奏小提琴相互模仿而成。第二插部速度更為輕松歡快,重在表現梁祝二人比肩同窗的歡樂時光,幸福之情呼之欲出。速度是這一樂段表現的關鍵因素,作曲家在此演奏者需采用輕快的速度、輕松的節奏、跳動的旋律來演繹活潑的情緒,生動的景象。
樂曲采用惋惜的慢板,與前面活潑歡快的旋律形成鮮明對比。作曲家在結束部巧妙地運用了兩個休止符,打造出了斷斷續續的效果,細膩地描繪出英臺面對前來送行的山伯感慨萬分、欲言又止的復雜心情。
這一部分在上一段慢板營造的梁、祝惜別氛圍中,突然闖進了大管和大提琴奏出的低沉音響,并伴以震動人心的定音鼓,夾雜著可怕的鑼聲,似乎預示著不祥之兆將要發生。這是展開部的第一主題,用低沉、震撼的旋律道出了封建勢力的殘暴。接著,獨奏小提琴以戲曲散板的節奏,敘述樂英臺的驚惶,這是展開部的第二主題。
曲調以越劇樓臺會為創作素材,講述了梁、祝會面后互訴衷腸的感人畫面。音調纏綿悱惻,采用大提琴與小提琴兩種樂器一唱一和,種音色鮮明對比,仿佛二人一問一答,向人們展示了樓臺會的動人畫面。
獨奏小提琴以散板的節奏與樂隊齊奏的快板交替出現,將英臺悲憤交加地撲倒在山伯的新墳前大聲哭訴的場景展現了出來。此處,小提琴吸取民族樂器的演奏手法,將英臺悲痛欲絕的心情演繹到了極致。接著,鼓、板、鑼、缽齊鳴,樂隊以最強的力度將樂曲推向高潮,將所有的怨恨、悲痛一并噴發出來。
再現部就是化蝶的部分,樂隊先以長笛以輕柔的力度、緩慢的速度,使音樂重新歸于平靜,把人們從人世間的悲憤交加引向了理想的天堂仙境。在加弱音器的弦樂背景下,第一小提琴與獨奏小提琴再次奏出令人難忘的愛情主題,仿佛化為彩蝶的梁、祝在鮮花叢中翩翩起舞,訴說著他們忠貞不渝的愛情。
[1]李虻,閆璇璇.小提琴協奏曲《梁祝》賞析[J].琴童,2009(11).
[2]張蘇.小提琴協奏曲《梁祝》與手風琴獨奏曲《梁祝》之對比研究[J].貴州師范大學,2014.
[3]仲軍.小提琴協奏曲《梁山伯與祝英臺》賞析[J].吉林藝術學院學報,2000(4).
[4]王芳.令人蕩氣回腸的愛情悲歌——解析小提琴協奏曲《梁祝》[J].希望月報,2007(7).
[5]王冠.論小提琴協奏曲《梁祝》在中西結合方面的成就[J].大舞臺,2010(10).
[6]王婭娜.經典傳奇之作——淺談小提琴協奏曲《梁祝》的民族性[J].東方藝術,2009(1).
[7]付放晴.中西音樂結合的典范——小提琴協奏曲《梁祝》[J].貴陽學院學報,2007(24).
[8]魏潔.談中國音樂作品中的音色表現——以小提琴協奏曲《梁祝》為例[J].樂器,20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