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劉 安 (重慶大學 人文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 碩士 400044)
抗日戰爭是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反侵略斗爭,在這場艱苦的戰爭中,中國人民空前的團結起來,戰士們在前線浴血奮戰的同時,后方的文人知識分子也以創辦抗戰文藝期刊的方式為抗戰貢獻著力量。到1938年,在侵略者瘋狂的進攻下,北方大片國土淪陷,這時的武漢成為全國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眾多作家聚集在這里,“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在武漢成立。在文藝界團結一致,共同抗敵的號召下,著名作家、編輯家趙清閣女士于1938年3月15日在武漢創辦了抗日戰爭爆發后國內的第一本文藝期刊《彈花》,喊出了“抗戰高于一切,克敵是共同的要求”的抗戰第一聲。
《彈花》創辦后在當時產生了廣泛影響,喚起了廣大文藝家們投身抗戰的熱情。《彈花》之后,陸續出現了很多抗戰文藝刊物,如文協主編的《抗戰文藝》,茅盾主編的《文藝陣地》等。趙清閣雖然辦過很多刊物,但直到晚年的回憶中,《彈花》始終是她的摯愛。
趙清閣女士1914年5月9日生于河南信陽城內一個封建官僚家庭,祖父為清朝舉人,母親自學文化,會作詩繪畫。從小生活在這樣的環境里,注定了趙清閣與文藝的不解之緣,她回憶說:“自幼我就喜愛文學,這和我的舉人爺爺,進士舅舅的熏陶是分不開的。”1同時,在人生啟蒙的階段,她還接觸到了當時的“新文化”。著名作家蔣光慈的夫人宋若瑜當時是她的音樂體育老師,經常介紹“五四”的新書給她閱讀。此外,趙清閣還接觸過一個共產黨員,她的英文老師。對于這位老師,她說:“他不但教我讀書,還教我反抗封建家庭,教我把文學當作斗爭武器,這教導對我的一生起了重要的作用。”2
處在新舊交替的時代,長于封建家庭又接受了新思想的洗禮,這樣的成長背景給了她追求新生活的勇氣。15歲那年,為逃避封建婚姻,趙清閣毅然出走,考入開封藝術高中。到畢業前后,她已經為《新河南報》主編《文藝周刊》,為《民國日報》主編《婦女周刊》。期間趙清閣寫了很多暴露社會黑暗的文章,因此被當局當作危險分子,學校把她解雇,報館也警告她不許在寫文章,最后甚至停止了她編輯的周刊,于是她不得不離開汴梁來到上海。在上海她任《明星日報》編輯,結識了田漢,陳凝秋、左明等進步作家,進一步堅定了她文藝救國的思想。1935年7月,趙清閣回家到母校開封藝術高中任教,因在報上發表針貶時弊的雜文,被國民黨政府抄家,又因一封田漢的信件和《資本論》一類的書被以“共產黨嫌疑”罪逮捕入獄半年之久,后經師友保釋出獄,重返上海任女子書店擔任總編輯,但又因與當時的左翼文人左明、安娥等有接觸而被解雇。她回憶說“這次給我的打擊很大,使我開始感到‘天下老鴉一般黑’,反動派統治的中國土地上,根本不可能有自由和正義。”31936年以后,她輾轉各地,在南京期間和老同學楊郁文自辦了《婦女文化》月刊,但只出版了兩期就早早夭折。
抗戰初期北方大部分國土淪陷,武漢一時成為全國的心臟,許多作家、藝術家在武漢薈集起來,趙清閣也到了武漢。在當時全面抗戰的局面下,文藝界也實行統一戰線的大團結,趙清閣參與了“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的籌備工作,工作中她遇到了文學家盧冀野和出版家唐性天,他們想辦刊物宣傳抗日,與當時趙清閣的想法不謀而合,“當時四面八方的作家也都匯合到武漢,為保衛祖國作出各自的貢獻。我剛剛結束了《婦女文化》的編務,也想再編一個宣傳抗戰的文藝刊物”。4于是在華中圖書公司的同情合作下,《彈花文藝》月刊于一九三八年三月誕生了,那年趙清閣23歲。
1938年3月15日,由趙清閣主編,華中圖書公司出版發行的《彈花》在武漢正式出版了,出版社地址位于漢口湖北街,漢灡里十一號。刊物定期每月出版,每本八分,預定半年九角,全年一元七分。《彈花》是抗戰后第一本文藝期刊,在刊名的擬定上,“彈花”寓意“抗戰的子彈,開出勝利的花”,宗旨是宣傳抗戰。《彈花》在武漢出版了五期。第二期在武漢出版時,兩千冊全部銷售殆盡,于是第三期加印到了三千冊。但好景不長,由于戰事緊張印刷困難,《彈花》被迫遷往重慶。
1938年10月1號,《彈花》第六期在重慶出版,發行地址在重慶武庫街七號,由月刊變為了雙月刊。當時許多有影響力的雜志也選擇了在重慶復刊,如《抗戰文藝》《文藝陣地》等等。《彈花》在重慶勉強出了五期,但華中公司經理唐性天不愿再辦下去了,可趙清閣不愿放棄,決定自辦。于是趙清閣請當時教育部國民教育司司長,教育家顧樹森先生給予支持,他同情趙清閣的愛國心情,便向教育部申請支援,大約每月補貼兩三百元,并介紹由正中書局總經售。復刊之后,《彈花》陸續出版了9期,但經營仍是愈發艱難。特別是最后,趙清閣因不滿《學生之友》創刊號指責青年學生思想左傾,在《教育與文化專刊》上發表了一篇《評<學生之友>創刊號》的雜文抨擊官方,于是補貼被取消了,書局也不肯再經售。51941年《彈花》第3卷第8期出刊,在這期里趙清閣宣布了停刊的消息。就這樣在經濟、政治、戰火的多重壓力下,《彈花》被迫停刊。
從1938年在武漢創辦到1941年在重慶停刊,《彈花》先后大概出版了19期,每期一般刊登15篇左右的作品,體裁形式多樣,發表了不少有影響的作品。6包括了理論、小說、戲劇、散文、詩歌、隨筆、報告文學、戰地通訊以及外國文學、木刻、漫畫等。
在當時全國統一抗戰的大背景下,趙清閣和華中公司經理唐性天都認為大敵當前,大家應該摒除政治和個人的偏見,只要是抗戰的作品,好的作品都可以采納。同時“文協”不分派別、不分階層、不分新舊,以集體力量為抗戰服務的宗旨也體現在了《彈花》上。7老舍當時擔任“ 文協”總務部主任,在《彈花》第一期上他發表文章《我們攜起手來》,呼喚“抗日救國是我們的大旗,團結與互助是我們的口號”的抗戰宗旨。華中圖書公司老板唐性天也主張宣傳抗戰救國,在第一期發刊詞《我們的話》中他以“本社”的名義寫到:“希望從事文藝工作的同人,能鐲除成見,群策群力把筆頭一齊向外對準我們的敵人。”
《彈花》每期的開篇文章都是有關抗戰文藝的評論文,有的號召廣大的文藝工作者在危機時刻聯合起來,以手中的筆為武器為抗戰服務,如趙清閣的《我們的話》、穆木天的《調整文化隊伍》等;有的討論了戰時各種文學體裁的創作問題,如老舍的《話劇中的表情》《論瓶與酒》、丁玲的《略論改良平劇》等,指出戰時的文藝主要是為廣大軍民服務,要在形式和內容上為宣傳民眾抗戰和啟發他們的愛國心上做出調整。還有的是對當時一些社會風氣的評論文,有郭沫若的《女子是人類好的一半》,老舍的《至女友XX的信》,批評了小部分在抗戰的艱難時刻還忙著收拾打扮,缺乏愛國心的婦女。
其次,《彈花》主要的還有戲劇和小說。趙清閣早年曾在電影公司做過編劇,所以戲劇是趙清閣很看重的文藝形式,她本人的創作大部分也以戲劇為主。《彈花》的第一期就刊載了她的作品《把槍尖瞄準了敵人》和高爾基的劇本《依格·布里科夫》,之后每期她差不多都會寫個短劇。左明、胡紹軒、謝冰瑩也都為《彈花》寫過戲劇。《彈花》中的小說廣泛深刻的反映了抗戰初期軍民的斗爭生活,比如王平陵的《最后的敬禮》、素眛的《貨倉里的女英雄》、尤玄的《為民族犧牲的美麗》等。
最后,《彈花》中的散文主要是抒發了國破家亡、顛沛流離中的悲傷,寄托對家鄉的憂思。《憶紅谷莊》中,沙雁深情的呼喚著“紅谷莊啊,紅谷莊,這充滿了鄉情之媚惑的地方,該是如何夠人陶醉啊”。老舍的《為什么離開武漢》和《兔兒爺》展現了在異鄉辛酸卻又溫暖的記憶。每期《彈花》會刊登一兩首短小精致的詩,或者是通俗小調。比較有影響的有馮玉祥的《漢奸》《夜襲》、老向的《忍辱報仇》、場叔的《夜行軍》等。
作為抗戰爆發后的第一個文藝期刊,郭沫若曾寫下詩句“豪氣千盅酒,錦心一彈花”贊揚了趙清閣和《彈花》的精神。《彈花》喚起了廣大文藝家們投身抗戰的熱情,雖然影響不及當時大型文藝刊物,但它身先士卒的勇氣卻值得人們敬佩。如今,昔日的戰火已經遠去,不要說《彈花》這本刊物,可能連趙清閣女士都鮮為人知。但當我們回望過去,看到歷史中的那些人為著偉大的愛國信念不計回報的付出青春與熱血時,我們都會被他們的精神深深打動,而這也許正是我們當下重新閱讀這些期刊的意義所在。
注釋:
1.趙清閣.漫憶寫作與編輯[J].新文學史料,1981年第二期.第164頁.
2.同上.
3.同1.第165頁.
4.趙清閣.茹苦憶<彈花>[J].讀書,1983年04期.第84頁.
5.高天星,高黛英.趙清閣文藝創作年譜[J].信陽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8年第3期.第68頁.
6.章紹嗣.抗戰初期武漢文藝期刊概觀[J].中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4.2第107頁.
7.徐志福.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抗戰時期最廣泛的統一戰線組織[J].文史雜志,2005年05期第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