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中元 (貴州廣播電視大學 550023)
圖書館的社會責任是圖書館面向社會所應盡的職責與義務。校園文化建設就是高校圖書館必須自覺回應、自覺承擔、自覺引領的社會責任。1高校圖書館每年都會對剛入學大學生進行培訓,如何讓學生更好的使用圖書館以及有效查找圖書資源情報,是圖書館入館教育的基本核心。
入館教育通過教授圖書館使用方法、規章制度和搜索圖書情報等內容,使新生初步了解圖書館,加快從高中生轉型為大學生,為順利完成學業打下基礎。
相對于高中的圖書館或圖書室,大學的圖書館肩負著第二課堂的任務。學生既能在圖書館內查閱專業性圖書,提升專業知識,也能在學習專業課程外開拓非本專業的知識,培養積極向上的興趣愛好,對樹立良好的人身觀、價值觀和社會觀有著積極的影響和幫助。
有調查發現,對圖書館電子資源非常熟悉,經常使用的讀者占73.8%;不經常使用的讀者占21.5%;不清楚沒有用過的讀者占4.7%。從此項調查中可以看出大多數讀者是經常使用和利用圖書館的電子資源,可是還有近25%的讀者對圖書館的電子資源不太熟悉.有的甚至沒有用過。2
由此可見,學習圖書借閱流程以及規章制度是正確使用圖書館的前提,也是圖書館正常借閱活動的保障。了解館內圖書分布,才能夠便捷有效地查找到所需圖書,有效利用圖書館網絡資源,才能更方便地了解學術前沿知識。
校園文化建設重在為學校樹立起完整的文化形象,圖書館在精神文化建設上通過入館教育引導新生自主學習,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增加學生積極向上的興趣愛好,努力營造一個和諧的校園環境。
傳統入館教育內容過于簡單,只講授最基礎的圖書借還以及規章制度,一方面可能引起學生對校園網絡資源不了解,無法及時獲取學術上的最新知識,另一方面可能產生學生在一知半解的狀態下找不到所需圖書,漸漸對圖書館失去興趣的情況發生。
傳統教學方式一般使用填鴨式教學,教師對學生進行單向教授,不與學生進行課堂互動,導致教師不了解學生的實際需求,學生也對講授內容喪失興趣,導致入館教育成效甚微。
傳統的入館教育僅僅是在課堂上單方面的講授圖書借閱流程、代書板的使用以及電子圖書的查找等需要實際操作的內容,講授的形式過于單一,只有理論沒有實踐,很難讓學生達到預期的實際操作能力。
刪減傳統單一的以借閱流程為重點的內容,增加檢索圖書、網絡資源搜集、查找數字圖書等一系列學生較為實用的課程。信息社會對數據搜查能力的要求也很重要,引導學生使用本校的數字資源,不僅能提供學生的閱讀范圍,也能使學校的數字資源被有效的利用起來。
相對于本科院校,高職院校更加注重專業的實際操作能力,在入館教育的同時,針對培訓學生專業的圖書進行大致的講解,能幫助其更好找尋專業圖書。
傳統的教學方式已經不再適應現當代的教學理念,入館教育是突出實際操作能力的培訓,重點應該放在實踐運用上。杜威的“活動教學法”在提高學生主體性上效果顯著,鼓勵學生主動參與教學活動,增強學生主體意識,使學生對圖書館產生積極興趣。“情景教學法”則符合入館教育的實際操作性,將學生帶領到書庫和電子閱覽室進行實際操作,演示代書板的使用、圖書借閱的流程和查找電子圖書,學生能一目了然,迅速掌握理論與實踐。
傳統單一的理論授課已經不再適應現當代學生,入館教育不能僅僅停留在黑板粉筆或是簡單的PPT上。制作一段圖書借閱流程小視屏,或是一段與樓層分布相關的微電影,不僅夠吸引學生注意力,還能有效利用課堂時間,事半功倍。
入館教育不再僅僅局限于傳統的教師教學,教師可以組織學生自愿者協助共同完成,一對一或是一對幾的進行幫助,不僅能調動新生提高學習積極性,還能幫助新生更快融入到學習氛圍中來。
據美國圖書館的一項凋查表明:在圖書館服務所發揮的作用中,圖書館建筑占5%,信息資料占20%而圖書館員占75%。3
入館教育的教師一般都是本館館員擔任,在信息時代,擔任的館員不僅應該具備普通高校的教師資格,還應該具有熟悉掌握數字資源查詢能力、完善的教育理念、健全的心理素質以及良好的表達能力和溝通能力。
入館教育是一個教學過程,并非簡單一堂課就能完成,需要館員之間的共同協作。在引導學生參觀圖書館以及使用電子閱覽室等各項環節中,館內人員需要分工明確,銜接融洽,在不影響正常流通的前提下,確保入館教育順利進行。
圖書館作為服務型部門,館員應該熟練掌握與學生之間的溝通技巧,積極主動的深入到學生中去,了解學生需求。在入館教育期間及時了解學生的需求及愛好,能更加有針對性的提供學生圖書以及數字資源等服務,有效吸引讀者。
注釋:
1.李幼菲.試論校園文化建設與高校圖書館的社會責任[J].圖書館工作與研究,2013(5):4.
2.李冰,紅英.高校圖書館電子資源使用情況調查及統計分析——內蒙古科技大學圖書館為例[J].農業圖書情報學刊,2013(1):139.
3.李新華.樹立科學發展觀開創高校圖書館參考詢服務工作的新局面[J].圖書館論壇,2006(4):184—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