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靜 肖 瑋 毛祖光 (阜陽師范學院信息工程學院 236041)
安徽有著優質的文化資源,徽州文化源遠流長,皖淮地區文化資源豐富,界首彩陶被評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它匯集了唐三彩、剪紙、木版年畫藝術風格,反映了中國民間工藝崇尚自然,追求和諧、節制、樸素的審美意識。其制陶技藝堪稱民間工藝一絕。被譽為“東方之秀”;阜陽剪紙,其風格既有南方剪紙的纖巧、秀麗,玲瓏剔透;又有北方剪紙的渾厚、稚拙,自然樸實,兼有南北剪紙的藝術特色,2008年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擴展項目名錄;還有阜南的柳編,2009年阜南被中國工藝美術協會命名為“中國柳編之鄉”;2010年文化部批準黃崗柳編技藝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阜南現有振華、騰祥、華宇等規模柳編企業70多家。目前國內不少省份的大學如北京、河北、重慶、江蘇、浙江、云南、甘肅、廣西、河南等紛紛開展了非遺傳習教育,有的建立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相關學科,有的成立了非遺研究中心。我校作為安徽省文化遺產如此豐富地區的大學,更加責無旁貸,對本地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及文化生產力的發展積極發揮作用。
阜陽師范學院信息工程學院作為一所應用型本科高校,設置了設計藝術、新聞傳媒、經濟管理、外語等人文系科。建設20多個專業,其中視覺傳達設計、環境設計、產品設計、動畫設計、新聞學、播音主持等藝術學、文學專業近幾年來不斷開展非遺教育。一些專業開設了民間美術、裝飾雕塑、企業形象設計、中外傳統圖案等課程。并與省內外多家企業開展產學研合作。其中與安徽國家級、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產品企業:界首彩陶工藝品廠、阜陽順昌剪紙公司、阜南孟府家柳編公司、淮南壽州窯陶瓷工藝品廠、安徽華宇工藝品集團有限公司、阜南縣騰詳工藝品有限公司等多家企業簽約合作。其中阜陽順昌剪紙公司實體入駐設計藝術系設立傳習基地、專題展廳及傳承人工作室。學院從各方面為區域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和弘揚提供條件,并持續開展更多活動以期豐富校園文化生態,提高美育能力,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具有社會責任感、時代精神和創新能力的應用型專門人才。本文主要從以下四個方面進行非遺校園文化生態系統的構建。
第一,以美術課堂教學結合實際調研弘揚非物質文化遺產:如我院開設的“民間美術”課程。改變傳統以講授為主的教學模式,帶領學生走出課堂,以參觀、調研的方式,進入當地的工廠、手工作坊等親自動手、學習,體驗區域優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精湛技藝,并以調研報告的形式對當地非遺的歷史文脈、技藝特點、材質、造型、創新形式等進行研究,加深學生對傳統技藝的理解,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實現多樣化的教學模式。在一個課程中以多個文化企業為調研對象,內容豐富,互動性強。
第二,以校園文化活動傳承弘揚非物質文化遺產:打破高校一貫通過圖書館、閱覽室、教材等靜態形式對非遺的保護和傳承,通過非遺傳承人進校園開展學術技藝講座、開設公共選修課、學生社團活動、校園廣播、校園文化建設等方式,化被動為主動,促進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的活態化傳承,吸引傳習人才,同時豐富校園文化生態。
第三,以新媒體傳播弘揚非物質文化遺產:建立重要的區域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校園網絡宣傳平臺。通過校園專題網站建設,增強學生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認識和了解,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習引入人才。進一步建設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化企業入駐校園的管理制度,和諧互生。在網站上公布管理制度。通過非遺教育網站,把相關資源信息整合,傳播非遺文化、非遺技藝、非遺延伸產品、非遺傳承人等咨詢,為師生提供廣闊的交互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教學資源,營造校園非遺文化氛圍。
第四,以產學研合作促進區域工藝美術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創新發展:進一步開展與優秀傳統工藝美術非物質文化遺產企業的產學研合作,由靜態保護向活態傳承轉變。與本地企業合作建立具有地方特色的工作室,如潁州剪紙工作室、阜南柳編、界首彩陶等工作室并成立傳習基地,做好學生實踐和延伸產品研發工作。進一步參與文化企業的產品設計創新與品牌形象建設工作。為文化企業發展獻計獻策。如目前開展的為阜南柳編企業策劃品牌形象、為柳編的衍生休閑家具產品設計造型、為界首彩陶設計創新工藝品造型等活動。目前我院在研主持了2013年度的國家社科基金藝術學項目“淮河流域工藝美術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開發研究”(項目號:13BG074);主持結題省級人文社科項目“安徽省工藝美術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品牌傳播研究”。主持了傳承弘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校級課題3項:“產業化進程中的工藝美術非物質文化遺產新媒體傳播研究”“界首彩陶與壽州窯陶瓷制作技藝的生產性保護方式對比研究”“工藝美術專題博物館展示空間設計研究”。
通過構建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大學校園的活性傳承體系,使非遺傳習融入大學教育生態系統,從而保持持久生命力,也可以弘揚優秀中華文明,增強學生對本民族文化主體性的認知,理性對待外來文化,培養具備中華民族優秀品格的大學生。使非物質文化遺產“后繼有人”,實現非物質文化的文化再生即文化創新。
[1]劉慧群.文化生態學視野下非物質文化的自適應與發展[J].求索,2010.
[2]王寧.文化創意產業下中國傳統工藝美術的時代轉型[J]. 觀察思考,2013
[3]徐鳳.論高校非物質文化遺產專業的建設[J].蘭州文理學院學報,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