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梅紅
今年4月底,央視財經頻道“是真的嗎”節目播出了一組有關草莓的報道,稱該欄目組記者隨機在北京購買了8份草莓,均檢出農藥乙草胺。而美國已將乙草胺列為B2類致癌物,如長期食用乙草胺殘留的食物,可能會導致癌癥。
此事經媒體報道后引起社會廣泛關注。北京市食品藥品安全委員會辦公室遂組織相關部門,對全市草莓市場展開抽檢。檢測結果顯示,175個樣本均未檢出乙草胺。與此同時,江蘇、湖南、陜西等地也相繼對當地草莓進行了抽檢,結果也都顯示沒有乙草胺殘留。
這樣的消息本可以讓人們輕松一些,但消費者似乎并不釋然,因為農殘、致癌這兩個詞匯曾多次出現在生活中,只是這一次中槍的是草莓。
在草莓中檢出乙草胺“很詭異”
筆者注意到,在“農藥草莓”被廣泛關注時,江蘇省農科院專家趙密珍、中國植保學會農藥委員會主任周志強用了“不可思議”和“難以解釋”兩個詞來評價此事。
國家食品與營養信息交流中心專家阮光鋒解釋說,乙草胺是一種芽前封閉除草劑,一般在作物出芽前使用,而且乙草胺降解期很短,一般也就幾天。最重要的是,乙草胺對草莓生長也有傷害,如果使用太多會殺死草莓的幼苗,哪個果農會干這種直接影響收成的事呢?此外,現在種草莓大多采用地面覆膜,主要是怕草莓觸地后發生霉變,降低品質和產量,而覆膜的連帶效果就是能抑制雜草生長,既無雜草生長,何必多此一舉呢?所以,“在草莓中檢出如此高含量的乙草胺是件很詭異的事,不排除失誤可能。”
其實它們都是“致癌物”
“農藥草莓”真正讓人忌諱的是農藥乙草胺為“致癌物”。但筆者注意到,央視節目中關于乙草胺的解釋是“美國已將乙草胺列為B2類致癌物”。但這個“美國”具體指美國的什么機構呢?因為,在說到致癌物的“級別”時,專業人士引用的都是“國際癌癥研究機構(IARC)”的信息。
阮光鋒解釋說,乙草胺的B2分級是美國環境保護署(EPA)在1996年以前使用的標準,現在乙草胺的分級則是“有致癌可能的暗示,但沒有充分的研究證實”。但“這只是EPA自己的懷疑”,所以癌癥研究的權威機構IARC和美國國家毒物學研究項目(NTP)都沒有將乙草胺列入可能的致癌物清單中。
說到清單,我們不妨看看都有哪些東西被列入其中。食品安全專家鐘凱博士向本刊詳細解說了IARC的這份“致癌物清單”。
其實,所謂清單是IARC的“致癌物分級”,而事實上它又不僅僅限于物質,還包括行為和所處環境等。IARC是世界衛生組織(WHO)的下屬機構,他們提供的分級是最權威、最具影響力的參考指標。必須強調的是,“IARC的致癌分級,依據的是致癌證據的確鑿程度,和致癌強度或對人類的實際威脅程度沒有任何必然的聯系。”舉個例子,人們從曝光的一款牛奶中知道超標的黃曲霉毒素是1類致癌物,覺得挺嚇人的,殊不知陽光中的紫外線也是1類致癌物。同屬1類,是因為它們致癌的證據確鑿。
接下來就看看致癌物的分級吧。
IARC分級的定義是這樣的:1類是明確的人類致癌物;2A類是很可能導致人類癌癥;2B類是可能導致人類癌癥;3類是不明確是否能導致人類癌癥;4類是不太可能導致人類癌癥。
1類無疑是人們最害怕的,因為它們是有充分證據證明可以導致人類癌癥,或者雖然證據不充分,但在動物身上有明確證據,且對人體的作用機制是與癌癥相關的。這里有黃曲霉毒素、苯并芘、香煙、檳榔等,確實挺可怕的。太陽輻射、紫外線、室內燒煤、橡膠工業,還有酒精、酒精飲料、中式咸魚,甚至木屑也在此列。
2類致癌物里很多都是我們在生活中“親密接觸”的,比如丙烯酰胺(薯片里有)、黃曲霉毒素M1、鉛、4-甲基咪唑(可樂里有)。許多人愛喝的咖啡、開車離不了的汽油也在這類。還有,理發師、干洗業、消防員,也被分配在這里了。
3類致癌物是種類最多的,有三種情況可以編入3類:無論對人類還是對動物致癌的證據都不充分的;對人類致癌證據不充分,對動物致癌證據充分,但有充分證據表明它對動物起作用的機制對人類無效的;個別無法分類的、需要進一步研究的也放在這一類中。
看看它們都是啥?汞、皮革加工、蘇丹紅、三聚氰胺、二氧化硫、過氧化氫(雙氧水)、印刷油墨、聚乙烯(PE)、玻璃纖維、三氧化二鐵(鐵銹)、咖啡因、膽固醇、靜態磁場、單寧酸(葡萄酒中有)、茶、維生素K……是不是有點奇葩?
劑量決定毒性
顯然,沒有人會因為“致癌物”而不曬太陽,不喝咖啡,不看書不看報。但也要承認,即便如此,還是有很多人難免憂慮:畢竟是致癌物,如果長期、大量……
公共衛生學有一句經典語錄:“劑量決定毒性。”
阮光鋒以“農藥草莓”為例解釋說,我國標準規定乙草胺的每日適宜攝入量(ADI)為0.02毫克/千克體重,“農藥草莓”中的乙草胺最高含量為0.367毫克/千克。按此數值,一個60千克體重的成年人每天要吃3.27千克的“農藥草莓”才會超過安全范圍。即使是用更為嚴格的歐洲食品安全局(EFSA)的風險評估標準,乙草胺的ADI為0.0036毫克/千克體重/日,一個體重60千克的成人也要每天吃夠580克“農藥草莓”才會超過這個范圍。也許一天吃一斤草莓不成問題,但風險評估是基于每天都吃這樣的量,這幾乎是不可能的,更何況草莓也不是一年四季都有的。
新《食安法》禁用劇毒農藥
今年4月24日,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經第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四次會議審議通過,將于今年10月1日起正式施行。這部經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九次會議、第十二次會議兩次審議,三易其稿,被稱為“史上最嚴”的食品安全法。
對此,中國工程院院士陳君石直言,新版食安法對劇毒高毒農藥的明確禁止“沒什么新鮮的”,因為在蔬菜、瓜果等農產品中禁用劇毒、高毒農藥,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世紀七八十年代農業部門的規章,“此次不過是把農業部的部門規章上升到了國家層面,說明對農藥的重視程度加強了。”
消息發布后,也有不少網民疑惑,既然是劇毒農藥,何不將其全面禁止?
農業部農藥檢定所專家指出,10年前,高毒農藥在農藥中占比近30%,現在還不到1.7%。目前個別高毒農藥還無法被替代,如用于糧食倉儲等的藥品以及處理急發、爆發問題的藥品等。但“這類農藥如果規范使用還是安全可控的”。
科學、合理、合法地使用農藥,既可以減少病蟲害造成的損失,也不會對人體健康造成損害。我國對于農藥在蔬菜、水果、茶葉、糧食等作物上的使用有著嚴格的規定,使用高效、低毒、低殘留的農藥不會對身體健康造成影響,同樣在國外也是允許使用的。
由“農藥草莓”引出的話題
盡管“完全可控”,但消費者的內心深處還是希望最好不用農藥,這樣才最安全。如果這樣的話,那丹麥應該是全世界食品最安全的國家。由英國《經濟學家》雜志發布的年度《全球食品安全指數報告》中,丹麥食品安全名列第一。其名列前茅的關鍵原因在于,丹麥擁有一整套嚴格的食品安全保障體制和完善、有效的食品安全監管體系。丹麥的有機食品食用人群占總人口的7.8%,且有機食品是100%不使用化肥、農藥,其他無機水果、蔬菜的農藥噴灑也在嚴格的規定范圍內,丹麥農業部每年會定期派人抽查,如果農藥、化肥超標,農場主將被剝奪生產權。
然而,就是這樣一個“有機國家”,卻被冠名為“癌癥之都”,每年10萬人中就有326人罹患癌癥。這似乎難以理解。然而,從世界衛生組織世界癌癥研究基金會的數據中可以看出,生活方式是引發癌癥的重要影響因素。丹麥女煙民比率比平均值高,丹麥的酒消費量也很高,這兩個都有增加患癌的危險。
“丹麥現象”說明,比起所謂的農殘、致癌物等,生活方式的選擇更為重要。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奧克蘭兒童醫院研究所的資深科學家布魯斯·艾姆斯說過這樣一句話:“人們從食物中攝入的殘留農藥微乎其微,真正的健康危險是糟糕的飲食結構,營養缺乏更可能導致癌癥。”美國內布拉斯加大學醫學中心的病理學家塞繆爾·科恩也強調,“與過分關注食物中的少量農藥污染問題相比,關注營養問題對健康更有益。”
當然,農藥殘留畢竟不是什么有益的東西,慎之又慎、少之又少當然最好。但也不必無限放大,否則不僅會產生恐慌,更會偏離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