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兒
很多家長都對孩子的學習問題很關心,這里就籠統地講講這個話題。
學前時期各種能力和習慣的培養是基礎
常常困擾家長的各種問題,比如,寫作業磨蹭敷衍,就愛看電視、玩,不愛學習,上課不認真聽講等,這些小學生的常見問題,大多可以追溯到學前時期各種能力和習慣的培養上。
比如,時間管理能力。我們在孩子4歲多時,教他學看表,規定分針走到哪兒就把電視關了,說話算數。這就訓練孩子有時間觀念、自律。我們告訴孩子,下午有兩件事要辦,一件是必須做的,一件是玩的,我們要先把必須做的那個事做完,然后才能做玩的那個事。這樣孩子就有要事先做的想法了。
再如,平時跟孩子玩,逐漸滲透目標意識,培養規劃的習慣。比如在游戲之前,問問孩子的打算,要完成什么宏偉項目,要達到什么程度。過程中,關心他的進度。最后,用一兩句話跟孩子總結一下。3~4歲的孩子,雖然他也會東一下西一下,但是對于打算玩的游戲,他心里其實是有想法和打算的。稍微引導,他就知道怎樣來把這些想法進行整理、表達。幼兒不僅會規劃,而且很享受規劃事情的過程。
有家長朋友問:“當孩子說不想學習了的時候,想去玩點兒別的,家長是立即允許,保持孩子以后學習的積極性,還是堅持一下,保證學習的連貫性?”
這也在于平時對規則和規劃意識的培養。我們跟孩子一起事先制定大致的規則,這時,讓他自己想,跟自己定的規則是否有出入,該做的是否做完,如果沒做完怎樣補救,怎樣保證以后能遵守規則,規則是否合理,需要哪些修改……總之,引導孩子自己去想辦法解決,要他做事有據可依,有一定規劃,不是完全隨心情。
再說自覺學習。怎樣讓孩子自覺寫作業、自覺學習?我想,這種自主意識、對自己的事情負責的態度,需要從學前就開始培養。只有當一個小孩能夠自覺去做好自理和份內的家務活時,他才能真的去自覺寫作業,否則,他的自覺很可能是迫于老師和家長的壓力,并非很自然很情愿。
所以,比較理想的情況是,在學前時期,逐步讓孩子承擔更多的事情,讓他自己負責:收拾自己制造的垃圾、倒尿盆、倒洗腳水、收拾餐桌、盛飯、晾衣服、鋪床疊被、準備第二天的衣物、倒垃圾、澆花喂魚、整理個人物品、打掃自己房間、招待客人……當他在上小學前,對這些責任已經習慣了,這時,他就會比較容易地接受一個新的責任:學習、寫作業。
其他各方面也是同理。
對孩子的教育是個持續的過程,各種問題都不是憑空而來,都潛伏已久。所以,在孩子小的時候,我們要盡責、用心;孩子上學發現問題了,也不必太急,認真去補救就是了。
同樣,不論哪個時期,教育孩子,總的觀念、思路應該是一貫的,不同的只是具體做法。如果我們在孩子幼兒時期用心去做了,那么,對于上學后的那些問題,我們只要返回自己的內心,回顧一下過去想好的那些大方向、原則,想想宏觀圖景,或許一切就清晰了,我們自然就有辦法了。
學習方法來自對學習風格的探索
上學了,家長會想:怎樣讓孩子適應每天要學習、復習、寫作業的生活。我想我們可以顛覆一下這個想法,把“怎樣讓孩子適應學習”變成“怎樣讓學習適應你的孩子”。
學校的老師一般難做到用多種方式讓學生接觸所學內容,個性化教學、因材施教也常是一種奢望,所以,這些就需要我們家長去做。
細心觀察,尊重孩子的特點,把學習過程變得個性化。
比如,有的孩子對圖形敏感,是視覺類型的學習風格,那么我們可以給他準備各種彩筆、小貼紙,可以跟孩子一起制作卡片、畫小圖,可以把相關卡片、圖畫在家里到處貼,可以多給孩子買有關的畫冊,給他找相關的視頻看看,我們可以把單調的數學用圖畫來表示,并且詳細畫出解題環節的圖示。
有的孩子肢體智能好,好動,那就多找機會讓他在動中學。比如擺弄積木塊來幫助學數學;或者讓他站著寫字;或者把課本和練習本放在兩個桌子上,讓他寫一個字,跑回去看看書,檢查寫得對不對;或者讓他做完一道題,就起來打一下玩具保齡球……
如果孩子喜歡說話、喜歡溝通,或許比較好的學習風格是交流互動。我們可以讓孩子把課業內容講給我們聽、講給家里的玩偶或寵物聽,或者約同學兩人互相講、互相考。我們也可以允許他在大廳里、在餐桌上寫作業,因為家人間的互動會讓他感到安全溫馨,會給他力量,他有問題也可以隨時問家長。
還有的孩子對聲音敏感,更喜歡聽,那么,家長可以多給他講一講學習內容,或者給他找相關的音頻資料,可以在教他新內容時用新鮮有趣的節奏、音響幫他記憶,甚至允許他邊聽音樂邊寫作業。
事實上,每個孩子都不是只有單一的某種智能,所有的孩子都是多種智能在同時發展,所以,我們多動腦筋,嘗試各種方法,調動孩子的各種感官,把學習的方式變得更豐富、更多樣化,這樣,孩子不僅會喜歡學習,學習的效率也會更高。如果家長只是一遍一遍地催促、喝斥“快去寫作業!”,這樣效果當然不好。
增加學習的樂趣
過去總強調樂趣、玩樂,有人可能有誤解,認為我希望孩子只玩,不學。孩子當然要學習。首先,孩子隨時都在學;其次,我們要把所謂嚴肅的課業學習變得有趣,要給學習增加樂趣。
美國有位一線教師叫羅恩·克拉克。他創造了很多教育奇跡。這位老師在教學上做過很多瘋狂的事,比如,把孩子們最喜歡的歌曲重新填詞,內容變成數學運算法則;用彩色粉筆在人行道上算代數題;讓學生用馬克筆在氣球上解題,做對的學生可以坐在氣球上把它坐爆……我們這里的老師恐怕很難這樣去做,但我們家長在家可以有各種嘗試。
增加學習的樂趣,我想主要有三種辦法。一是前面提到的,幫孩子豐富學習的方式,幫孩子創造學習過程中的樂趣。比如變換環境、文具;設定小目標,把學習過程游戲化,達到一個小目標就給自己一個小獎勵(吃個水果);把不同的課本作業本放在文件架不同的格子里,給每個格子貼上好玩的貼畫……
另一個方法是,把學習內容同生活中有趣的內容相聯系。好的教學的特征之一,就是讓學生能看到所學知識跟現實世界的關聯。我在澳洲時,就感慨他們中學開了很多有關實用技能的課,比如,除了數學,有的中學還有財會、商務、電子商務等選修課程。我們的學校課程或許這方面做得不夠,需要我們家長自己多學習、多開發。
我們家長自己要拓寬眼界,對世界保持好奇、有趣的視角。只有我們眼中能看到一個有趣的世界,才能幫得上孩子。
最后一個方法,或許也是最重要的,就是家長要以積極正面、樂觀向上的態度來對待孩子的學習。
積極正面、樂觀游戲的態度
家長的態度,就是家里的大氣候。孩子那里會有小的天氣變化,但是通常跑不出大氣候所營造的基調。具體怎么做?還是那句話,教育的道理是相通的,教育不是割裂的,是連貫的。我們在孩子幼兒時是怎樣讓孩子起床、刷牙、洗澡、做簡單的家務活的?我們用的是正面管教、游戲力,我們給孩子補充愛和趣味的“油罐”(油罐理論是羅玲老師的經典育兒理論,在日后的文章中會做專門的介紹),那么我們現在也要同樣做,只是變換一些方式而已。
比如,與其用嚴厲沮喪的語調一遍遍地催問:“作業寫完了嗎!怎么還不去寫作業!”不如跟孩子進行正面、具體的溝通:“我記得你昨天寫完作業的時候,說自己特別有成就感,是不是?”、“你覺得哪科作業比較容易?”、“你喜歡先寫容易的,后寫難的,還是先做難的作業?”……與其說“寫作業別磨磨蹭蹭的!”,不如跟孩子一起想辦法,怎樣用好玩的方式防止磨蹭、拖延。
孩子上學以后,很多家長對待孩子學習的態度,不知不覺中就變得嚴肅無趣了,什么原因?
首先,孩子從幼兒園到小學,學習、活動的內容和方式變化很大,可是孩子自身的各種能力并沒有同步發生某種躍進,所以,家長要有耐心。我們在孩子幼兒時可以做到很多“等待”—耐心地等他學會走路、說話、守規則,我們現在同樣要給孩子一些時間。
很多能力就像學英語一樣,有個積累的過程。積累到一定程度,自然有突破、有爆發。如果家長心急,用各種高壓逼迫的方式,那么這個積累再爆發的流程就會受到破壞,變成惡性循環。
家長難以保持淡定的另一個原因是,在小學里,對孩子表現的測評,不再像幼兒園時那樣模糊,它被成績量化了,這種量化給家長帶來很大的壓力。這就好比,我們往往在家里管教孩子時,覺得可以做好,但是一旦我們跟其他家庭一起出去游玩,媽媽們就容易沉不住氣,因為有了橫向比較。而小學里,這種橫向比較被現在的教育體制變得理直氣壯、合理合法。
所以,要想保持正面、樂觀的態度,關鍵是家長要有自己的教育目標,有全面培養的規劃。
全面發展的養育目標
我女兒幼兒園在家長開放日時,老師給家長介紹本學期的教學目標、內容,每天家長在走廊上也可以看到當天的活動內容。我覺得這些都非常好,因為非常全面,涉及孩子成長的各個方面。到了小學,或許學校的教育就更側重知識的學習。我想對于家長來說,我們心里應該有一個自己的養育目標,就是把幼兒園的這些給延續下去。
在每個學期開始的時候,我們跟孩子坐下來詳細溝通一次,告訴孩子,希望他在哪些方面有怎樣的進步。比如,我們希望他在交往、家務責任、體育、理財、某項具體的興趣愛好等方面,能做到什么,我們對他在學校的課業成績有怎樣的要求,等等。
有了這樣家庭版的目標和規劃之后,不僅我們自己可以更容易地保持淡定,孩子也更容易保持淡定—因為成績只是這個評價體系中的一個部分,一個指數而已,并且我們這個家庭版規劃是個性化的,是根據孩子的特點和現有程度制定的,它鼓勵孩子去跟自己過去比較,鼓勵進步。
如果多數家庭都有自己的全面培養的規劃,那么我相信學校教育也注定會隨之而變的。所以某種程度上,我們雖然不是教育部長,但我們還是可以用自己的力量來為孩子的教育做主。(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