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益成
[摘要]組織大學生“三下鄉”期間,專門對農村留守兒童教育現狀進行調研,并以農村留守兒童的調查為主,以農村留守兒童家長、教育工作者調查為輔,對湖南省邵陽縣農村留守兒童教育現狀調查以發現問題,并提出為農村留守兒童提供教育服務的途徑。
[關鍵詞]大學生“三下鄉”;農村留守兒童;教育;邵陽縣
[中圖分類號] G640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5.09-019
[文章編號] 1671-5918(2015)09-0041-02
[本刊網址] http://www.hbxb.net
農村留守兒童是我國農村社會發展中的特殊群體,他們是父母雙方或一方從農村流動到其他地區,留在戶籍地農村而不能和父母共同生活的17周歲以下未成年人,按年齡分為:學齡前(0-5周歲)、小學學齡(6-11周歲)、初中學齡(12-14周歲)和大齡(15-17周歲)四組。全國婦聯公布《全國農村留守兒童狀況研究報告》顯示,全國農村留守兒童約5800萬人,14周歲以下約4000多萬,占全部農村兒童比例28.29%,該比例仍在上升,農村留守兒童現象非常普遍。邵陽縣位于湖南中西部偏南地區,是全國典型農村“留守兒童大縣”,擁有5.4萬余名留守兒童,占在校學生50%以上。農村留守兒童衍生的教育問題令人擔憂。文章基于大學生“三下鄉”期間,對邵陽縣農村留守兒童教育現狀的調查研究,提出幾點建議以改善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現狀。
一、研究方法與樣本選擇
采用問卷調查與訪談相結合,利用湖南農業大學國際學院暑期大學生志愿者“三下鄉”之際,實地調查了邵陽縣九公橋鎮、五峰鋪鎮等地農村留守兒童、家長和教師。調查定義的農村留守兒童參照上文概念,并以中小學生為主。調查定義的教師為所教班級有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工作者。調查定義的家長為農村留守兒童監護人,如爺爺、叔嬸等。調查問卷發放500份(兒童250份、教師40份、家長210份),回收452份(兒童210份、教師40份、家長202份)。
二、結果與分析
(一)農村留守兒童年齡偏低,數量較大
調查顯示,學齡前占1.9%、小學學齡占79.4%、初中學齡占16.3%,大齡占2.4%,農村留守兒童年齡偏低,11歲以下兒童居多。這是因為該年齡段兒童父母處于中青年齡階段,是外出勞功力的主要群體。教師所教班級農村留守兒童占班級人數比例中,占1/2及以上67.5%,占1/3的17.5%,占1/4的15%,農村留守兒童占全部兒童比例較高,數量較大。
(二)農村留守兒童缺乏父母關愛,自卑自立自強特點明顯
調查顯示,87.5%農村留守兒童被家中爺爺、奶奶或單親撫養,12.5%寄養在旁親或朋友家。53.3%農村留守兒童時常感覺自己不如別人,30%時常會感覺到孤獨,8.6%感覺老師不愿理自己,8.1%感覺同學不愿理自己。這是農村留守兒童缺失父母關愛,產生自卑特點的表現。基于此,他們希望學習能改變命運,自立自強特點明顯。一半以上希望努力學習、改變家庭現狀。放學回家后,51%農村留守兒童做作業,20%幫家里干活,15%與同學朋友游玩,12%看書報,2%上網玩游戲。農村留守兒童業余時間為學習和從事家務活,鮮有閱讀書報,以單親監護、隔代監護為主。因外出務工父母返家探親較少或常年不回家,缺少父母關愛的兒童家庭教育以單親教育、隔代教育、寄養教育為主,自卑自立自強特點明顯。
(三)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的疏忽以及社會不良影響,易導致留守兒童行為失范
調查顯示,59.5%農村留守兒童很少與人交流、27.1%與人經常交流、13.4%從未與人交流。農村留守兒童的家長與兒童之間,50.1%沒有聯系,43.1%偶爾聯系,6.8%經常聯系。教師認為留守兒童比非留守兒童在平時學習的管理情況,50%難以管理,32.5%非常難管理,17.5%較容易管理。因留守兒童特殊存在狀態,其學校與家庭教育易被疏忽。留守兒童家庭家長需照顧小孩個數調查顯示,2-3個占63.4%,1個占26.2%,4-5個及以上占10.4%。教師認為留守兒童特殊行為中,厭學逃學占40%、不合群占25%、撒謊貪玩占20%、抽煙打架占10%、其它不良行為占5%。家庭多個兒童的存在,使得家長管理兒童精力有限,兒童易出現特殊行為。學校教育管理易于疏忽,加上父母常年在外,單親教育、隔代教育和寄養教育的家庭教育模式,使得他們易缺乏父母溫暖關愛。社會不良現象影響也易帶壞缺乏家庭管束的農村留守兒童,導致他們行為失范,出現課堂違規違紀、打架斗毆等不良行為。
(四)農村留守兒童缺乏撫慰,疏于照顧,身心健康、人身安全堪憂
調查顯示,51%農村留守兒童在家無人輔導,28.6%他人輔導,20.4%在家父親或母親一方輔導。絕大部分農村留守兒童無人輔導課外學習。教師認為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問題(占80.5%)是最讓人擔心的問題,其次是人身安全(15.5%)、生活狀況(4%);教師認為他們學習能力一般、自我控制能力較差。因此,農村留守兒童缺乏撫慰,尤其是父母關愛,易疏于照顧,身心健康、人身安全堪憂。
三、關愛農村留守兒童是減少問題兒童,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保證
(一)不斷發揮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職能作用,充實留守兒童業余學習
農村留守兒童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未來力量,關系到未來新型農民的培育。他們健康成長關系到家庭和諧、社會穩定。兒童教育首先來自家庭,家庭教育的好壞影響兒童今后的成長和發展,伴隨兒童一生;學校教育是農村留守兒童成長過程中的重要場所,也是接觸社會、認識社會的重要窗口。因此,發揮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作用,充實留守兒童業余學習。
(二)有效撫慰農村留守兒童的身心健康,約束并規范他們的言行舉止endprint
父母不在身邊,留守兒童缺失父母親情的撫慰與關愛,在長期的成長過程中易產生情感的失落,不利于身心健康。同時,也容易造成留守兒童從他處尋求情感寄托與依靠。由于父母不在身邊,農村留守兒童易產生自卑心理、孤獨感較強、自我控制能力差。因此,需適時撫慰農村留守兒童的身心健康,約束并規范他們的言行舉止,樹立起心中有他人、愛護公物的社會公共秩序意識。
(三)積極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提高他們的文化學習水平
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有利于兒童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良好的學習習慣,有利于提高他們的文化學習水平,挖掘留守兒童的學習潛能。由于父母外出,日常學習中,尤其是業余在家時間,兒童得不到父母的教育與監督,與兒童生活的祖輩、親友因受教育水平低或無力顧及,不能給孩子過多的教育輔導。因此,必須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提高文化學習水平。
四、社會主義新農村留守兒童接受教育文化服務的必要途徑
(一)積極轉變觀念,健全政策對農村留守兒童教育的引導和支持
農村留守兒童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進程中的一支特殊群體,是未來新農村建設的中堅力量。因此,加強對農村留守兒童教育文化服務,應積極轉變觀念、建立健全相應政策,加強對他們的引導和支持力度,如增加財政支出對農村留守兒童教育文化的支持。
(二)舉辦形式多樣的讀書活動,豐富農村留守兒童的精神世界
農村留守兒童與其他兒童一樣,具有對未知好奇,對知識好學,興趣廣泛的特征。與高校或其它中小學學校聯合開展多種活動,如應定期或不定期舉辦各種形式的讀書活動,選擇特定一周或一個月,專門為他們提供文化教育服務。特定時間內,選取具體主題進行讀書活動的宣傳和服務,寓教于樂,效果會比較明顯。
(三)積極聯系大學生志愿者“三下鄉”活動,幫助留守兒童,促進他們的健康成長
大學生志愿者“三下鄉”活動能夠提高大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同時,更有利于農村留守兒童接觸新知識、新事物、新經驗。以一個鎮或一個村作為定點單位,積極聯系并組織大學生志愿者“三下鄉”活動,幫助留守兒童的成長。本次調研教師問卷結果顯示,61%的教師希望今后能夠多開展關注留守兒童家庭、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的調查和下鄉活動。“三下鄉”大學生志愿者活動可以幫助留守兒童,促進他們的健康成長。
(四)尋求“一幫一”、“手拉手”的幫扶行動,建立農村留守兒童教育的長效合作機制
積極組織社會、高校、企業等機構或個人,開展面向農村留守兒童的“一幫一”、“手拉手”等幫扶行動,促成建立農村留守兒童教育服務的長效機制。在農村留守兒童經濟較困難的家庭中展開普及調查,了解具體情況,加強“一幫一”、“手拉手”幫扶行動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五、結語
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伴隨著中國社會的發展將長期存在,期望未來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能夠得到更好的解決。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