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對于大陸集團來說具有特殊含義。今年,大陸集團進入中國整整20年。
“大陸集團步入中國市場20年,這是我們發展的一個里程碑。有此深厚積淀,下一個20年中國市場的發展態勢依然樂觀。”大陸集團執行董事會成員中國區總裁兼首席執行官康睿凡博士說, “經過20年的發展,大陸集團目前在中國共設有25處生產基地、15個研發中心,員工總數超過23000名,大陸集團五大事業部皆扎根中國,并為中國市場提供定制化解決方案。”
康睿凡博士之所以用飛速來形容中國市場的發展,是因為大陸集團在中國20年前剛起步的時候,只有一個業務開發辦公室,四五名員工。
今非昔比的大陸經過20年的磨礪沉淀,深深體會到人在競爭中的重要性。
大陸集團董事會主席Elmar Degenhart博士認為,“市場的競爭其實是人才的競爭,只有那些具有吸引力的雇主,才能最終贏得競爭。提升大陸集團的雇主品牌以及企業文化競爭力變得越發關鍵,大陸的核心價值觀指引著員工更好的互相配合,更好的與供應商、客戶實現合作。”
“人才是我們最大的資產。”康睿凡博士自信滿滿,“20年來,我們與我們的員工在中國市場共同成長。我們不斷培養員工,讓他們更好的成長。20年前,我們跟隨著客戶的腳步走進中國市場,逐漸開始本土化生產;并逐漸開始向中國更多的本土主機廠商(不僅僅是國際主機廠商)銷售我們的產品和技術;之后,我們在中國越來越多地進行深化的本地化生產,并與供應商展開了更多合作。在此過程中我們著重培養研發力量,有望把本地1400名工程師的數量在未來幾年翻番。”
20年的穩扎穩打,中國汽車市場的快速發展,使中國市場成為大陸集團銷量的重要推動力。
2014年,中國和美國市場的迅猛發展,為大陸集團迎來一個豐收年。2014年,大陸集團完成全球的業績目標,銷售額達到345億歐元,息稅前利潤(EBIT)是33億歐元,調整后的息稅前利潤(EBIT)上升3.7%,約39億歐元,同時,調整后銷售額上漲11.3%。Elmar Degenhart博士說:“2014年,我們的投資額約達20億歐元,占總銷售額的6%。去年業務增長最主要的推動力來自于中國及美國市場,憑借中國市場的蓬勃發展,2014年中國銷售實現37億歐元。同時,北美市場也開始復蘇。”
基于2014年中國市場的強勁表現,大陸集團對中國市場的預期非常樂觀。他們預計:2015年,中國市場將會繼續強勢增長,輕型車的總產銷量將會在2600萬輛的基礎上,繼續保持6%~8%的增速(輕型車配件的產能/產銷量凈增約150萬輛)。康睿凡博士說,“中國市場將會在今后的5年中推動全球的產銷量繼續保持增長,全球輕型車的產量將從現有的8700萬輛攀升至到2020年約1.05億輛的規模。此外,中國市場還在經歷從“量變”到“質變”的演進,對大陸集團而言,這一市場將蘊含更大的發展潛力。”
大投入,才能有好收成。
希望成為一個領先、創新、技術型的汽車零部件企業的大陸集團,從未停止對技術的投入。他們每年將銷售額的6%投入研發,即每年約20億歐元左右的研發規模。放眼全球,能夠將銷售額當中如此大比例投入到新科技研發當中的企業不多。大陸集團希望能夠以創新之力應對汽車行業最艱巨的挑戰:一、安全的挑戰。大陸集團秉持“零事故“的愿景,希望實現沒有道路交通傷害的未來。大陸集團希望通過高科技實現“零事故”,使交通事故成為博物館中的歷史。二、環保的挑戰。大陸集團注重內燃機技術的不斷優化,同時同步推進電氣化技術,包括混合動力技術以及純電動技術。三、智能化的挑戰。大陸集團希望通過包括車聯網技術在內的各種先進信息技術,將互聯網導入汽車世界。
目前,大陸集團在中國已經和大多數主機廠展開了合作,面對整車企業越來越強烈的成本控制需求,大陸集團已經在積極地實現全價值鏈的本土化(從研發到采購到銷售乃至售后)。比如混煉中心正在服務集團所有的相關產品組合,提供高性價比的材料。再比如大陸集團在減少油耗方面做了很多的投資和努力。同時,他們還花大力氣投入推動對汽油直噴技術的本土化進程,從而降低成本。
Elmar Degenhart博士介紹,大陸集團秉承“扎根市場、服務市場”的理念,將會越來越多地在中國市場進行本土采購。大陸集團一直在不斷增加本地化的比例,并取得了成功。大陸超過80%的產品已經實現了本地化裝配。他說,“中國汽車市場會在今后五至六年成長到3000萬輛,占全球總量的30%。我們的目標就是不斷增加亞洲銷售量的占比,在今后幾年里將這一數字從20%增加到30%。在亞洲市場上一半以上的銷售來自中國,我們在未來要繼續支持高速增長。在過去5年當中,大陸集團在中國投資額高達10億歐元,這也為我們今后幾年的增長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同時,我們計劃未來五年向中國繼續投資約10億歐元。”
此外,大陸集團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舉措:走向西部。大陸集團預測中國的汽車工業將越來越向西部靠攏,未來或將在重慶、成都、長沙、武漢等地區不斷設立新的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