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5年,德國商人弗雷德里奇·恩格爾霍恩(Friedrich Engelhorn)在路德維希港創立了巴斯夫。當時,其只是一家生產煤焦油與紡織染料的公司。弗雷德里奇有一項見解:如想在化工業務上獲得長期成功,必須掌握高質量的生產原料,由自身積累推動和資助化學研究工作。因此,巴斯夫從古至今一直于上游領域大量投資,經營石油及天然氣業務。根據巴斯夫的統計顯示,其化工產品90%的生產原料由內部資源供應。
2012年,巴斯夫大中華區的銷售額達到51億歐元,已經是巴斯夫第三大國際市場。早在歐洲經濟衰退之前,巴斯夫便已在華布局全產業鏈的化工生意。百年來,巴斯夫引以為傲的verbund(德語,意為一體化)概念在中國展開。巴斯夫亞太區總裁兼大中華區總裁、董事長侯宇哲(Albert Heuser)告訴記者:一體化概念的核心是,一個反應裝置中的產品、副產品甚至廢棄物,成為下一個反應裝置的原料與能源。
盡管一體化概念是完美無缺的垂直整合戰略,但進入新市場的首要任務,便是原料資源的配合及下游市場的消化。
在下游市場,巴斯夫已擺脫傳統化學品生產商的形象,用其經驗和創新與廠商合作,嵌入其研發生產進程。例如:巴斯夫與Smart合作,推出一款Forvision概念車。由一家化工企業直接滲透入汽車的設計過程十分少見,但這一工作對巴斯夫而言顯得十分輕松:制造出一輛汽車所需的功能性材料與化學品幾乎均可由巴斯夫提供。由于采用了巴斯夫透明有機太陽能電池、全塑車輪、輕質車身部件、紅外反射膜等先進技術,Forvision更加節能,還提升了20%的續航里程。
終端消費者并非會十分熟悉巴斯夫,但其幾乎無處不在,從身邊的維生素A、運動鞋墊到大量農藥、汽車保險杠等等。
巴斯夫的投資規模與企業屬性決定了其建設體量的巨大,反應裝置所需的配套設施和基礎設施建設將帶來巨大的投資集聚效應,100億歐元的直接投資,最終會吸引到的投資可能是1000億歐元甚至2000億歐元。
巴斯夫在中國的布局包括21家獨資企業和10家合資企業,其合作對象包括中石化等國內石化寡頭。但巴斯夫在中國的投資并不僅在于建設廠房,生產普通的化工原料,其投入還包括在上海投資5500萬歐元建設的亞太地區最大研發中心。這一中心目前有450名研發人員,超過亞太區800名研發人員的一半。巴斯夫計劃到2020年,亞太區研發經費占集團研發支出的1/4。
從2012年起到2020年,巴斯夫將在亞太區投資100億歐元,其中一半投資額放在中國。這一策略緣于30年在中國布局的成功兌現。巴斯夫在中國的投資涵蓋了從上游至下游的化工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