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長世 邢其濤 黃海
摘 要:清泉溝銅多金屬礦區內礦化帶發育,銅礦體均賦存與礦化帶中并受其控制,礦化蝕變帶、礦(化)體分布在中元古代小廟組地層與二疊紀花崗閃長巖接觸部位,受斷裂構造和巖體控制,礦化類型為熱液型,分矽卡巖型和構造熱液沿裂隙充填型兩種。由此可見,該礦床的形成從區域成礦條件及控礦地質因素等方面與構造條件、巖漿巖條件及圍巖地層中有利巖性組合條件密切相關,并控制著礦床形成的礦化作用。同時指出了地層巖性、斷裂構造、地球物理特征等找礦標志。
關鍵詞:清泉溝銅多金屬礦 熱液蝕變 礦床特征 找礦標志 青海省都蘭縣
中圖分類號:P618.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5)02(c)-0061-01
東昆侖地區是我國中央造山帶西側重要的組成部分,無論是基礎地質還是礦產研究,歷來都是地質工作者關注的地區之一[1]。該文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礎上,結合該研究者研究小組的大量野外調查和室內整理及研究工作,嘗試綜合論述青海省都蘭縣清泉溝銅多金屬礦床的地質特征、分布規律、礦化類型以及重要的找礦標志,為后續找礦勘查工作提供了依據①。
1 區域地質
區域地層主要有古元古代金水口(巖)群、中新元古代萬保溝群、奧陶紀-志留紀納赤臺群、泥盆紀牦牛山組、中元古代小廟組,溝谷地段為第四系洪沖積物覆蓋。
區域內斷裂構造十分發育,以北西向-近東西向斷裂為主,主要分布在測區北部,礦體易充填于較大斷裂附近派生的次一級斷裂中。
區域巖漿活動頻繁,以中-中酸生巖侵入巖最為發育,其中以古生代晚奧陶世、晚古生代早二疊世、中生代三疊紀巖漿活動最為強烈。巖石類型以閃長巖類、花崗閃長巖類、二長花崗巖類及鉀長花崗巖類為主。
區域變質巖主要有中元古代的片巖、片麻巖、石英巖;晚奧陶世—志留紀的變火山巖。
2 礦區地質
2.1 地層
礦區內地層自南向北出露地層依次為中新元古代萬保溝群、中元古代小廟組,溝谷地段為第四系洪沖積物覆蓋,其中中元古代長城紀小廟組巖性為云母石英片巖,總體走向與構造線相同,近東西向。受北西—南東向斷裂控制。中新元古代萬保溝群:淺灰綠色透輝綠泥片巖、暗綠色蝕變玄武巖。
2.2 構造
礦區地處秦祁昆早古生代造山系、東昆侖—柴達木造山亞系、昆中微陸塊[2]。礦區的構造作用主要表現為線性斷裂構造和受構造活動及巖漿侵入影響形成的劈理化帶、節理化帶中的碎裂巖化作用。構造主要為斷裂構造及構造破碎帶,以北西、北西西向為主。礦區構造自北向南依次編號為F1、F2、F3、F4、F5、F6、F7,其中F4、F7為NE向,其它均為NW—NWW向。與礦化有關的構造為F2、F3。
2.3 巖漿巖
礦區內地層自南向北出露地層依次為中新元古代萬保溝群、中元古代小廟礦區巖漿巖發育,以早二疊世花崗閃長巖、中泥盆世灰色英云閃長巖為主。早二疊世花崗閃長巖分布于礦區北部。礦區南部出露中泥盆世灰色英云閃長巖。侵位于萬保溝群地層蝕變玄武巖中。
3 礦床特征
3.1 礦體特征
礦區內發現礦化帶六處,自北向南、自西向東分別編號Ⅰ~Ⅵ。其中Ⅱ號礦化帶內圈定銅礦體2個、分別編號Cu1銅礦體、Cu2銅礦體,Ⅳ號礦化帶內圈定銅礦體1個,編號Cu3銅礦體。
Cu1銅礦體:為單工程控制,呈透鏡狀,主要礦石礦物孔雀石、黃銅礦,品位0.33%,礦體厚8.33m,產狀355°∠70°,賦礦巖石為碎裂巖化石英片巖。該礦體經鉆探ZK01鉆孔控制,傾向上地下延伸未能控制到,為淺層延伸的地表礦。
Cu2銅礦體:為單工程控制,呈透鏡狀,主要礦石礦物孔雀石、黃銅礦,有三層達到邊界品位。第一層品位0.32%,礦體厚4.41m,產狀0°∠80°,賦礦巖石為碎裂巖化石英片巖。第二層品位0.52%,礦體厚2.04m,產狀13°∠77°,賦礦巖石為碎裂巖化石英片巖。第三層品位0.39%,礦體厚2.58m,產狀210°∠84°,賦礦巖石為碎裂巖化石英片巖。
Cu3號銅礦體:為單工程控制,呈透鏡狀,主要礦石礦物孔雀石、黃銅礦,品位0.33%,礦體厚1.88m,產狀180°∠75°,賦礦巖石為透輝石石英片巖。
3.2 礦化類型
礦區西北部礦化蝕變帶分布在中元古代小廟組地層與二疊紀花崗閃長巖接觸部位,受斷裂構造和巖體控制,礦化類型為熱液型,分矽卡巖型和構造熱液沿裂隙充填型兩種。Ⅰ號礦化蝕變帶礦化類型為矽卡巖型,受花崗閃長巖巖體控制。Ⅱ號、Ⅲ號礦化蝕變帶礦化類型為構造熱液沿裂隙充填型,分別受F2、F3斷裂構造控制。Ⅳ號礦化蝕變帶礦化類型為熱液蝕變型,受輝長巖巖體控制。Ⅴ號、Ⅵ號礦化蝕變帶分布于中新元古代萬保溝群地層中,受F6斷裂構造控制,礦化類型為構造蝕變巖型。
4 找礦標志
4.1 地層巖性標志
北西部中元古代小廟組地層石英片巖、云母石英片巖中的大理巖夾層與二疊紀花崗閃長巖接觸部位能生成矽卡巖型的礦(化)體。南部萬保溝群片巖和蝕變玄武巖斷層接觸,接觸部位發現銅鎳礦化。
4.2 斷裂構造標志
NW—NWW向的斷裂構造及其兩側的劈理化帶、節理化帶中的裂隙,為成礦熱液提供了運移通道和容礦場所,起到了導礦、容礦作用。北西向的F3、F6斷裂、北西西向的F2斷裂均發現礦化蝕變帶。
4.3 地球物理標志
金屬硫化物礦物富集能引起良好的激電中梯測量極化率異常,北西部礦(化)體多分布于極化率異常區向背景區過渡位置(低異常區和高背景區)。
5 結語
(1)發現礦化蝕變帶六處,初步查明了礦化蝕變帶的分布、礦化蝕變特征,并對部分礦化蝕變部位進行了工程揭露控制,圈定了3個銅礦體,5個礦化體。
(2)地層巖性、斷裂構造及激電異常是本區的主要找礦標志。
參考文獻
[1] 馬得仁,馬占青,趙戰鋒.東昆侖-柴北緣地區構造與成礦時空關系研究[C].2010中國礦業科技大會論文集,格爾木:青海省柴達木綜合地質礦產勘察院,2010.
[2] 趙振明,馬華東,王秉璋,等.東昆侖早泥盆世碰撞造山的侵入巖證據[J].地質論評,2008(1):47-56.
注釋
① 山東省物化探勘查院.青海省都蘭縣清泉溝銅多金屬礦預查報告,201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