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波

摘 要:目的 探索一種新型碘熏固定顯現熱敏紙紙張表面潛在手印技術;方法 利用碘熏后,再用彌霧霧化器霧化丙三醇水溶液,形成丙三醇水蒸氣與碘混合物共同熏顯熱敏紙紙張上汗潛在手?。唤Y果 和傳統的碘晶體直接升華顯現法比較,新型碘熏潛在手印顯現技術能有效顯現出熱敏紙張上的潛在汗液手印,處理后熱敏紙紙張表面指紋為棕黑色,在室溫條件下可以保持1個月;結論 新型碘熏顯現法可以作為顯現熱敏紙紙張表面潛在手印一種新型手段。
關鍵詞:法庭科學 熱敏紙 潛在手印 碘熏 顯現
中圖分類號:D7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5)02(c)-0093-02
潛在汗液手印為犯罪現場常見的物證,而汗液潛在手印的發現提取是檢驗鑒定的基礎。紙張表面潛在手印顯現最為常用的方法為刷粉顯現法[1]、茚三酮熏顯法[2]、碘熏顯現法[3]、茚二酮顯現法。實際上,碘晶體升華熏顯現法是紙張表面潛在手印最為古老顯現方法之一[3]。碘晶體升華熏顯現法具有方便、快捷的特點,既能夠有效地顯現滲透客體表面如紙張表面汗潛手印,也能夠有效地顯現非滲透客體表面潛在手印如白色地板表面的汗潛手印。加熱碘晶體升華為碘蒸氣,碘蒸氣與手印物質中的汗液、油脂等物發生粘附作用和吸收作用,由于手印物質中的汗垢具有粘附性,當碘蒸氣遇到手印汗液上,因汗液物質的粘附碘蒸氣而手印物質被熏染成黃棕色。傳統的碘蒸氣顯現潛在汗液手印的原理是:由于潛在汗液手印物質中的不飽和脂肪酸被鹵化處理后吸收碘蒸氣,碘與飽和脂肪酸反應生成二碘硬脂酸,汗液手印物質部位變成黃褐色,從而顯出手印[5];而Almog et al.[6]等人為碘熏顯現技術顯現潛在手印是可逆的物理吸附反應,而不是化學反應。
碘熏顯現法雖然歷史悠久,具有對指紋無損性及操作簡單等優點,但傳統的碘熏顯現法也存在兩個明顯缺點。一是碘熏顯現法顯現出來指紋紋線顏色較淡,需要進一步增強;二是指紋顏色消退很快,需要使用其他方法固定。碘熏手印的后處理固定方法有N,N,N',N'-四甲基對苯二胺二鹽酸鹽[7-8],苯并黃酮[9]、淀粉[9]、滴水法[9]等。上述固定方法都有一定的優點和缺點。
該文探索一種新型顯現技術,即熱敏紙利用碘熏后,再用彌霧霧化器霧化丙三醇水溶液,形成丙三醇蒸氣與碘晶體升華的氣體混合物共同處理熱敏紙紙張上潛在汗手印。該新型碘熏處理潛在手印顯現方法能有效增強出熱敏紙紙張表面上新鮮和陳舊潛汗在手印,處理后熱敏紙紙張表面指紋為棕黑色,無顏色背景,可以長期保存。
1 實驗材料
分子篩、蒸餾水、碘晶體;脫脂棉、無紡布;熱敏紙、電子天平;可調恒溫加熱器、BJBR彌霧霧化器;紙板箱;熏顯箱;數碼照相機。
2 實驗內容
2.1 樣本的制作
捺印樣本前,首先使用肥皂清洗是指干凈后,再使用浸泡酒精的脫脂棉擦凈手指,自然干燥10min后,5次在熱敏紙表面連續捺印,如此重復捺印19次;將樣本放入紙箱保存備用。
2.2 新型碘熏顯現法處理步驟
第1步,把熱敏紙潛在手印樣本懸掛在熏顯箱上半部,閉合熏顯箱柜門;
第2步,碘晶體0.5g與分子篩5g混合均勻后,使用無紡布包裝;
第3步,將包裝好的碘晶體無紡布包放入可調恒溫加熱臺上,將恒溫加熱臺放入熏顯箱底部;
第4步,設置加熱臺為60℃恒溫,開啟恒溫電源開關;
第5步,加熱3min后取出熱敏紙潛在手印樣本,使用數碼照相機拍照記錄下來;
第6步,將1%的丙三醇水溶液放入彌霧霧化器霧化杯中;
第7步,開啟彌霧霧化器將霧化口對著樣本霧化30s;
第8步,使用數碼照相機拍照記錄下來。
3 實驗結果
新型碘熏顯法不會破壞污染熱敏紙,熱敏紙表面沒有背景顏色出現;遺留樣本上時間1d的樣本潛在汗液手印使用碘晶體直接加熱升華法能夠有效增強,顯現的紋線為淺黃色,但是,遺留樣本時間超過2d的潛在汗液手印顯出的紋線輪廓開始不太連貫;使用新型丙三醇水溶液和碘升華霧化后,都能夠有效地顯現出來,手印紋線顏色為淺灰褐色,清晰連貫,反差明顯,認定價值非常高;新型新型丙三醇水溶液碘熏顯現法熏顯出的指紋紋線顏色基本沒有變化,在室溫條件下可以長期保存。
4 結語
新型碘熏顯現法能夠有效顯現陳舊的和新鮮的熱敏紙表面潛在汗液手印,顏色為棕黑色,紋線特別清晰,反差十分明顯,可以保存1個月不會變色,有著較高的認定價值。新型碘熏顯現法和傳統的碘晶體直接升華顯現法相比,該新型碘熏顯現法顯現方法具有一定的優勢,能夠作為顯現熱敏紙表面潛在汗液手印一種新型技術方法。若將該項技術推廣應用,定能夠有效提高該類潛在痕跡的發現率、提取率和利用率。
參考文獻
[1] Bock,Thomas.Composition for Fingerprinting and Method[P].US Patents 1 497 971 and 1 497 972,1924.
[2] S. Oden, B. Von Hofsten. Detection of fingerprints by the ninhydrin reaction[J]. Nature,1954:449.
[3] N. Quinche, P. Margot, Coulier. Paul-Jean (1824–1890): a precursor in the history of fingermark detection and their potential use for identifying their source (1863)[J]. J. Forensic Ident, 2010,60(2):129-134.
[4] E. Angst. Method for determining the age of the fingerprints on the paper[j]. Int.Crim, Police Rev,1962,16:134-146.
[5] H.C. Lee, R.E. Gaensslen. Advances in Fingerprint Technology[M].2nd, CRC Press,Washington, DC, 2001.
[6] J. Almog, Y. Sasson, A. Anati. Chemical reagent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latent fingerprints II controlled addition of water vapour to iodine fumes. A solution to the aging problem[j]. Forensic Sci.1979(24):431-436.
[7] Haque F, Westland A, Kerr FM. An improved non-destructive method for detection of latent fingerprints on documents with iodine-7,8-benzot1avone[j]. For Sci Int,1983,21(1):79-83.
[8] Trowell F. A method for fixing latent fingerprints developed with iodine[j]. JFor Sci Soc,1975,15(3):189-195
[9] Almog), Sasson Y, Anati A. Chemical reagent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latent fingerprints II. Controlled addition of water vapour to iodine fumes. A solution to the aging problem[j]. J For Sci,1979,24(2):431-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