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3日下午,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科協主席韓啟德冒雨走進華南師范大學,與600多名廣東大學生代表們一起,就當代大學生關心的國家創新戰略、大學生科技創新的責任與擔當等話題展開面對面地互動交流,暢談科技創新和青年成長成才。
“雖然我年齡大一些,今年70歲,比大家經歷的多一些,對人生感悟比大家多了一些,我真的是來向大家學習的。”謙遜而真切的開場白引起同學們的陣陣掌聲。
談起小時候的夢想,韓啟德親切地說:“在我很小的時候讀的一本書對我影響很大,記得在初中暑假期間,我讀了《居里夫人自傳》,非常好看。我當時就想,科學家太偉大了,我將來也要做一名科學家。”
“后來上了大學,當時讀了一本書讓我印象很深。”韓啟德接著說,“愛爾蘭一位女作家寫的《牛虻》,看了以后對我影響很大,我覺得再困難,也要堅強,在以后人生道路中特別困難的時候我也能堅持下去。”
談及大家關注的中國科協年會主題“創新驅動先行”,韓啟德介紹說,我們國家走到今天,不能再靠犧牲環境資源為代價,也不可能完全靠改革開放這些年來的勞動力等優勢。整個世界的格局在改變,我們必須用創新來驅動發展,創新是全社會要做的,大學生更應該培養創新的能力。
韓啟德認為,培養創新的能力首先要了解自己的天賦,保持自己的個性,把創新的激情蘊藏在內,隱而不發,不要在打基礎階段急功近利,等到步入社會才能厚積薄發,取得一定的成就。
韓啟德鼓勵在座的大學生,不論是學理工科,還是學人文科學的,知識面都要廣,大學生如果能夠掌握兩門專業,那將是將來創新的最大資本。
“一個人活得要高尚一點。”被大學生們問及當年畢業后,為什么要去農村行醫,韓啟德回憶起當年,顯得有些激動,“人活著還是要有一點精神的。那時候,雖然生活很艱苦,工作條件很差,但是我踏踏實實地為很多老百姓看病,救治過很多人。記得有一次,我花了三天三夜救活一位新生兒肺炎的患者。時隔多年,我再次回去,這一家三代人有近20個人等在那兒來見我,最大的82歲,最小的才十幾歲,他們現在還感念著我。”
韓啟德接著說,“我還碰到過當時一個高中生,由于家庭貧困,得了重病,我給他做手術,把他救活了,還替他付了醫療費。這個學生當時說我一定要學醫,要做個像韓叔叔這樣的人。”
韓啟德說,每當憶起這些事情的時候,我就在想,一個人活在世界上的意義是什么?如果能夠有這樣的一些影響,能夠幾十年以后還在人的記憶中活著,我想就沒有白活。我希望同學們盡管不能和我有同樣的經歷,但是在精神追求上,在人生的目標上可能看得更多一點,有一點精神會生活得更好、更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