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華
農村地區支付服務是農村金融服務的重要組成部分。改善農村地區支付環境,暢通農村支付結算渠道,提高支付結算效率,對于改善民生,支持統籌城鄉發展,夯實農村發展基礎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
支付結算服務現狀
農村支付服務組織體系基本形成。目前,吉林市共有縣級金融機構118家,初步形成了以5家國有大型銀行、5家股份制商業銀行、5家農商行、1家農聯社、6家村鎮銀行、1家地方性商業銀行、1家政策性銀行、1家郵政儲蓄銀行為主體,93家小額貸款公司為補充的農村支付服務體系。
現代化支付體系建設扎實推進,支付結算渠道日益暢通。自2003年以來,人民銀行吉林市中心支行先后完成了大、小額支付系統在本轄區的推廣應用工作,加快了資金的周轉,提高了資金的使用效率。目前,現代化跨行支付體系基本形成。隨著中央銀行會計核算數據集中ACS系統的上線、吉林市同城票據交換系統的不斷完善,金融系統的支付清算體系建設取得了跨越式發展。吉林市各級農村信用社網點全部接入支付系統,全市所有涉農金融機構的對公業務網點全部接入支付清算網絡,都可通過其行內的綜合業務系統辦理跨行、跨地區的資金匯劃,使廣大農民充分享受到高效、安全、優質的支付清算服務,現代化跨行支付體系基本形成。
非現金支付工具應用品種不斷豐富,農村非現金支付結算業務發展態勢良好。目前,吉林市各金融機構營業網點能提供的非現金支付工具主要有:一是銀行卡,包括借記卡、貸記卡等;二是票據,有支票、匯票和本票等;三是匯款轉賬;四是網上支付等。隨著助農取款服務點的不斷增加,銀行卡等非現金支付工具被農民逐步接受。付費通業務的快速發展解決了農民公用事業費繳納難問題。通存通兌、網上支付業務被更多的企業和個人客戶所接受,農村地區非現金支付工具被廣泛應用。據統計,截至2014年末,吉林市農村地區銀行卡保有量達352多萬張,人均1.6張。其中,農業銀行“惠農卡”覆蓋全市58.5萬戶農民,戶均2.3張,激活率達93%。
創新銀行結算賬戶管理模式,為“三農”經濟發展提供了快速便捷的結算服務。結合農村經濟發展需要和農民的金融服務需求,全市各級人民銀行積極創新賬戶管理方式,簡化開戶手續,為農村經濟組織、種植(養殖)專業戶等開立銀行結算賬戶提供便利條件。截至2014年末,全市農村地區累計開立單位銀行結算賬戶113萬戶。
制約瓶頸
農戶金融知識缺乏,使用習慣落后,以及交易費用等因素影響新支付方式有效推廣。農村尤其是邊遠地區農村留守人員大多是老年人,有些地處山區的行政村,長期居住人口不過百余人,文化程度較低,接受新知識的能力較弱,擔心賬戶余額泄密、操作失誤使銀行卡里的錢變少、取到假幣等,所以仍然偏好使用存折,對助農取款POS機心存疑慮。
城市化發展快速地區,助農取款服務點單一功能的吸引力日趨弱化。隨著新農村建設工作的開展,農民集中居住后,交通便利,到正規金融網點辦理存取款業務已較為方便,助農取款服務點的小額取現功能已經無法滿足當地居民的金融需求,越來越多的農村居民開始習慣到銀行網點或ATM進行存取款交易。
邊遠農村地區基礎通訊設施不足,電子機具覆蓋率低。依托現代通訊網絡實現農村金融支付服務的延伸,是創新農村金融服務的現實選擇,但目前部分偏遠農村地區,地廣人稀,基礎設施建設落后,交通極為不便,尤其是一些邊遠地區有線網絡的局限性及無線POS信號的不穩定,導致目前這些地區電子機具行政村覆蓋率不足50%,制約了農村支付結算環境建設工作的推進。
金融機構各部門單騎闖農村,制約農村金融服務環境建設形成合力。據調查,在農村地區開展金融服務的有貨幣金銀部門的人民幣知識下鄉、信貸部門的信貸助力致富、支付結算部門的“迅通工程”、征信部門的信用示范區建設、保險部門的保險安心服務等,各金融部門各業務條線在建設新農村的號召下紛紛上陣,卻未形成整體合力,難以將金融服務有效地提供給農村企事業單位和居民。
幾點建議
建立多元化的金融機構,完善金融服務組織體系。加快郵政儲蓄銀行鄉鎮網點體制改革,完成角色轉換,擴大金融支付功能,提高鄉鎮金融服務水平;建議農業銀行網點布局適當回歸農村。農業銀行改革已明確定位于服務“三農”,故農業銀行應該堅守農村陣地,充分發揮其在支付結算方面的資源及技術優勢,在助推新農村建設中發揮作用;大力發展村鎮銀行等新型農村支付組織。按照有關推進農村地區銀行業金融機構準入資本范圍,放寬農村支付業務準入條件,鼓勵和支持發展適合農村需求的多種所有制金融組織,有助于彌補國有商業銀行退出該地區農村金融市場的空缺,并促進農村金融機構之間的良性競爭,增強農村地區金融服務功能。
建立政府政策扶持機制,加大現代化支付基礎設施建設。農村支付環境建設工作是一項綜合系統工程,需要政府及各部門協調聯動,建立健全持續的長效政策扶持機制,在稅收優惠、協調關系以及財政補貼等方面對涉農機構予以支持,平衡金融機構經濟效益性和社會公益性之間的矛盾,促進現代化支付基礎設施建設。
創新農村支付服務工具,推動非現金支付工具應用普及。借助國家惠農政策,大力普及銀行卡為主的支付工具。針對農村大部分人群傳統的現金支付觀念,通過銀行卡發放糧農直補資金、低保資金有利于改變農村群眾用現習慣,了解和認可銀行卡等非現金支付工具。大力推廣銀行本票、網上銀行等非現金支付工具。針對農村經濟組織和個體工商戶等小企業地處偏遠村鎮、業務量不大等特點,大力發展網上銀行、銀行本票等非現金支付工具,銀行本票具有手續費低廉,安全快捷等特點,網上銀行具有不受時間和空間限制,既方便又實惠,能滿足農村地區多層次的支付需求。?????循序漸進,根據用戶反饋意見不斷進行微改進,提高客戶滿意度。一是針對一些農戶習慣使用存折而對銀行卡心存疑慮的情況,技術上可考慮在取款憑條上增加顯示卡內余額選項,取款人將取款憑條累積存放起來,可起到與存折類似的作用。二是對于部分取款點提出的提高銀行卡每日的取款限額和轉賬交易限額的要求,由于各地情況不同,統一標準難以滿足差異化需求,可以改為提出防范風險保證安全的原則性要求,只給出參考標準,由各金融機構自主掌握。三是明確手續費標準,完善收益分配機制。
加強宣傳,構建農村支付環境宣傳長效機制。協調各方力量加大對金融知識的宣傳,結合當地金融生態環境建設、信用體系建設,廣泛開展多層次、多方位、多形式、多渠道的支付結算知識宣傳,提高農村企事業單位和群眾對現代化支付方式的認知度,形成良好的支付意識。
一是加強對農村地區基層銀行網點員工支付結算業務培訓力度,使其熟練掌握結算業務知識,熟悉各種結算工具的特點和優勢,從而能夠依據不同的客戶群體需求推介不同的支付結算品種。
二是金融機構的業務宣傳應結合支付結算工具和結算手段的常識性知識進行全面介紹,以網點柜面宣傳為基地,通過擺放宣傳資料、設立咨詢臺或配備大堂經理等多種形式,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和案例,引導幫助農民嘗試使用各種支付工具。
三是將支付業務宣傳與反假幣、反洗錢宣傳有效結合起來,通過貼近農村居民的反面典型事例的警示作用,使鄉鎮、自然村企事業單位、協會和農戶自覺接受并使用銀行卡等非現金支付工具,提高非現金支付工具在農村地區的認知度和使用頻率、提高銀行卡安全意識,防范支付風險。
四是地方政府要充分利用電視臺,報紙和網絡等方式大力宣傳銀行卡和助農取款等方面的金融知識;各鄉鎮要積極配合承辦銀行做好宣傳發動工作,通過設立宣傳點、廣播、宣傳單等媒介,廣泛宣傳助農取款特色服務的功能和操作要求,力求做到家喻戶曉。
五是推廣金融服務聯絡員制度。建立金融服務聯絡員培養機制,從聘任、培訓、考核、激勵等多方面開展金融服務聯絡員隊伍建設工作,形成“擇優選聘、持續培訓、按季考核、獎勵優秀、清退平庸”的金融服務聯絡建設體系,使其成為金融知識的宣講者、金融產品的營銷者、金融服務的提供者。
(作者單位:中國人民銀行吉林市中心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