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晟源
基本案情
某甲通過其同學某乙(H銀行A儲蓄所負責人)擔保,先后向他人借款200萬元。借款到期后,某甲無力還款。迫于還款壓力,某甲與某乙商議由某甲再行借款800萬元,用于還債和由某甲做生意。之后某甲通過朋友某丙擔保以向其他銀行貸款須刷流水為由,向當地小貸公司借款800萬元。小貸公司為保證資金安全,將800萬元轉入某甲的借記卡(開戶行為某乙所在的A儲蓄所)后,將某甲借記卡及身份證件暫扣。當日下午,某甲電話聯系某乙,詢問其如何將賬戶內資金提出,某乙告訴某甲用作廢卡補辦新卡。次日,某甲來到H銀行B儲蓄所,謊稱其借記卡和身份證原件損毀,在出示其身份證復印件、借記卡號、密碼及損毀借記卡后,通過在該儲蓄所工作的熟人某丁申請補辦新卡。之后,某甲又持新卡到H銀行丙儲蓄所預約提款200萬元,交給某乙用以歸還所欠的債務(案發后已追回),剩余600萬元被其套現賭博揮霍。
案發后,某乙以涉嫌構成貪污罪被刑事拘留,法院一審判決某甲、某乙構成詐騙罪。之后,小貸公司以H銀行乙儲蓄所在儲戶某甲出示身份證復印件情況下為其辦理補卡業務為由,訴至法院。
爭議焦點
從本案審理過程來看,案件爭議焦點有兩點,一是H銀行A儲蓄所主任某乙的行為應如何定性;二是H銀行應否為小貸公司資金損失承擔責任。
某乙行為的定性
本案中某甲以非法占有為目的,通過虛構貸款須刷銀行流水的事實,高息利誘,騙得小貸公司資金,用以賭博揮霍,應構成詐騙罪。但對于某乙的行為應如何定性,存在分歧。
某乙的行為不構成貪污罪。根據《刑法》第382條規定,貪污罪是指國家工作人員利用職務上的便利,侵吞、竊取、騙取或者以其他手段非法占有公共財物的行為。構成貪污罪,首先,行為人必須利用職務上的便利,如利用其職務上主管、管理、經營、經手公共財物的權力及方便條件。本案中某乙雖然身為國家工作人員,但其與某甲商議向小貸公司貸款,告知某甲提取現金的方法,并沒有利用其職務之便,而是利用其行業知識實施犯罪。其次,行為對象必須為公共財物。本案中,某甲與某乙商議借款,并向某乙咨詢通過補辦新卡提取現金的方法,進而將其賬戶內資金套現,賭博揮霍,這一行為本身并沒有侵犯H銀行公共財物所有權,因為按照儲蓄合同法律關系,儲戶對其賬戶資金享有所有權。所以某乙的行為并不構成貪污罪。
某乙的行為不構成詐騙罪。根據《刑法》第266條規定,詐騙罪是指以非法占有為目的,用虛構事實或者隱瞞真相的方法,騙取數額較大的公私財物的行為。構成詐騙罪要求行為人須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本案經審理查明,被告人某乙與某甲商議由某甲向小貸公司貸款,并向某甲介紹用毀損借記卡補辦新卡的方法提取現金,其目的主要是為了歸還擔保債務,并非具有與某甲共同非法占有小貸公司款項的目的,事先也不知道某甲將所借款項用于賭博揮霍。故某乙并非某甲詐騙的共犯,其行為不構成詐騙罪。
某乙的行為應構成傳授犯罪方法罪。根據《刑法》第295條規定,傳授犯罪方法罪是指行為人故意用語言、文字、動作、圖像或者其他方法,將犯罪的方法、技能等傳授給他人的行為。本案中,某甲在小貸公司將其借記卡和身份證質押后,向某乙咨詢提取其賬戶內資金的方法,而某乙憑借其行業知識告訴某甲用作廢卡補辦新卡。在整個作案過程中,某乙主觀上不具有共同的詐騙故意,僅具有將提取現金方法傳授給某甲的故意;客觀上某乙僅向某甲傳授了在小貸公司將借記卡和身份證質押的情況下通過補辦新卡提取現金的方法,但其事先并不知道某甲借款去賭博,更沒有從中獲利,故其行為不符合詐騙罪構成要件。
此外,本案中某甲補辦新卡行為本身并不會直接導致小貸公司財產所有權遭受侵害,換言之,補卡與小貸公司財產所有權遭受損害的結果之間不存在刑法意義上的直接因果關系。因為,補辦新卡沒有使賬戶內資金權屬關系發生實質性轉變,而某甲補卡后實施套現賭博揮霍,致使無力償還債務,導致小貸公司的財產所有權遭受侵害,才是認定某甲的行為構成詐騙罪關鍵所在。而某乙除了歸還由其擔保的某甲所欠債務之外,并沒有從中獲利或實際占有該款項。所以不應將某甲詐騙結果同時歸責于某乙。但某乙實施了向某甲傳授補辦新卡方法的行為,且為某甲后續成功實施詐騙犯罪起到了關鍵性作用,所以某乙應構成傳授犯罪方法罪。
A銀行應否承擔民事責任
原告方小貸公司起訴理由是:H銀行乙儲蓄所在某甲持身份證復印件的情況下給辦理換卡業務,H銀行存在違規行為。筆者認為,H銀行不應對儲戶某甲賭博揮霍承擔民事責任,更不應對小貸公司因此而遭受資金損失承擔賠償責任。理由如下:
首先,從法律關系上講,本案存在兩個民事法律關系,一是被告人某甲與小貸公司簽訂借貸合同法律關系;二是某甲將所借資金存入其在H銀行甲儲蓄所開戶借記卡內,這就意味著某甲與H銀行訂立了儲蓄合同法律關系。根據《儲蓄管理條例》第5條規定,在儲蓄合同法律關系中,儲戶對其在銀行的存款享有所有權和債權即還本付息的請求權,銀行負有保護客戶存款不受侵犯和在儲戶提出請求時兌付的義務。在本案中,上述兩個法律關系是相互獨立的,在借貸合同法律關系中,小貸公司作為貸款方享有債權請求權,某甲作為借款方負有按約定向貸款方還本付息的義務;在儲蓄合同法律關系中,H銀行對儲戶某甲賬戶資金負有安全保障義務,而且僅應對其負責,這也是合同相對性原則的應有之義。換言之,H銀行并沒有法定或約定義務對儲蓄合同法律關系中相對人之外的小貸公司負責,因為H銀行沒有與小貸公司和某甲之間簽訂對該筆款項監管協議或擔保合同,故沒有責任和義務保護小貸公司的資金安全。
其次,從H銀行制度規定上講,銀行之所以規定儲戶辦理換卡業務需出示本人身份證原件,其主要目的在于查驗是否為儲戶本人辦理業務,換言之,該項規定是為防范被他人(包括銀行內部人員)冒用儲戶名義辦理換卡業務,盜取客戶資金。本案中,盡管某甲持身份證復印件,但確屬其本人辦理換卡業務,且準確提供其借記卡號和密碼,營業人員某丁在核實儲戶本人辦理業務的情況下,為某甲辦理換卡業務,既未違背制度規定的實質,也未侵犯儲戶資金所有權,更不存在相對于小貸公司的違約責任。因為違約責任是建立在合同當事人簽訂有效合同基礎上的。至于某甲套現、賭博揮霍,導致小貸公司債權不能實現,這個責任應由債務人某甲和擔保人某丙承擔,而不能無限擴大銀行責任。否則,如果某甲換卡、取現走出銀行營業大廳遭不法分子搶劫,或者在搭乘公共交通工具期間將現金丟失,導致債權人的債權不能實現,都要讓銀行承擔責任,顯然有失公平。
對銀行的啟示
嚴格對儲戶有效身份證件審查責任。儲蓄機構為儲戶辦理卡、存折、存單更換業務時,應嚴格核對儲戶提供的本人有效實名證件,做到核對無誤。具體審查內容包括:一是表面審查,即審核證件的材質、樣式、顏色及記載的內容是否符合發證機關的規定,但不負有鑒別身份證件真偽的責任;二是文字審查,即查驗儲戶開戶時留存的姓名、身份證號碼與居民身份證記載內容是否一致;三是相貌審查,即查驗儲戶相貌與身份證件照片是否相同,性別是否一致。在核對無誤的基礎上,留存客戶有效實名證件的復印件或影印件。
謹慎辦理卡、存折、存單更換業務。儲蓄機構為儲戶辦理卡、存折、存單更換業務時,除了嚴格核對儲戶提供的本人有效實名證件外,應認真審核卡、存折、存單等重要憑證,要審查被更換憑證是否清晰,辨認卡號、賬號,且要鑒別收回的原憑證是否為真實憑證,核對無誤后方可辦理卡、存折、存單更換業務。
對于卡號、賬號無法辨識需更換的,應按照憑證喪失程序處理,進行掛失業務操作。實踐中憑證喪失或卡號、賬號不清分為兩種情況:一是憑證因焚燒、撕毀等情況而毀滅,稱之為絕對喪失;二是憑證因遺失、被盜而失去,稱之為相對喪失。絕對喪失的憑證不會給儲戶存款帶來風險,相對喪失的憑證,可能會失而復得,也可能被他人利用。因此,辦理憑證掛失業務應嚴格遵循“寬凍嚴付”原則,申請掛失人可以是儲戶本人,也可以是其委托代理人,可以是開戶行申請辦理,也可以是其他支行申請止付,但是補領新卡、補輸新密碼并提前支取的,應由儲戶本人到開戶行辦理,不得代理。
認真落實會計稽核工作,嚴把風險防控關口。在規范柜面辦理卡、存折、存單更換業務要求的基礎上,要充分發揮中后臺風險防控部門作用,特別是加強會計稽核工作。在營業網點柜員辦理柜面卡、存折、存單更換業務后,及時將收回的客戶卡、存折、存單作為該筆業務的附件,與主件一并上繳。負責會計稽核人員要重點審核作廢卡、存折、存單的卡號、賬號信息與收回的作廢卡、存折、存單的卡號、賬號等信息是否一致;對于卡號、賬號信息模糊不清、無法辨識的,應重點審核是否按業務流程辦理憑證掛失處理。
(作者單位:中國郵儲銀行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