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農委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屆三中、四中全會及2015年中央一號文件精神,緊緊圍繞率先實現農業現代化、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以推動農墾改革發展和培育農墾國際大糧商為工作主線,全面深化農場企業化、墾區集團化、股權多元化改革,積極創新行業指導管理體制、企業市場化經營體制、農場經營管理體制;加快推進聯合聯盟聯營,建設現代農業的大基地、大產業、大企業,穩步提升對農業戰略產業的掌控能力。
近年來,省農委積極推進農墾改革,加快轉型升級,加強企業管理,積極融入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大局,著力改善和加強墾區基礎設施和民生工程建設,使吉林農墾社會和諧穩定,發展后勁增強,體制機制逐步完善,職工的生活水平穩步提高。
在全省農墾改革中,乾安縣大遐畜牧場廣大干部職工積極探索,勇于創新,近年來發展較快,取得了顯著的成績。乾安縣大遐畜牧場幅員面積為220.57平方公里,位于乾安縣東南部。現有2050戶,5830口人。現有耕地10700公頃,農業以玉米為主。在省、市農墾部門和縣委、縣政府的指導幫助下,牧場始終把新墾區建設作為一項重大任務,堅持高起點謀劃、高標準建設、高質量推進,取得了實實在在的成效。
1.以推動經濟發展為第一要務,著力打造富庶新墾區
牧場始終致力于加快經濟發展,積極創建平臺,選準關鍵切點,培育主導產業,不斷壯大全場經濟實力、增加群眾收入。一是農業發展突出現代化。為適應農業發展的新趨勢新特點,牧場成立了農業綜合開發有限公司,以此為依托,帶動推進全場農業機械化、科技化和水利化。在推進農業機械化上,堅持以公司為主、農機大戶為輔,全場投入700多萬元,裝備大型農機95臺套,農業機械化水平達90%,土地集約化經營達45%;在推進農業科技化上,總場和分場都建立了現代農業科技示范園,形成了“1+9”模式的示范引領格局,為廣大群眾科學種田提供了有益借鑒。在推進農業水利化上,三年來共投入600多萬元,新打農田井415眼,灌溉面積“翻一番”,全場農田水利化達68%。二是牧業發展突出一體化。牧場新一屆領導班子成立之初就考慮恢復大遐畜牧場原有發展特色和優勢,啟動實施了精品牧業行動計劃,投入200萬元,成立畜牧業股份有限公司,集制種、繁育、育肥和銷售于一體,既注重自身發展,又注重為廣大群眾提供制種、技術和銷售的“一條龍”服務。三是項目發展突出優質化。在完善升級大遐集中區基礎設施,實現“七通一平”的基礎上,集中人力、物力,引進一批支撐作用強、帶動能力強的優質項目。目前,集中區共引進企業9戶,其中億元以上項目5個,總產值累計達36.5億元,實現稅收600多萬元,安置群眾就業800多人。特別是牧場成功與蒙牛集團簽約后,引進了蒙牛集團(乾安)荷斯坦奶牛養殖加工項目,總投資4.5億元,這一項目將成為全場發展畜牧業的強大引擎。同時,牧場依托當地資源優勢,正積極引進糧食加工和肉羊屠宰兩個億元以上項目,目前已簽訂框架協議,今年有望開工建設。
2.以改善民生為第一目標,著力打造幸福新墾區
牧場始終致力于改善民生、服務群眾,積極從群眾最關心、最現實、最直接的利益問題抓起,真正以實際行動惠之于民、造福于民。一是建好基礎設施。針對幾十年來一直困擾群眾的出行、飲水兩大難題,先后協調資金1700多萬元,新修20條共40.3公里水泥路,貫通了全場南北主干路18.5公里,有效解決了群眾出行難問題。同時,投資360萬元,新改造推字、南華、南分等7個村屯自來水,使全場群眾都喝上了安全水、干凈水。二是建好社會事業。重點抓好大遐衛生院的升級改造,投資345萬元,建立中西醫結合醫院大遐分院醫療養護中心,現已達到國家二甲醫院標準;探索集醫療、療養于一體的運行模式,這一做法在東北三省鄉級衛生院中屬于首創;每年都為職工免費體檢,對于住院治療的去掉新農合報銷的剩余費用,由牧場報銷30%,有效解決了群眾看病難、看病貴問題。積極縮小分場小學與場中心校的辦學差距,投資35萬元,新建使用面積500平方米的南分小學。三是搞好平安建設。實行人防、物防、技防一體化,在全場安裝388個監控攝像頭,實現了全覆蓋;每個分場都建立30人的治安巡邏隊,營造了安全、和諧、穩定的社會環境。牧場創新的大遐夫妻警務室工作方法,得到了省政法委、省綜治辦等部門領導的高度贊譽,并在全省進行了普遍推廣。
3.以優化人居環境為第一導向,著力打造美麗新墾區
牧場始終致力于優化人居環境,切實加大投入,統籌規劃建設,科學規范管理,努力使農村群眾享受到和城里人一樣的生活環境。一是改善群眾住房條件。按照以點示范、分批建設、全面推開的理念,率先在推字分場建設新墾區現代新式民居20棟,總投入400萬元,全部達到“通自來水、通天然氣、通有線電視、通固定電話、通寬帶網絡”和“路面硬化、街道亮化、村莊綠化、院落凈化、室內美化”的“五通五化”標準。同時,為解決好職工群眾危舊房問題,積極落實國有墾區危房改造政策,協調資金580多萬元,改造414戶危房,群眾住房條件得到了有效改善。二是美化群眾生活環境。深入開展了“美麗家園行動計劃”,投入85萬元,栽植樹木16500棵,花卉15種36000株,綠化美化水泥路18000延長米,9個分場全部達到省級綠化村標準;投入192萬元,全場新修排水4000多延長米、鋪設彩磚4000多平方米,安裝太陽能路燈40盞,共有7個分場被評為全縣村屯環境整治先進村。三是豐富群眾精神世界。堅持以文化引領群眾思想、充實群眾生活,扎實推進文化“三個一”工程,即每個分場都建設1個文體廣場、1個文化書屋、1個文化大院。廣大群眾在物質生活不斷豐富的同時,享受著十分快樂的精神生活,幸福指數不斷提升。 (省農墾局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