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馬場鄉是國家級貧困縣晴隆縣的一個行政轄區,這里山高、坡陡、石多、土少,經濟落后,人民貧窮。本文根據地方實際,立足鄉情,針對農村產業結構的調整,就如何發揮資源優勢、培育主導產業、調整種植業格局等問題,提出了一系列觀點和思考,以期為全鄉的農民增收和農業增效提供有益參考。
關鍵詞:晴隆馬場;農村產業結構調整;思路與對策
中圖分類號: F832 文獻標識碼: A DOI編號: 10.14025/j.cnki.jlny.2015.13.003
晴隆縣是貴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北部的一個山區農業縣,國土面積1331.1平方公里,少數民族人口占54.9%。縣境內地形起伏,山高、谷深、坡陡,巖溶特征突出,耕地破碎。由于歷史、地理等原因,晴隆縣農業基礎十分薄弱,經濟發展較為滯后,是國家列入的重點扶貧開發縣。
馬場鄉位于晴隆縣城北部,鄉政府駐地距縣城約30公里,境內地形切割強烈,地勢起伏較大,最高海拔1500米、最低海拔650米,具有明顯的山地立體氣候特征。全鄉大部分地區無霜期大于280天,干濕季分明,雨熱同季,屬于北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
根據馬場鄉的生態環境條件,馬場鄉人民政府在省、州、縣黨委政府的領導下,在全鄉新階段的扶貧開發工作中,立足鄉情實際,堅持把扶貧開發工作作為農業農村工作的重點,以解決農村貧困人口溫飽和增加農民收入為中心,積極改善貧困鄉村的基礎設施,貧困村的生產生活條件得到了有效改善,農民收入正在逐步增加。但由于馬場鄉農業基礎薄弱,交通、能源、通訊等基礎設施建設滯后,農業產業化水平低,經濟結構單一,貧困面依然很大。為了從根本上擺脫貧困落后的現狀,筆者認為,政府除了加大扶貧攻堅的力度外,還要從全鄉農村產業結構調整的層面入手,走可持續發展的生態農業之路。
1 緊扣“晴隆模式”,開發草地生態畜牧主導產業
2001年省扶貧辦針對晴隆縣的環境特點,采取“政府引導、企業帶動、以場帶戶、利益共享”的運作模式,引進優良草種和種羊,帶領老百姓種草養羊。從此,晴隆縣作為一個曾經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稱作“不適宜人居住的地方”,逐漸變成了“風吹草低見牛羊”的草地畜牧之鄉。2006年,農業部、國務院扶貧辦等部門相繼到晴隆考察,把晴隆“種草養畜”扶貧開發的經驗正式稱為“晴隆模式”。馬場鄉現有草地面積2.99萬畝,未利用土地5萬畝,同時還有大量連片且可以種草的荒山。充分利用這些土地種草養羊,構建以縣草地畜牧中心建種羊基地和育肥基地、中心帶農戶+養羊協會、集體轉產的發展形式,可推進全鄉草地畜牧特色產業的進程,并能帶動實現“晴隆模式”的產業化發展。
2 發展烤煙生產,增加農民收入
馬場鄉的氣候條件適宜生產優質煙葉。鄉政府在扶貧規劃過程中已將烤煙列入了脫貧致富的支柱產業之一。全鄉從2010年513畝的種煙面積開始,已增至2014年的1166畝,實現產值280萬元。這一產業將依然成為全鄉農民脫貧致富的重要途徑。
3 煙地輪作牧草,構建畜煙協調型生產模式
烤煙是忌連作作物,長期單種烤煙,必然會削弱土壤地力。要解決這一矛盾,可行的方法是在煙地輪作牧草。由政府及相關職能部門牽頭,組織煙農每年秋季烤煙采收完畢后,及時輪作生長較快的豆科及禾本科牧草,翌年春季煙苗移栽前將所有牧草全部刈割完畢。煙—草輪作制度的推行,不但能降低煙草病蟲害的發生、提升煙葉品質與單價、提高煙區耕地復種指數和土地產出水平,而且還能解決地方牛羊養殖冬春牧草匱乏的問題,是促進全鄉煙草產業和草地畜牧業協調發展的有效措施,是同時解決農民增收與生態治理的新路子。
4 扶持林下養鵝,建設地方優勢產業
林下養殖是發展林下經濟的有效模式之一。馬場鄉土地貧瘠,如果在林下養殖雞、鴨、豬等雜食性畜禽,勢必會與人口爭糧,而鵝是食草性水禽,又能在旱地生活,具有生活力強、耐寒、抗病、早期生長快、產蛋性能好、鵝絨質量高等特點。與其他林下養殖相比,林下養鵝具有經濟實惠、效益明顯的優點。特別是果園養鵝,既可代替人工除草,鵝糞又可增加果園肥力,同時對一部分必須在土壤中完成生活史的害蟲還能起到抑制作用。因此,政府應作為組織領導者,扶持農戶開展林下養鵝,讓林下養鵝成為馬場的地方優勢產業。
5種植核桃,培育長效經濟作物
黔西南州政府已經制定頒發了《黔西南州核桃產業發展規劃》,至2018年,全州核桃種植面積將達150萬畝,核桃交易達到24萬噸。與此同時,晴隆縣政府相繼啟動了《晴隆縣核桃精深加工項目》。由于原材料資源充足,國內核桃加工技術工藝日趨成熟,本縣周邊地區又無類似生產加工企業,該項目具有很強的可行性。馬場鄉應緊緊依托政策優勢,發動農民種植核桃,讓核桃成為農戶長久創收的搖錢樹。
6 以短養長,開發早熟蔬菜
馬場鄉熱量資源豐富,適于種植小瓜、茄子、辣椒、白菜、青豆和糯玉米等早熟蔬菜。縣政府對早熟蔬菜產業十分重視,已在全縣建成早熟蔬菜基地近萬畝。馬場鄉應充分利用資源優勢,按照“一村一品一特色”的發展思路,通過引進蔬菜新品種、推廣早熟蔬菜小拱棚育苗地膜覆蓋移栽技術,積極引導農民依靠科技種植早熟蔬菜,使早熟蔬菜成為全鄉快速增效的綠色產業。
總之,農村產業結構始終是影響全鄉脫貧致富、經濟發展的根本性問題。作為政府機構及職能部門,只有立足區域特點、發揮地方優勢、培育當地主導產業、調整種植業格局,才能有效調整農村產業結構,馬場鄉的農村經濟才會走上可持續發展的健康道路。
作者簡介:劉勝偉,本科學歷,晴隆縣馬場鄉人民政府,農藝師,研究方向:農村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