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針對近年來福州市農村集體資產管理中出現的管理制度不健全、監管不到位、資產流失等問題,通過村財賬前審核、村級會計委托代理制、農村財務代管制與網絡監管新模式。促進各項制度完善,加強監管程序與措施,強化督查指導,使福州市農村集體資產管理走上了制度化的道路。
關鍵詞:三資;監管;制度
中圖分類號: F321.32 文獻標識碼: A DOI編號: 10.14025/j.cnki.jlny.2015.13.025
農村集體資金、資產、資源(以下簡稱“三資”)管理,是當前基層群眾普遍關心的熱點問題和容易滋生腐敗的重點領域。如何管理好農村集體“三資”,有效化解農村信訪矛盾,維護農村和諧穩定,是擺在各級黨委政府尤其是基層黨委政府面前的一個重要課題。 隨著福州市新農村建設的推進,農村整體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部分地方存在重發展輕管理的現象,農村集體“三資”管理存在許多亟待解決的問題。
1“三資”管理面臨的突出問題
由于管理松懈、制度難依、監督不力等原因,集體資產被挪用、貪污、亂支亂用等現象尤顯突出,甚至在個別地方引發了嚴重的干群矛盾,影響了農村經濟發展和社會和諧穩定。近來涉及農村集體“三資”監督管理方面的案件不斷增多,據了解,從2009年到2014年12月底,我市各地共查處“三資”案件92件(福清2件、長樂42件、閩侯11件、閩清16件、連江18件、羅源3件),涉案人員157人(福清2人、長樂42人、閩侯36人、閩清16人、連江55人、羅源6人),涉案金額809.43萬元。案由多是利用集體土地資源,違規騙取、套取、貪污征地款,違規處置集體資產資源、違規使用專項資金等。
1.1制度落實不到位
一是財務預決算制度落實不到位,大多數村沒有編制財務收支計劃,開支無制可依,隨意性大;二是有些村沒有落實現金管理制度,庫存現金超限額,白條抵庫現象比較嚴重,賬外賬、公款私存、出借賬戶等現象時有發生;三是財務開支審批制度還不夠健全,有些村擅自超限額支出,存在有制不依,無章可循的現象;四是有的村沒有落實民主管理監督制度,村務監督、民主理財活動、財務公開工作流于形式。
1.2“三資”底數不清,管理臺賬不規范
農村“三資”涉及面廣,存在的形式復雜多樣。各地都組織進行了“三資”清查工作,但是因為各種主客觀因素的制約,資產資源仍然存在底數不清、登記不全、管理不善等現象,日常監督管理面臨諸多困難,如多數村對資產未進行明晰規范的登記、建立資產臺帳;對資源概念不清,沒有進行統計入賬,沒有建立資源登記簿。有的村仍然存在瞞報漏登的情況,設立“小金庫”;“三資”情況有變動的也未及時更新,管理混亂,存在閑置浪費,挪用占用等現象。
1.3財務公開欠規范
思想認識不到位,有松勁懈怠現象;工作開展不平衡,縣與縣、鄉與鄉、村與村之間的工作力度和質量存在差距;不是把群眾最關心、最敏感、反映最激烈的問題作為重點來公開,而是避重就輕,避實就虛;公開不按時,應付了事。
1.4違規使用專項資金、基建工程及經營項目管理不夠完善
未按規定管理使用征地補償費等專項資金,專戶存儲、專賬核算、??顚S昧饔谛问健⒘魵w村集體所有的征地補償費用于發放村干部工資獎金補貼、支付招待費用、償還舊債等非生產性開支;將上級補助資金轉付給村民小組、老人會等機構管理和使用,規避鄉(鎮)農村會計代理中心的監督;滯留國家支農惠農資金,沒有及時將種糧綜合補貼款等支付給有關農民;部分村集體的工程招投標透明度不高,有些工程項目無預算、沒有公開招投標;村干部在工程建設中,通過虛增工程量、虛開發票等手段,從中獲取不正當利益。
1.5農村“三資”監管力量薄弱
目前具體承擔農村集體“三資”監督管理的部門主要是鄉(鎮)農經部門,但人員普遍較少,具有專業職稱的人員更少,且還要參加鄉(鎮)其他中心工作;個別鄉(鎮)仍存在由鎮經管站人員代理記賬現象,“運動員、裁判員”一肩挑;有些鄉(鎮)聘任的代理會計人員不夠,平均每人代理10多個村,日常工作繁重,造成一些代理會計不辭而別。從村級層面看,村報賬員素質參差不齊,且更換頻繁,村務監督委員會(民主理財小組)成員財經知識匱乏,理財監督流于形式,直接影響了“三資”管理的效果。
2管理新模式
近年來,福州市通過深入調研,從提升村務公開、強化民主監督,建章立制、創新管理模式入手,進一步加強了對農村集體“三資”的監管,從源頭解決了農村“三資”管理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2.1村財賬前審核
在堅持村集體資產所有權、集體資金使用權、集體財務審批權這三權不變的前提下,村會計在記賬前將經過村務監督委員會(民主理財小組)審核并準備過賬的收支單據,按會計科目編好模擬記賬憑證后,按規定時間送鄉(鎮)經管部門審核。鄉(鎮)有關職能部門依照有關法規和財務管理的規定,對符合財務制度規定、手續完整的收支單據蓋上賬前審核專用章給予入賬核算;對違反財務制度規定或手續不完整的收支單據予以退回。
2.2村級會計委托代理制
是指鄉(鎮)會計委托代理服務中心受村民委員會委托,統一代理村集體的會計記賬業務,以確保會計業務電算化、規范化、制度化。該項制度的主要內容是在堅持集體基本核算單位不變、資產所有權不變、資金使用權不變、財務審批權不變的原則下,以村為單位單獨建賬,對村級財務管理實施“統一制度、統一審核、統一記賬、統一公開、統一建檔”的管理模式。具體概括為:一項委托(村集體經濟組織或村民委員會將村級財務書面委托給鄉(鎮)會計代理中心實行規范化管理),二級審核(由村和鄉(鎮)兩個層面分別對村級財務進行審核),三權不變(資產所有權不變、資金使用權不變、財務審批權不變),四層監督(群眾、業務、審計、檢查監督),五個統一(制度、審核、記賬、公開、建檔)。
2.3農村財務代管制
一種是村賬鄉代管 ,就是在堅持資產所有權不變、資金使用權不變、財務審批權不變,這三權不變的前提下,由村集體委托鄉(鎮)經管站代記賬目、代管檔案資料,村里不再設專職會計,只設一名報賬員;另外一種是雙代管,就是在堅持資產所有權不變、資金使用權不變、財務審批權不變,這三權不變的情況下,鄉(鎮)政府依托經管站對村組集體資金和財務賬目實行統一管理,即代理記賬、代管資金、代管檔案資料等。
2.4農村集體“三資”網絡監管
通過計算機網絡實現對集體貨幣資金、集體資產資源管理、財務公開、財務開支、做賬進度等方面的遠程監管。從2012年開始,福州市農村基層黨風網也將農村集體“三資”公開作為一項重要內容予以監管,并制定了《福州市農村基層黨風網管理暫行規定》。
3管理新模式運行及成效
3.1開展“三資”清查工作
各縣(市)區都按照要求,對轄區內各村“三資”情況進行了清查、登記,并基本掌握了家底。截至2014年12月底,已完成清查的村(居)數1667個(總2284個,占72.99%);建立資產資源登記的鄉(鎮)數130個(總146個、占89.04%)、村數1891個(占82.79%),登記資產總額159.43億元,負債總額63.5163億元,資源總量1805.95萬畝;清查合同份數12906份,涉及金額15.2億元。
3.2會計委托代理機制得到落實
從2008年開始推行“村會計委托代理”機制,通過幾年的探索和總結,全市146個鄉(鎮)、2255個村都已全面實施并納入網絡監管;全市代理會計總人數721人,其中通過公開招聘354人,由鄉(鎮)經管人員兼任14人,涉及12個鄉(鎮)。
3.3“三資”監管中心組建并運行
2009年以來,全市各鄉(鎮)基本都建立了會計委托代理中心、招投標中心和合同審核中心,明確了監管范圍和程序并開展工作。
3.4相關制度得到完善和健全
各地按照上級要求和精神,結合本地實際,建立健全了財務計劃管理、開支審批、資產資源管理等一系列制度,并落實了村務公開、民主決策制度,完善了村級民主理財機制,使農村“三資”管理逐步走上了制度化、規范化、科學化的軌道。
3.5開展常態化監督檢查
近年來,各縣(市)區都能結合實際 ,聯合紀檢、組織等部門采取經常性督查、階段性督查、專項檢查相結合的方式,對農村集體“三資”管理、財務公開等情況開展檢查,及時查找薄弱,樹立典型,促進了法律法規和政策的落實。據統計,截止2015年5月21日,全市11個縣(市)區應督查的村(居)數2253個,目前已完成督查的村(居)數1946個,占應督查總村(居)數的86.37%。
通過管理新模式,強化“三資”監管程序與措施,加強督查指導,變事后查處為事前防范、事中制約、事后審查,能有效地避免村干部在資金支出、資產處置和資源管理上的不規范行為,減少村干部違規違紀現象的發生,對農村的腐敗問題從源頭防治;進一步密切了干群關系,緩解了干群矛盾,維護了農村的穩定和諧;逐漸形成“產權明晰,責任明確,民主監督,管理科學”的運行管理體制。
參考文獻
[1] 張春財.關于農村集體資產管理對策的分析[J].科技向導·財稅管理,2011,(406).
[2]黃永軍.村集體資產管理存在的問題及對策思考[J].現代企業教育·經營管理,2010,(112).
作者簡介:林程,本科學歷,福州市農業局,農經師,研究方向:農業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