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勁松
[摘要]非法律專業高職大學生法律意識的培養呈現片段化,碎片化傾向,缺乏主動性,使得他們的法律意識相當樸素。表現在他們對法律知識的知曉度較低,欠缺現代法治的基本理念,對我國現行法律評價失當。培養非法律專業高職大學生的法律意識,要落實依法治校,營造校園法治環境;加強思想教育,培養健康法律心理;積極探索法制教育新模式。
[關鍵詞]非法律專業高職大學生;法律意識;法治環境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5918(2015)10-0023-03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5.10-012
[本刊網址]http://www.hbxb.net
大學生是推動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儲備力量,其法律意識的培養對我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具有重大的戰略意義。而高職院校大學生作為我國大學生中的一個特殊群體,促進這一群體法律意識的培養同樣重要。
一、非法律專業高職大學生的法律意識
學者們對法律意識的內涵研究呈現出一種從簡單的對法律水平的關注發展到對法律意識中的非知識因素如法律情感、法律信仰等的研究上來。本文基于學者們對法律意識的研究成果,認為法律意識是一種特殊的社會意識,是人們對法的理性、情感、意志和信念等各種心理要素的有機綜合體;內容包括人們的法律知識、法律思維方式、法律情感、法律意志、法律態度、法律信仰,以及法律心理,法律觀念和法律意識形態等多方面內容。
非法律專業高職大學生的法律意識是我國社會主義法律意識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有著我國社會主義現代法律意識的基本內容和特征,又有著區別于一般社會群體的自身特殊特征。正是這種區別于其他社會群體的法律意識內涵上的特殊性使得研究非法律專業高職大學生法律意識的培養變得極為重要。
(一)非法律專業高職大學生法律意識的培養呈現片段性
在整個三年學制中,非法律專業高職大學生只在一年級較為系統地學習法律知識,學習的途徑還僅限于《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這一門課程,而該教材的法律基礎課大約只占全書的四分之一。法律知識的講授還未及展開就草草收場,授課教師們多疲于趕進度,傳授的也僅僅是抽象化的概念。也就是說,我國非法律專業高職大學生系統解除法律知識的途徑非常有限,使得他們法律意識的培養片段化、碎片化。
(二)非法律專業高職大學生法律意識的培養缺乏主動性
高等職業技術學院屬于專科層次,它們大多由過去的中專、職業高中升格而來,在高等院校序列中,位居末席。高職院校在高考中錄取分數線不高,連年擴招更使“門檻”設置愈低,客觀上導致高職院校大學生綜合素質偏低;而這個階段的高職大學生,剛剛擺脫高考的壓抑,又還未感受到社會生存的壓力,所以許多同學沒有樹立明確的學習目的,這部分同學幾乎很難參與課堂學習,在接受法律教育時,心智的參與程度也很低,失去了在高職三年唯一能全面、正確掌握法律基礎知識的機會。這使得對非法律專業高職大學生法律意識的培養相當被動。
(三)非法律專業高職大學生法律意識培養的樸素性
非法律專業高職大學生對法律的認識帶有片面性,他們對法律的感知很多是通過新聞媒體的報道、網絡的點擊留言、自己在社會生活中的感同身受而得到的,他們對法律是否公平正義往往帶有人云亦云性,或者僅僅用自己內心的道德觀念去評價。因而他們的法律意識處于較低和或日較樸素的層次。
非法律專業高職大學生所處的階段正是他們世界觀和人生觀的成熟和完善時期,這個階段他們具有很強的可塑性和發展性,一旦脫離這個過程,他們對法律的相當樸素的認知、情感、信仰等都已固定下來,再去培養他們良好的法律意識難度相當大。正是基于以上分析,筆者以為,我們通過分析這一階段非法律專業高職大學生法律意識的內涵,認識到在這個過程培養、塑造良好法律意識的重要性。
二、非法律專業高職大學生法律意識的現狀分析
近年來,校園法制教育取得巨大成功,但非法律專業高職大學生的法律意識仍然較差,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對法律知識的知曉度較低
法律知識是法律意識的一個重要方面,非法律專業高職大學生雖然零散學過一些法律知識,但整體法律知識水平仍然較低。我國高職院校只在大一開設了《思想道德修業與法律基礎》這門課程,該課程法律基礎部分課時極為有限,在如此短的時間內要讓學生獲得整體的法律基礎知識非常困難。而且非法律專業高職大學生大多也只重視專業課,輕視法律基礎課,上課無精打采,考試敷衍了事。在這種主客觀因素聯合作用下,非法律專業高職大學生不太可能有較好的法律知識水平。
(二)欠缺現代法治的基本理念
高職院校是通過《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教給非法律專業高職大學生一些法律的基本規范和知識,縱觀此教材的法律基礎部門,我們可以看到,主要是向大學生們教授一種守法教育。守法教育是法治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但僅僅強調守法教育是遠遠不夠的,也不利于培養出具有現代法律意識的人才。因為守法教育的基本價值取向和視野是傳統的法律工具主義傾向和法的義務本位觀念的表現。在現階段的法律教育中,既要加強守法教育,也要讓大學生樹立一些現代法治的基本理念,例如權利本位的理念,程序公正的理念。
(三)對我國當代法律評價失當
法律評價是人們建立在自身法律知識和法律理念基礎上的對于法和法律現象所作出的評價。正確的法律評價建立在豐富的法律知識和理性的法律理念上。非法律專業高職大學生由于自身法律知識不足,又因其身心發展階段還處于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形成階段,他們對我國的法律評價存在一定的錯位和失當,部分大學生過分夸大我國法律不健全和法制建設的困難這一方面,從思想深處蔑視法律的作用。
三、非法律專業高職大學生法律意識的培養
(一)落實依法治校,營造學校法治環境
高校是社會的一個縮影,是大學生身邊的社會。在實行依法治國的今天,高校要堅持落實依法治校,讓大學生感覺到法就在身邊,自己就在法中。
首先,嚴格校園紀律,建立健全各項規章制度,規范師生言行舉止,將學校各項工作納入法制化軌道;其次,開展法制教育,針對不同年齡、專業的大學生的不同心理、生理特點,有針對性地開展法制教育,樹立大學生信法、守法意識;最后,邀請法官等法律從業人員進校園宣傳法律知識,舉辦法律講座。
(二)加強大學生思想教育,培養健康法律心理
學者們的大量社會學研究顯示,大多數人不是因為法律的強制性而守法,而是由于道德習慣而守法。因此要培養非法律專業高職大學生的法律意識,就離不開思想道德觀念的教育和培養。在校園里多開展校園文化建設,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倡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養大學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質。提高大學生辨別是非的能力,遠離違法犯罪。
法律心理是低級階段的法律意識,是人們對法律現象認識的感性階段。它直接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法律生活相聯系,是對法律現象自發的、系統的反映形式。積極健康的法律心理能夠讓大學生克服偏激心理,對法律現實、社會現象進行更全面、客觀、準確的分析。對于大學生某些消極、破壞法律心理的出現,要及時安排具有心理咨詢師資格的教師開展心理咨詢服務,解決學生日常生活學習中的一些心理問題。
(三)積極探索法制教育新模式
教育是高職院校培養大學生法律意識最重要、最根本的一種方式。唯有不斷更新教育觀念,改進教育方式方法,豐富完善教育內容,才能提高大學生遵紀守法、依法辦事的自覺性和積極性,樹立起良好的法律意識。
第一,高職院校教師應當與時俱進,改變過去傳統的對法律基礎知識點、抽象法律原則概念的傳授,把重點放在良好法律意識的培養上。法律教育的根本目的不是讓大學生背得全部的法律概念,熟悉全部的法律條文,而是讓大學生們把知道的法律知識內化為內心的法律信念、法律信仰,從而自覺轉化為日常生活中的用法、守法、遵法、護法的行為。
第二,我國現在的教育方式,大部分是理論灌輸式。老師在課堂上講述一個正確定義,學生們把正確定義背誦下來。這種死板的教育方式對大學生法律意識培養的阻力大于推動力。因為法制教育的主要目的不是讓大學生背得法律概念、法律條文,而是學會運用法律知識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具體問題。法制教育最講究一個“活”字,也就是理論聯系實際。美國高校的法律教育多采用“蘇格拉底式教學方法”,即師生雙向以對話的方式平等交流,剖析案例,爭論案例,最終達到以案講法,以案學法,法為案用的目的。雖然我國與美國分屬兩大不同的法系,但他們課堂上的讓學生更主動,更積極的教育方法值得我們借鑒學習。
第三,我國非法律專業高職大學生獲得法律知識的途徑較為狹窄,僅僅是在大一開設的《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這一門課程。該課程法律部分課時少,但法律部分內容龐雜,若照本宣科似的從頭至尾完成所有的法律知識教學任務,學生即便非常認真地學習也僅能得到一些淺淡的法律知識而難以有培養良好法律意識的機會,這顯然與我們的教育目的是相違背的。所以,一方面需要社會和高校對高職大學生法律意識的培養加大重視,另一方面,在實踐教學上,要優化整合教學內容,不局限于教材,注重培養非法律專業高職大學生的憲法意識,權利意識和程序意識等現代法治意識。須知法律意識的培養講究一個“潤物細無聲”,法律知識僅為工具,其目的是使具體的法律知識內化為每個大學生的法律精神,這樣才能培養良好的法律意識。
參考文獻:
[1]胡煒文,郭毅玲,大學生法律意識的培養與提高——對天水師范學院大學生法律意識結構現狀的調查與分析[J].天水師范學院學報,2004(2)。
[2]林國強,高職學生法制觀念淡漠表征及其發生邏輯探析[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2(5)。
[3]李丹梅,高職院校大學生法律意識的培養[J].浙江工商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1(3)。
[4]周順文,鄭夕春.新世紀大學生法律意識的培育[J].渝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5)。
[5]姚兵,徐寧平,朱寧.淺析大學生法律意識的培養[Jl].法制與經濟,20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