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嵐
蘭州中醫骨傷科醫院,甘肅 蘭州 730000
社區隨訪管理對原發性高血壓患者疾病知曉率、服藥率、控制率的影響
陳嵐
蘭州中醫骨傷科醫院,甘肅 蘭州 730000
目的:觀察社區隨訪管理干預對原發性高壓患者疾病知曉率、服藥率、控制率的影響。方法:隨機選取340例原發性高血壓患者,按照社區進行隨訪管理,比較分析實施社區隨訪管理前后原發性高血壓患者的疾病知曉率、服藥率、控制率。結果:社區隨訪管理前后調查問卷各項測評結果均有明顯差異(P<0.05)。實施社區隨訪管理前后知曉率、服藥率、控制率均明顯提高(P<0.05)。結論:加強社區宣傳教育及居民自主鍛煉意識,有助于提高原發性高血壓患者疾病知曉率、服藥率、控制率。
高血壓,原發性;社區管理;血壓控制對策
原發性高血壓為常見心血管疾病,表現為體循環中外周阻力增加致使動脈壓力增高[1]。我國原發性高血壓多見于老年人群,發病人數占高血壓患者總數的8.3%左右,長期高血壓嚴重損傷機體內臟器官功能,最終因心血管疾病死亡[2-3]。近年來,筆者對340例患者實施了社區隨訪管理,效果滿意,現報道如下:
1.1 調查對象 隨機選取2012年8月至2014年9月在社區門診就診的340例原發性高血壓患者為調查對象,其中男176例,女163例,年齡46~75歲,平均(60.3±6.4)歲;收縮壓148~161 mm H g(1mm H g=0.133 k P a),平均收縮壓(152.69± 5.89)mm H g,舒張壓87~104 mm H g,平均舒張壓(97.12±5.89)mm H g。
1.2 納入標準 納入標準:1)符合《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中原發性高血壓診斷標準[3]者;2)服用中西藥控制血壓者;3)本研究經本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所有受試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1.3 排除標準 排除:1)入院時伴有循環衰竭者;2)短期內并發急慢性感染者;3)入院時伴有呼吸抑制者;4)患有嚴重心肺肝腎基礎性疾病者;5)腦血腫破裂進入腦室或蛛網膜下腔者;6)需進行外科手術者。
1.4 研究方法 1)電子檔案:在社區門診為上述340例原發性高血壓患者建立個人健康電子檔案,主要記錄患者一般資料、既往疾病史、日常服藥情況,納入數據庫系統進行管理,全面了解患者病史與基本資料。2)健康教育:對原發性高血壓患者進行健康教育,向患者普及原發性高血壓基本知識,個體化給予針對性健康教育,對患者本人及其家屬普及冠心病的發病誘因、機制以及影響因素等基本常識,積極鼓勵患者進行疾病預防保健相關活動。3)生活干預:幫助患者重建健康生活方式,排除高血壓危險因素,指導其合理飲食,即進行有計劃的飲食計劃,多食蔬菜水果,注意飲食多樣化,適量補充微量元素及優質蛋白質。保持充足睡眠,盡早入睡,從而穩定血壓,降低血脂,建議患者合理運動,改善心肌收縮力,加快心臟血液循環,改善冠脈供血,保持良好的心情。4)隨訪管理:定期測量記錄患者血壓。正確指導患者遵醫囑用藥,定時定量,不可自行隨意加減分量,從而防治病情發展。評價患者不良生活方式及危險因素,根據危險分級采取個體化防治措施。
1.5 觀察指標 觀察進行社區隨訪管理前后原發性高血壓基本知識調查問卷測評結果及患者的知曉率、服藥率、控制率。
1.6 統計學方法 數據應用SPSS 13.0統計學軟件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s)表示,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調查問卷測評結果 社區隨訪管理前后調查問卷各項測評結果均有明顯差異(P<0.05)。見表1。

表1 340例患者社區隨訪管理前后調查問卷測評結果比較
2.2 知曉率、服藥率、控制率 實施社區隨訪管理前后知曉率、服藥率、控制率均明顯提高(P<0.05)。見表2。

表2 340例患者社區隨訪管理前后知曉率、服藥率、控制率比較
本研究結果顯示,在實施社區隨訪管理前,原發性高血壓患者對于疾病知識的認識度較低,問卷測評分數不高,且知曉率、服藥率、控制率均處于低水平,進行社區隨訪管理后,知曉率、服藥率、控制率均明顯提高[4-6]。這與趙毅等[7-9]研究結果一致。這是由于社區隨訪管理相關研究醫護人員具有專業完整的原發性高血壓患者知識,根據社區患者臨床特點給予針對性干預措施,改善患者日常生活習慣情況,綜合性規避高血壓發病高危因素,從健康教育、生活干預、隨訪管理等方面入手,緩解患者對疾病負面情緒,提高患者對原發性高血壓認識度,正確指導患者遵醫囑定時定量用藥,幫助患者重建健康生活方式,排除高血壓危險因素,指導其合理飲食,積極鼓勵患者進行疾病預防保健相關活動,從而提高患者知曉率、服藥率及血壓控制率[10]。
綜上所述,應向患者宣傳教育原發性高血壓相關防治知識,加強城鄉居民自主鍛煉意識,增強城鄉居民體質。通過社區管理控制原發性高血壓居民的相關情況,提高知曉率、服藥率、控制率,從而提高社區居民生活質量。
[1] Choc k ali n gam A,Camp b el l N R,F odor J G.W or ld w ide epidemicof hyper t e n sio n[J].Ca n J Cardiol,2013,22(7):553-555.
[2] 衛生部心血管病防治研究中心.中國心血管病報告2008-2009[M].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13:133-134.
[3] 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修訂委員會.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2005年修訂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1:22.
[4] 顧東風,江河,吳錫桂,等.中國成年人高血壓患病率、知曉率、治療和控制狀況[J].中華預防醫學雜志,2013,37(2):84-89.
[5] 陳培培,婁培安,余加席,等.徐州市居民高血壓患病率、知曉率、治療率及控制情況調查[J].中華保健醫學雜志,2013, 12(1):9-11.
[6] 王增武,武陽豐,趙連成,等.中國中年人群高血壓患病率及知曉率、治療率、控制率的演變趨勢[J].中華流行病學雜志,2013,25(5):407-411.
[7] 趙毅.高血壓控制不良的原因分析[J].中國醫師進修雜志, 2013,30(增刊):144-145.
[8] 智春,胡永華,趙冬,等.北京房山農村基層醫生心腦血管疾病防治知識的調查[J].疾病控制雜志,2013,9(2):109-113.
[9] 黃潔,許奕華,向浩,等.湖北省三峽壩區高血壓的社區干預試驗效果評價[J].中華疾病控制雜志,2013,12(6):580-583.
[10]方力,王燁蓄,付朝偉,等.高血壓運動干預中長期效果影響因素定性研究[J].中國全科醫學,2013,9(1):1270-1273.
InfluenceofComm unity Follow-up M anagem enton Control rate,Medication Rateand D isease Aw arenessRateof the Patientsw ith Prim ary Hypertension
CHEN Lan
Lanzhou TCM Hospital of Orthopedics and Traumatology,Lanzhou 730000,China
Objective:To observe the influence of community follow-upmanagement intervention on control rate,medication rate and disease awareness rate of the patientsw ith primary hypertension.Methods:A ll340 patients were random ly chosen and given community follow-up management,to compare and analyze control rate, medication rate and disease awareness rate of the patients w ith primary hypertension before and after community follow-up management.Results:There were notable differences in the comparisons of assessment results in the questionnaires before and after community follow-up management(P<0.05).Control rate,medication rate and disease awareness rate of the patients improved after community follow-up management notably(P<0.05). Conclusion:Enhancing community publicity and education,self exercise sense of the residents are helpful to increase control rate,medication rate and disease awareness rate of the patientsw ith primary hypertension.
hypertension,primary;communitymanagement;blood pressure controlstrategies
R564.1
A
1004-6852(2015)06-0145-02
2014-12-02
陳嵐(1981—),女,主治醫師。研究方向:慢性非傳染性疾病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