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思極恐的個性化閱讀

執行副主編

閱讀,作為人類最基本的需求之一,在移動互聯網時代得到了長足的發展。而隨著大數據的逐漸普及,“個性化”這三個字也開始逐步滲透到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上的閱讀領域。大數據,為個性化閱讀提供了合適的溫床,以及廣闊的發展空間,一時間國內外圍繞著個性化閱讀的產品層出不窮。從用戶訂閱,到系統智能排序,個性化閱讀也漸漸變得“人性化”起來。但最近遇到的一件事,讓我覺得個性化閱讀似乎并不那么美好。
出于多年的習慣,我一直都使用某國產瀏覽器。而在它推出“私人閱讀”這一功能之初,我也頗為喜歡。但漸漸的,一切就變得沒有那么美好了……。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私人閱讀”中推薦的文章種類變得越來越少,到最后甚至只推送科技類新聞、熱點評論和移動互聯網相關文章。也就是說,“智能”的個性化閱讀判斷出我喜歡閱讀這一類的文章,而逐漸增大了同類文章的推薦量,并減少甚至屏蔽了其他類型的文章。
這就帶來了一個關鍵性的問題—被機器所解讀的“個性化”,就是真正的“個性”嗎?我喜歡閱讀某一類的文章,但這并不代表我就只會閱讀這一類文章。也許有人認為,只要擁有足夠豐富的資訊來源、足夠深度的內容,以及足夠精準的用戶定位,就能做好“個性化”。但事實并非如此,長此以往帶來的弊端就是—用戶將面臨閱讀面越來越窄的問題,并深陷其中而不自知。
這是可怕的,可謂細思極恐。
個性化閱讀的初衷,是幫助用戶從海量信息中篩選出他們感興趣的內容。如何找到用戶感興趣的內容?目前看來,主要有兩種方式,其一是用戶主動訂閱,其二是根據用戶的閱讀歷史進行挖掘,但這種篩選方式卻難以洞察到用戶的潛在需求,畢竟維度太過單一。我不喜歡這篇文章,可能是文章的內容太爛,也可能是形式不和我的口味。我現在對某個話題不感興趣,誰能保證以后依然不感興趣?個性化閱讀真正要解決的,其實是去重。在冗雜的資訊中,為用戶去掉重復、冗余和劣質的內容。
古人說,“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讀書可以開眼界。如果按照目前個性化閱讀的路子走下去的話,讀者會像一只逐漸墜入井底的青蛙,錯過這個世界的許多精彩。個性化閱讀在討好我的閱讀味蕾之時,請不要幫我染上偏食的毛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