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徐徐困意
圖小唐
醫療美容O2O,生死之戰遠未到來
醫療電商市場隨著阿里巴巴等巨頭的介入,早已熱鬧不已。而其中醫療的細分領域醫療美容市場,也不斷地有資本介入,悄然布局藍海市場。不過,目前醫療美容O2O的企業都還處于默默探索運營模式,生死之戰為時尚早。

“存在即合理”,依照黑格爾這句名言,醫療美容O2O必定有其存在價值。盡管“整容”對于國內民眾來說仍然是一個極具爭議的話題,但也未能影響醫療美容O2O的悄然興起。毫無疑問,醫療美容O2O存在的價值就是因為解決了傳統醫療美容的問題。
對消費者、醫師和醫療美容機構來說,傳統模式有著不少的弊端。首先,對于消費者來說,整個交易不透明,技術上醫療美容機構有過度營銷的嫌疑。悅美網CEO向小琴表示:“整形美容市場存在著大量不正規機構,存在假冒偽劣、虛假宣傳與過度營銷的現象。對消費者來說,增加了整容決策的難度和成本。”
其次,對正規的醫療美容機構來說,獲客成本過高也是個巨大的難題。醫療美容機構有線上和線下兩種推廣方式。線上只能依靠搜索引擎導流,而線下渠道又因用戶分散,很難做到精準營銷。更美聯合創始人王思璟透露,所謂的醫療美容機構暴利,其實利潤的60%~70%都流向了廣告商,醫院掙不到太多的錢。
除了上述弊端,對醫師來說也有提升品牌和業績的需求壓力。隨著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到來,以及O2O模式的興起,傳統醫療美容機構的這些問題暴露無疑,醫療美容O2O由此而生。醫療美容O2O采取信息分享、醫患互動及折扣電商模式,可以很好地解決傳統模式存在的問題。網友信息分享可以將案例真實的呈現出來,讓更多的人知曉,起到引導示范的作用,幫助消費者做決策。另外,專業醫師匯集解答,可以幫助消費者方便、安全和快捷的找到心儀的醫院和醫生。
目前,在醫療美容O2O領域較為突出的互聯網企業主要有更美、悅美、新氧、真優美、美黛拉以及美爾貝等。這些企業中已經有兩家完成了B輪融資,其余幾家也表示正在加快步伐。
真優美創始人蔣一凡表示:“僅醫療美容機構每年就有40億元人民幣拿去百度競價,醫療美容機構的痛點就在流量。”
無獨有偶,更美、悅美、新氧、真優美、美黛拉以及美爾貝等APP的產品形態極其相似,都有網友日記分享、醫療美容咨詢互動以及預約購買項目的板塊,基本上都是“網友分享+醫患互動+折扣電商”的路子。當然,各家企業在具體運作方式中還是存在差別。
新氧、更美、真優美以及美黛拉等打造的是平臺,一端連接醫療美容機構,一端連接用戶。消費者進入新氧、更美客戶端,可以看到網友日記分享、咨詢醫師和醫院以及在線上實現項目預定,然后線下醫院認證,完成支付環節。而真優美、美黛拉則無支付環節,真優美可以實現免費預訂。
據統計,目前新氧已經積累了60萬篇用戶日記、1 000萬私信咨詢量,5 000家整形醫院和上萬名整形醫生資料,覆蓋范圍包括中國、韓國和日本等;對于更美來說,王思璟表示,定位更像是大眾點評。更美可以建立一個全面的真實的數據庫,幫助用戶做出好的消費決策。而醫師也可以通過更美平臺建立個人品牌,獲得客流。目前,更美用戶總數超過600萬。
與新氧、更美、真優美以及美黛拉相比,悅美網擁有自己的咨詢師團隊,具有中介的意味。消費者如果想和醫院建立聯系需要留下個人信息,由悅美推薦醫院機構。
目前來看,上述兩種模式各有利弊,孰優孰劣尚難以界定。連接兩個C端的平臺型企業模式更輕,縮短產業鏈,為產業實現了增值。但如何保障網友日記分享的信息的真實性、安全性是企業面臨的問題;悅美網賺取傭金的中介模式在短期內可以獲得現金流,但卻違背了互聯網“去中介化”的理念,而且由于離醫療美容機構更近,很難保持第三方獨立性;真優美完全工具型的模式則容易淪落為單純的渠道,為他人做嫁衣。
除了模式問題,整個醫療美容O2O行業面臨的阻礙還有不少。天使投資人沈文杰指出,對醫療美容O2O而言,需要面臨跳單的問題。如醫院通過平臺聯系上消費者后,會付一筆費用,但第二筆費用上,整形醫院會跳過平臺直接與消費者交易;另外,很多消費者到整形醫院后,考慮到整形風險、支付價格后,會出現跳單可能。此外,醫生信息不透明、手術價格不透明、手術項目風險模糊、市場接受度低和醫療安全缺乏第三方介入等問題也亟待解決。國內至今尚缺乏成文的整形美容醫師準入機制,相關培訓機構不計其數、水平參差不齊,而學員更是魚龍混雜。
由此看來,醫療美容O2O尚有很長的路要走。目前,醫療美容O2O企業還處于起步階段,離占領市場還有很遠的距離。據《2015~2020年中國醫療美容市場分析預測及戰略咨詢報告》統計顯示,2014年我國醫療美容市場容量已達到5 530億元人民幣,而聲稱占領市場第一的更美月交易額也就5 000萬元人民幣。因此,每家企業都還在根據市場的變化進行戰略上的調整,運營模式還處于摸索期。
小編觀點
醫療美容O2O市場目前還是一片藍海,創業公司都處于起跑階段,也就是還處于一個淺接入階段,對整個市場影響并不大。在現行的兩種主要模式中,具體哪種模式會走到最后,目前很難判斷。未來1~2年行業仍處于市場培育期,誰能在未來把握消費者痛點和市場走向,即可在日益激烈的市場爭奪戰中掌握先機、優先勝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