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IT評論人 王蔚芝
圖DJ
Airbnb入華,旅游短租前途可期?
在線旅游的火熱,催生了一大批相關產業。但在旅游的時候,如何才能體驗到原滋原味的當地風土人情?筆者曾看過一篇國外自助游文章,游客通過網絡訂到了當地人的房間,享受到了地地道道的異國風情。而Airbnb,就是故事中的主角,它最近宣布將要進入中國市場。

“共享”無疑是互聯網精神核心之一,而無論是Airbnb還是Uber,都是依靠“共享”才獲得了市場的認可。在今年6月底完成了E輪15億美元的融資之后,Airbnb的市值已經達到了225億美元。
而最近Airbnb的CEO Brian Chesky表示他們將會在中國成立一家公司,由紅杉資本和寬帶資本作為中國公司的投資方。紅杉資本全球執行合伙人沈南鵬表示,將會在本土化戰略、合作伙伴以及資源的拓展、組建本地化運營團隊等方面幫助Airbnb在中國站穩腳跟。
也許,有很多人會不自覺地將Airbnb和Uber相比。的確,從各種角度來看,它們都是以“分享”為立身根本的創業型互聯網企業,有很多的相似之處,似乎在許多人眼里,Airbnb和Uber之間的區別不過是從“車”變成了“房”。但是我們不要忘記了,Uber之所以在中國市場中事事不順,是因為它的定位與出租車監管體制相沖突。不論是為了維護出租車公司的既得利益,還是保障城市交通安全穩定有序,Uber這種“野路子”都和政府的初衷背道而馳,而Airbnb目前看來,卻并不會碰觸到政策的紅線。
再退一步來說,就算是部分地方為了保護自己地盤上酒店業的利益,封殺Airbnb,但效果也不會太大。你可以蹲在機場、火車站守株待兔,將Uber司機一網打盡,但是你卻無法用同樣的手段,去限制“Airbnber”們。此外,需要注意的是,和處處“結仇”的Uber不同,Airbnb不會和Uber中國一樣以獨立公司的形態出現。因為Brian Chesky認為,Uber做的是本地化生意,而自己做的則是全球化生意。
很多人都知道,Airbnb是一個短租服務互聯網企業。但很多人可能并不了解,它早在2013年,就已經注意到了中國市場。原因很簡單,中國知名的人口紅利讓Airbnb在當年獲得了400%的用戶量提升,這促使他們推出了諸如“支持支付寶付款”等措施,進一步吸引中國用戶。而在去年,Airbnb更是在中國增長了7倍房源,可以說,不是他們選擇要加入中國市場,而是中國市場已經張開懷抱,期望他們的到來。
此外,Airbab宣布入華時機其實非常微妙,在9月底到10月,中國用戶就將迎來聞名世界的黃金周。眾所周知,中國黃金周的一大特色就是“出游”。而不論是中國國內還是國際上,黃金周帶來的最直觀影響就是各地酒店價格的飆升。在各地酒店坐地起價之前,Airbab高調入華,其實正是為了告訴酒店業,自己也將參與瓜分黃金周這塊大肥肉。雖然Airbab看起來野心勃勃,但是機遇往往和危機并存,在接下來的黃金周中,Airbab能否經受住考驗,從廣大酒店手中,爭取到更多的客源呢?
和Uber這種憑借著自己的便捷而迅速獲得中國市場認可的互聯網企業不同,Airbnb想要挺入中國市場并不簡單,首先他們就要通過“安全關”。對于許多中國用戶來說,安全無疑是他們最為關注的話題—出門在外,旅游并不是拼床那么簡單,不僅僅是房主會擔心自己會不會引狼入室,一夜之間人財兩空,游客同樣對于房主的素質有不少顧慮。Airbnb能否保證他們財產的安全以及旅行的順遂?在接觸它之前,很多人心里都會打上一個問號。而對于Airbnb來說,自己的安全性同樣是其立足于中國市場的根本—中國市場是一個非常講究“聲譽”的市場,而且還喜歡搞“連坐制”。一旦用戶因為使用Airbnb而使自己的正當權益被侵害,那么社會輿論首先責怪的可能并非是加害者,而是Airbnb本身。
雖然Airbnb進入中國市場是需要面臨巨大風險的,但是從其宣布入華這一點來看,很顯然Airbnb對于自己的入華之旅還是保持了樂觀的態度。雖然在中國市場上,已經有不少互聯網企業在做類似的業務,但在整個市場中,還缺少一個老大哥級的組織出現,也就是說,沒有企業在旅游短租上有絕對優勢。等到這個優勢企業出現的時候,Airbnb再想要進入中國市場,那就難上加難了。中國市場有著獨特的市場環境和用戶群體,不少國外互聯網企業剛開始進入中國市場時,就是“一摸黑”,在這種劣勢之下,Airbnb無疑要從架構、本土團隊、運營和產品上,摸索出一系列適合中國市場的套路。如果沒有做好前期市場調查,Airbnb恐怕要在中國市場上栽不少跟頭。
總而言之,Airbnb在中國市場中的前途,其實完全取決于它自身。如果仗著自己市值高,經驗足,上來就擺出一副“叱咤風云,唯我獨尊”的王霸氣質,那么中國市場絕不缺少“教他做人”的地頭蛇。
幾年前點燃百團大戰戰火的高朋,如今早已墳上草高五丈許。而如果Airbnb不想步它后塵,那么以更為謙遜的姿態進入中國市場,是非常有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