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咚咚
圖大海
不再看臉,互評社交能深度到哪里去?
移動互聯網發展至今,新社交模式層出不窮,這期間不乏一些讓人眼前一亮的想法。去年,美國Sketchoff公司就提出了用好友吐槽來代替用戶自己寫簡介的想法,這一概念經過一年時間的發酵,如今已經被一批用戶認可,成為了經典的小眾社交玩法之一。

根據Liberty Global 的預測,截至2015年,全球1/4的人口都會成為社交網絡的成員。同時物聯網的興起也會進一步增大數據體量,豐富數據類型。數據化的社會里,每個人的電子信息會變得更完整、更容易追蹤。由個人信息數據集合而成的電子身份會越過貨幣、銀行卡號以及付款二維碼等,直接成為一種新的“貨幣”,身份即是資產。對于資產的評估也會由淺入深地進化。
顯然,如今社交數據的體量加重已成為一種趨勢,從最早期的簽名,到后來的日志和相冊,再到如今的朋友圈,用戶能展示的信息越來越多。
簡單來說,好友的評價吐槽來當成用戶的屬性標簽,能大大豐富用戶在社交網絡上的數據體量。此前只是“個性簽名+相冊”的模式,而“互評”能在此基礎上附加用戶的性格特點、為人處事或者近況等信息,讓整個人在社交網絡中更為鮮活和真實。
如同一部電影,電影的相關簡介是最基本的信息,這是用戶了解的第一渠道,但真正有效用的,確是關于該電影的相關用戶評價,這些評價能最真實反應用戶觀看之后的想法,對這部電影的評分等。所以“互評”這種概念就是從側面入手,更為深度地展示用戶信息。
關于一個人深度的內容通過標簽的形式來呈現,新的印象直接在標簽后歸類,這樣既不會造成“刷屏”,又能更好地記錄一個人的信息,即便在十年二十年之后依然有檢索的價值。
早在很久以前,騰訊就提出了社交網絡中二度人脈的概念,這一概念的最初解釋就是一個人的一度人脈是自己的最直接朋友圈子,而二度人脈則是由朋友的朋友所構成的圈子。簡單說,二度人脈是一個可拓展的人脈資源,相比于現實中由朋友介紹,騰訊的做法就是直接展現關系鏈條,由以用戶為中心的關系網絡構成。
最開始,這個新鮮的功能被用戶欣然接納,但短時間內用戶群就分崩瓦解了。因為就人脈的屬性(關系)來講,它也是一種相對隱私的東西,最直觀的例子就是用戶A和用戶B本是戀人,但兩人于前段時間分手,那么作為用戶A的朋友,用戶C通過人脈就能接觸到用戶B,但其顯示的關系是“用戶A的前男友”。這種講人的關系網直觀鋪陳的方法像是揭開了遮羞布,不少用戶頓覺細思極恐,紛紛脫離。
那么二度人脈的概念應用到互評社交上呢?相較于直接的關系網鋪陳,“互評”所留下的評價顯得更為隱晦一些—處于二度人脈中的用戶無法得知該用戶的直接身份或者到底是誰的朋友,只能通過評價了解他(她)是個什么樣的人,以及該用戶被“互評”后所展示出的相關信息。
二度人脈的拓展,因此前的簡單粗暴曾閉塞過一段時間,在此期間,社交創業變成了主攻陌生人社交。實際上,陌生人社交所帶來的不確定性正在被逐漸淘汰,大量且頻繁的輕度社交讓人疲乏,而像《微信》朋友圈這樣的重度社交反而讓人覺得安心。因為輕度社交所攜帶的關系網太過脆弱,而在《微信》朋友圈中,哪怕是幾個月不聯系,用戶之間依然有“同學”或者“同事”這樣的關系鏈存在。所以就“互評”所帶來的二度人脈來講,它也存在一種“朋友幫我鑒定過此人”的隱性條件。
實際上,“好友評價”這種事情QQ就做過,在QQ中,這個功能集成在用戶資料“標簽”一欄,叫做“好友印象”,但這功能如今已經乏人問津,不僅沒有得到技術團隊的優化,還被用戶自定義的“標簽”壓下風頭。那么“互評”呢?用某業內人士的說法,就是一旦一個人登錄一次,即便他以后并不在上面,也會有人去生產跟他有關的內容。用戶如果需要了解某個人的時候,總能在具備“互評”的平臺上找到該人的信息。這也是相關產品即將上線的主功能之一—全網搜索。
那么問題來了,用戶生產的動力在哪里?可以說更多的是在非對稱關系中產生,用心理學上的話來講,這歸結為炫耀心理。比如學生A和導師吃了一頓飯,留下了“某老師請我吃了一頓大餐”。這與下屬和老板,粉絲和明星的不對稱關系類似。當然,此外也少不了好朋友之間的調侃……
值得贊賞的是,“互評”的好友機制非常人性化,在社交網絡上結識的普通朋友無法直接評價,必須是經過通訊互換的好友才能使用這一功能。雖然在網絡即時通訊服務如此普及的今天,通訊錄也許并不能獲取到用戶最完整的社交關系鏈,但起碼已經保證了評價的渠道來源。
不過,在實際的應用方面,“互評”這種新的社交模式還面臨著諸如隱私暴露的問題,因為給你評價的朋友說不定一不小心就泄漏了你需要保密的信息。
雖然隱私信息是相對而言的,比如最直接的男女性別不同,對年齡的保密程度就有所不同一樣?!盎ピu”所帶來的信息擴展的同時,也能連帶出一些不愿意被擴展的信息,未來會有如何的防范機制,還有待思考。
小編觀點
在社交模式不斷革新的同時,一大批不錯的概念產品成堆死亡,但也不乏在病癥中找到自愈方法而重生的“新”產品。經過迭代的產品或許并非已是臻至完美,但產品的包容性和時代的適應性都已然大大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