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正 陳飛
[摘要]網絡經濟的出現使得自然壟斷向網絡型產業集中的趨勢越來越明顯,網絡經濟下的自然壟斷也呈現出新的特點。目前的自然壟斷網絡經濟論,雖然適應了網絡型自然壟斷產業解釋的需要,但是其并未能避免規模經濟的分析框架,只探討了供給方因素對自然壟斷的影響,完全忽視了需求方因素,而需求方的因素也能引起自然壟斷的不可競爭性,只不過是強弱的問題。以往自然壟斷的不足之處,導致以往自然壟斷理論將自然壟斷的本質成因歸結于所謂的網絡的規模經濟性。本文從結構化網絡的“不可競爭性”角度審視自然壟斷的本質,從需求方因素來探討網絡經濟下自然壟斷的存在性,形成基于“天然”進入壁壘和競爭不可維持性的完整的自然壟斷理論。
[關鍵詞]網絡經濟;自然壟斷;弱競爭性
[中圖分類號]F7133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3283(2015)02-0042-03
[作者簡介]周正(1975-),男,河南鄭州人,副教授;陳飛(1990-),遼寧沈陽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產業組織理論與政策研究。
[基金項目] 黑龍江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項目(1252z003)。一、引言
綜觀國內外相關文獻,自然壟斷理論至今仍在不斷完善和發展。自然壟斷理論的發展大致經歷了三個發展階段,并分別以規模經濟、范圍經濟和成本劣加性概念的提出為主要標志。但是,建立在這些基礎上的自然壟斷理論,都是在自然壟斷的生產函數分析框架內,不能充分反映當代自然壟斷產業的網絡化特征,從而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理論與現實的背離,因此越來越多的學者引入了網絡經濟的概念[1]。國內的著名學者李懷提出了自然壟斷的網絡經濟論,并得出了建立在規模經濟和網絡經濟上的自然壟斷理論,但是追其本質仍沒有擺脫自然壟斷的規模經濟分析框架,仍然將供給因素作為判斷自然壟斷的標準。
為了彌補以往自然壟斷理論的缺陷,本文以需求視角來探究網絡經濟下自然壟斷的存在性。需求方的因素也能引起自然壟斷的不可競爭性,只不過是強弱的問題,為此,本文首先對網絡經濟下自然壟斷的不可競爭性來源展開分析,弄清自然壟斷的本質;然后根據網絡商品的分類,探究不同類別商品中的競爭性強弱,網絡商品中“弱競爭性”的存在和形成;最后從需求角度對網絡經濟自然壟斷的形成機理進行分析。
二、網絡經濟自然壟斷的本質分析
在研究網絡經濟自然壟斷的存在性之前,需要明確在網絡經濟下自然壟斷的本質是否有所改變。網絡經濟下的自然壟斷理論應拋開規模經濟的單一分析框架,以結構化網絡的“不可競爭性”角度審視自然壟斷,這樣才能形成基于“天然”進入壁壘和競爭不可維持性的完整的自然壟斷理論。當代自然壟斷行業同樣具有規模經濟性的特征,但它并不是導致不可競爭性的原因。自然壟斷更為現實的評價標準,應該是基于產業不可競爭性的整體視角。
很早之前,埃利(1937)曾指出自然壟斷的產生主要是源于生產的規模經濟狀況,但其對自然壟斷的定義是不可競爭性,并且強調除了規模經濟之外還有其他因素會使競爭自我毀滅,走向壟斷[2]。由此可以看出,自然壟斷的本質是產業的不可競爭性。然而,幾乎所有學者均將規模經濟特征視為引起不可競爭性的主要因素,只將視角鎖定在自然壟斷的規模經濟因素上。
事實上,不可競爭性既可以來自于“天然”的進入壁壘,從而導致產業從來沒有發生過競爭,也可以來自于“破壞性競爭”,直至最終必然導致壟斷。網絡型產業的自然壟斷屬性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表現在產業的“天然”進入壁壘上,這主要取決于稀缺性網絡資源的占有關系,另一方面還表現在由網絡資產的專用性所引起的沉淀成本上[3]。在現實生活中,構建網絡需要大量的固定成本,并且這些固定成本往往有很強的資產專用性,因而形成了巨大的成本沉淀。沉淀成本的作用在于不僅會形成某一產業的進入壁壘,從而保證在位企業的長期壟斷地位,而且在新企業進入市場之后削弱經濟代理人改變市場條件的選擇能力,從而對企業的競爭策略產生影響。當不存在沉淀成本時,新企業的進入和退出都是相對容易的[4]。對于在位企業來說,如果新企業進入或退出市場的門檻較低,會導致有越來越多的企業涌入市場,在瓜分到市場利潤后迅速退出,市場競爭的加劇會威脅到在位企業的壟斷地位,同時妨礙壟斷租金的獲取。倘若市場上存在著巨大的沉淀成本,在位企業一方面可以通過大量資本和技術投資來提高市場的進入壁壘;另一方面,在位企業還可以利用其價格優勢來阻止新企業的進入,由此來保證壟斷力量的長期存在并占有壟斷租金,因此,在位企業就獲得了某種自然壟斷屬性。
高沉淀成本是導致不可競爭性的決定因素,只有基于結構化網絡的“不可競爭性”來審視自然壟斷,才能真正把握自然壟斷的本質所在。但是,在不同種類的網絡商品中,這種不可競爭性的強弱是不同的,只有先了解“弱競爭性”,才能弄清“強競爭性”的形成,進而明確網絡經濟自然壟斷的成因。
三、網絡商品中“弱競爭性”的存在和形成
(一)網絡商品的分類
早期關于經濟網絡的著作中,經濟學家對網絡經濟特性的分析都是通過對網絡商品的研究而展開的。Eeonomides和Flyer(1998)探討了網絡效應與市場結構的關系,設n為總產量,h(n)表示網絡產品的價值方程h(n)=α+βn,α代表自有價值,βn表示產品的“協同價值”,將公式變形得:H(n)=γ+n,這里γ=α/β,γ=0代表純網絡產品,1/γ是衡量邊際網絡效應的密度的指標,因此,γ越小,網絡效應越大,反之亦然[5]。網絡商品的分類是按照協同價值在產品價值中所占的比重而加以區分的,比重越大,網絡商品特性就越明顯。網絡商品的價值分為兩個不同的部分:一部分被稱為自有價值,是在沒有其他使用者的情況下,商品本身所具有的價值;另一部分被稱為協同價值,是指當網絡中有新的用戶加入時,老用戶從中獲得的額外價值。自有價值取決于商品本身的特性,而協同價值取決于網絡規模。根據商品屬性,結合其自用價值和協同價值,將網絡市場中的商品分成純自用商品、純網絡商品和混合用品。純自用商品指的是只有自用價值,沒有任何的協同價值的商品;純網絡商品正與之相反,是指只有協同價值卻幾乎沒有自用價值的商品。商品的價值完全由網絡效應的大小決定,當網絡規模為零時,產品沒有任何價值;混合商品指的是同時具備自用價值和協同價值的商品。拿一部手機來說,如果只有你一個消費者購買了手機,那么這部手機就沒有任何的協同價值,這部手機的意義僅僅在于看看時間、照相,這些功能所產生的價值就是自用價值;隨著其他使用者的加入,使用者之間通過打電話、發短信所產生的價值就是協同價值。endprint
(二)網絡商品中的“弱競爭性”
需求方因素同樣能造成網絡經濟自然壟斷中的不可競爭性,只不過這種不可競爭性存在一個強弱的問題?!皬姼偁幮浴敝傅氖亲匀粔艛嘀械牟豢筛偁幮?,而“弱競爭性”則是不可競爭性的前一個階段,雖然這種商品在市場上占有一定的市場份額,但還不足以形成壟斷勢力。在網絡經濟市場中,競爭性的來源在于由網絡外部性導致的網絡價值,表現在網絡商品中就是其協同價值。根據網絡商品的性質,一般認為純網絡商品具有較強的不可競爭性,一旦形成自然壟斷,其價格的可維持能力較高,而混合用品不可競爭性較弱。由于網絡外部性的存在,用戶通過使用一種商品而獲得的效用,隨著使用該商品的用戶規模的增大而增加,因而,除了純自用品,只要具備協同價值,產業間都存在“弱競爭性”。具有“弱競爭性”的商品,隨著用戶規模的增大,其協同價值不斷增加,競爭性也隨之增加。在市場競爭初期,由于沒有形成規模,因此商品對消費者的網絡效用較小。當廠商通過競爭具備了必要的市場份額后,由于網絡的正反饋效應,市場開始加速集中,最終形成壟斷或者寡頭市場,其網絡規模對于潛在競爭者形成了極強的進入壁壘,就“自然”地壟斷了。
四、網絡經濟自然壟斷的存在性探究
網絡經濟時代,自然壟斷的不可競爭性與需求方規模經濟密切相關。需求方規模經濟來源于網絡商品的外部正效應,是指系統中用戶數量的增加使系統的價值隨之增長,而當系統網絡價值不斷增大時,后來的用戶也就不得不選擇這一系統[6]。一旦市場上某一種技術或產品獲得大眾的廣泛認可,在需求方規模經濟的作用下,其他消費者也會自愿或不自愿地選擇這一技術或產品,其銷量和市場份額會以指數方式迅速增長,市場機制進入正反饋的良性循環。傳統產業中的市場均衡僅在供給方規模經濟的影響下形成,而網絡經濟中的市場均衡則是在供給方規模經濟和需求方規模經濟的雙重影響下,因此,相較于傳統經濟,網絡產業中正反饋的效應更加強烈。正反饋會放大原本微小的經濟變化,使市場變得更加不穩定,正反饋使強者更強、弱者更弱。當市場處于正反饋結構時,無法保持像傳統市場中可以預見的均衡。一旦商家在競爭中取得領先地位,率先達到正反饋點,它就可以保持和擴大領先優勢,產生“贏家通吃”的現象[7]。網絡產業中企業在受到供給方規模經濟和需求方規模經濟的雙重影響下,其經濟規模和經濟效率的最優點有可能趨向于無邊界,使市場出現“一邊倒”、“冒尖兒”的現象,市場均衡會向某一技術或產品集中,最終形成自然壟斷。
廠商在獲得了壟斷地位后,市場上就自然而然的存在著一種力量,這種力量既保護了在位廠商的既得利益,又提高了潛在進入者的進入壁壘。壟斷者往往通過產品差別化來提高產品的不可替代性,消費者如果換用其他品牌存在交易成本和轉移成本,將用戶牢牢地鎖定,廠商的壟斷地位再次得到鞏固。
五、結論與啟示
只有基于結構化網絡的“不可競爭性”來研究自然壟斷,才能明確自然壟斷的本質所在,并在此基礎上探究自然壟斷成因。從需求的角度來看,在網絡經濟下的自然壟斷是網絡的正外部性、需求方的規模經濟、正反饋機制的共同作用。從需求視角研究網絡經濟自然壟斷的存在性,有助于完善自然壟斷理論,有利于政府從網絡經濟的視角來制定政策,為界定網絡經濟中的壟斷行為提供新的觀點,對改進壟斷行業中存在的問題提供借鑒,同時對我國反壟斷法在規制經濟上的完善有所幫助。
[參考文獻]
[1]于立,肖興志,姜春海自然壟斷的“三位一體”理論[J]當代經濟,2004(8):45—51
[2]TrichardOutlines of Economics[M]New York:Macmillan,1937:86—89
[3]于波,甘峰明對網絡經濟學自然壟斷行業成本曲線的修正[J]江西社會科學,2006(10):172—175
[4]呂承超,王愛熙網絡經濟下廠商競爭機制的經濟學分析[J]蘭州商學院學報,2011(5):98—106
[5]Eeonomides,N and Flyer FCom Probability and Market Structure for Network Gods[Z]Discussion Paper EC Stern Sehool of Business,1998:89—95
[6]陸艷,江春玲網絡經濟下的壟斷及規制研究現代商業,2011(11):51—53
[7]車圣保中國自然壟斷產業的特點和弊病分析[J]經濟問題探索,2011(8):40—44
(責任編輯:陳鴻鵬)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