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遼寧省把發展文化產業作為實現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偉大目標的一項重要舉措。文化產業要獲得健康快速的發展,需要文化產業人才的支撐。近年來遼寧省文化產業人才隊伍隨著文化產業的迅速發展而逐漸壯大,人才知識層次和整體素質不斷提高,人才主體呈現年輕化趨勢,人才活力日益凸顯,新型文化創意人才聚集漸成規模,但人才結構不合理,高端人才缺乏,“挖墻腳”現象嚴重,人才大量外流,人才培養滯后等問題依然存在。要實現文化強省的戰略目標,遼寧文化產業人才隊伍建設至關重要且任重道遠。
[關鍵詞]文化產業;人才隊伍;人才結構;遼寧
[中圖分類號]C96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3283(2015)02-0046-03
[作者簡介]鄒亮(1977-),女,漢族,吉林長春人,副教授,管理學碩士,研究方向:旅游管理。
[基金項目]2013年度遼寧省社會科學規劃基金項目“遼寧文化產業人才隊伍建設的現狀及對策研究”(項目編號:L13BWJ009)階段性成果。文化產業是現代經濟社會發展的新興產業和動力產業,其發展水平已成為衡量一個地區綜合實力的重要指標。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要推動文化產業快速發展,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這描繪了我國文化產業新的發展藍圖。遼寧省歷史文化積淀深厚,有豐富的文化資源,發展文化產業的先天優勢明顯。按照中央關于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提升國家軟實力的任務要求,遼寧省提出要大力推進文化建設,努力實現從文化大省向文化強省的新跨越。遼寧要建設文化強省,實現文化產業的跨越發展,就應采取切實有效措施構建科學合理的文化產業人才隊伍。
一、文化產業人才概述
(一)文化產業人才的涵義
一般來說,文化產業人才是指那些擁有一定的專業知識或專門技能的人,他們是文化產業人力資源中素質和能力較高的勞動者,能夠通過創造性的勞動為社會公眾提供文化及其相關產品和服務,具體包括文化藝術專業技術人才、公共文化服務人才、高技能文化人才、文化科技人才、文化經營管理人才、文化黨政人才、文化外交人才7支人才隊伍。
(二)文化產業人才隊伍的基本結構
按不同文化產業人才應達到的素質要求,一般將文化產業人才劃分為領軍人物、領軍人才和基本人才三個層次。
1領軍人物
領軍人物通常是指那些在文化產業領域內的成功人士,是文化產業人才隊伍中的骨干力量,他們依靠其自身超強的素質,在文化產業領域發揮強大輻射帶動作用,率領團隊創造出色業績、開創新局面。一般來講,領軍人物普遍具有以下特質:善于、敢于活學活用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具有極強的創意、創新、創造意識;腦海中存儲著清晰的文化產業發展路徑;信息意識、機遇意識極強;較旱具備很強的市場開發、文化經營能力;高效積累豐富的成功經驗和失敗教訓;善于服眾和率眾;基礎素養具有“事業型”傾向。
2領軍人才
領軍人才是指那些在文化產業領域內具備開拓文化產業新局面實力的人,他們具備成長為領軍人物巨大潛力和資質。一般具有以下特點:比較年輕;職業定向明確;素質結構已接近相對理想化的標準;素質發展處于快速的量變之中。
3基本人才
基本人才是指那些在文化產業領域內達到從事文化產業基本素質要求、能夠參與文化產業基本經營活動的人。他們在文化產業人才隊伍中占多數,是文化產業人才隊伍的主要部分,處于人才成長的初級階段,尚未獲得較充分的發展,他們與領軍人物和領軍人才相比,其素質發展的潛力不足,關鍵素質要素的發展存在缺陷且可能受到了局限,具體表現在:職業定向尚不明確;專業化不足;進取精神和冒險精神不足等。
二、遼寧省文化產業人才隊伍建設成就
人才資源是文化產業創新發展的核心要素。遼寧是教育大省,2014年,遼寧有普通高校112所,位列全國第6。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顯示,2010年,全國人均受教育年限為821年,遼寧為905 年,比全國平均水平高084年,位列全國第4,僅低于北京(11年)、上海(1012年)、天津(973年)。且遼寧每10萬人中具有大學程度的為11965人,位列全國第4,以上這些指標表明遼寧人口文化素質和文明程度較高。文化產業作為知識和智力密集型產業,對人才有著很高要求,遼寧豐富的人才資源為遼寧文化產業的快速健康發展提供了基本支撐。遼寧省文化產業人才隊伍經過多年的發展和建設,取得了一定的成績。
(一)人才隊伍逐漸壯大
遼寧是文化大省,有豐富的文化資源,文化產業發展潛力巨大。遼寧省文化產業增加值2011 年底突破200億元,2012 年底達到262 億元。2013年,遼寧省文化產業增加值占全省地區生產總值3%,增速較快,已成為遼寧省經濟結構轉型和經濟增長新的亮點。目前,遼寧已經建成1個國家級文化產業示范園區、10個國家級文化產業示范基地、1個全國文化(美術)產業示范園區,形成滿清文化、紅色旅游文化和新興文化三大文化產業品牌。
伴隨文化產業中出現的新領域、新技術和新需求,遼寧文化產業對人才的需求不斷提升,人才隊伍逐漸壯大。各類專業技術人才占總從業人數的比重也日益加大,涌現出一批文化產業管理人才和專門人才,其中不乏在全國有一定影響的文化產業知名人士。這些人才為遼寧省文化產業的快速健康發展和實現文化強省戰略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成為有力的支撐。例如,2011年遼寧省工藝美術品行業從業人員達到了10萬余人,各類娛樂場所從業人員達5萬余人。
(二)人才知識層次和整體素質不斷提高
近年來,遼寧省不斷優化文化產業人才政策,制定和實施各項文化產業人才優惠政策,不斷吸引國內外文化創意、文化產業管理等方面優秀高端人才;同時,充分發揮各高校、科研院所豐富的人力資源優勢,培養了大批具有本科以上學歷、熟悉文化市場經濟運行規律、精通經營和管理的高素質、高知識層次的文化產業人才,快速推動了遼寧省文化產業人才知識層次和整體素質的不斷提高。endprint
(三)人才主體呈現年輕化趨勢,人才活力日益凸顯
遼寧整個文化產業人才隊伍的構成近幾年來發生了很大的改變,有大批年輕人進入了文化產業領域,很多文化企業吸納了大批剛剛畢業的大學生,人才年輕化趨勢明顯,人才活力進一步凸顯。
(四)新型文化創意人才聚集漸成規模
近年來,高新技術特別是網絡技術在文化產業各領域中廣泛應用,創意設計、網絡文化、動漫游戲等文化服務產業發展壯大,成為新興的文化產業。隨著新興文化產業的規模不斷擴大,新型文化創意人才隊伍不斷壯大漸成規模,并產生了一定的人才聚集效應。
三、遼寧省文化產業人才隊伍建設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人才結構不合理
1類型結構不合理
文化產業以企業形式經營并要獲取利潤,因此其從業人員中必須擁有一支既懂經營又懂文化的復合型經營管理人才。從調查結果來看,遼寧省文化產業從業人員中行政類、專業藝術類人員所占比重過大,而經營管理類人員所占比重過低,普遍低于10%,專業化程度不高。在很多文化企業中,很少有既懂經營管理又懂市場營銷、既擅長策劃又擅長資本運作的高層次、復合型經營管理人才,在全國聞名的文化創意產業的企業家、實業家更是寥寥無幾,與文化產業持續快速發展不相適應。
2學歷結構不合理
遼寧要實現文化強省戰略和文化產業的跨越式發展,需要大批掌握高科技知識、具有較高文化素養和創新能力的高素質人才的支撐。從調查結果來看,遼寧省文化產業從業人員中高學歷高職稱的人才比重偏低,雖然本科以上人員所占比重有所提高,但總體來說仍然偏少,尤其是文化經營管理類人才中本科以上學歷所占比重較低。
3年齡結構不合理
調查數據顯示,各文化企業的從業人員年齡普遍集中在36—50周歲,占70%以上,35歲以下的人員尤其是文化經營類管理人才所占比例相對過小,出現了青黃不接的現象,沒有形成合理的梯隊結構,不利于文化產業的持續健康發展。
4專業人才層次結構不合理
盡管近幾年遼寧省各高校先后開設文化產業相關專業,組成專門的培訓機構培養文化產業人才,但人才缺口依然很大,如軟件工程師、動漫編劇、導演等人才十分缺乏。在專業人才層次結構上更是不合理,特別是具有創意才能的復合型人才嚴重不足。
(二)高端人才缺乏
高端管理人才、文化市場營銷人才、文化創意人才、高端文化產業學術研究人才匱乏。從事文化產業的管理者應同時具備文化學、經濟學、管理學等學科背景和豐富知識,在進行文化企業管理時才能應對自如。遼寧省文化產業中高端經營管理人才匱乏,制約了文化產業規?;?、高層次快速健康發展。市場營銷是讓文化產品成功走向市場的關鍵環節。從調查結果來看,遼寧的文化企業中高端市場營銷人才缺乏,極大影響了文化產業經濟效益的實現。文化創意產業的核心在于人的創造力以及最大限度地發揮人的創造力。目前遼寧的高端文化創意人才隊伍的建設相對滯后,制約了文化資源產業化發展目標的實現。文化資源產業化發展是要從時代背景和文化發展的目標出發,探索文化資源中的審美價值和經濟價值,在內容和表現形式等方面進行全新的創意并利用高新技術手段包裝,促使價值內涵煥發活力,從而與人心靈產生強烈共鳴,這就需要高端的文化產業學術研究。由于缺乏高端的文化產業學術研究,遼寧的很多豐富文化資源特別是傳統文化資源并沒有得到有效開發和利用。
(三)“挖墻腳”現象嚴重
遼寧文化產業在管理體系、薪酬制度等方面還很不完善,且跨界人才培養和高端人才自由流動阻力重重,無法為文化企業培養新生力量注入新活力。在這種情況下,很多文化企業無法招聘到專業人才,出現互挖墻腳現象,甚至整個團隊被挖走,給企業帶來巨大損失。
(四)人才大量外流
遼寧省文化產業人才的培養與文化產業的發展一直以來受到薪酬制度不合理和工資福利缺乏吸引力等問題的困擾。目前如北京、上海、廣東等地都是高薪引進文化產業人才,為文化創意人員提供各種條件和平臺,遼寧由于缺乏有效獎勵機制,文化產業人才不斷出現外流現象。
(五)缺乏政策和資金支持
目前遼寧的很多文化企業是由事業單位轉型而來,缺乏市場經營和競爭意識,缺少創造財富的經驗,而政府對文化產業的政策和資金扶持在人才培養方面投入較少,對文化產業人才并沒有高度重視,制約了文化產業人才成長。
(六)人才培養滯后
據統計,目前全國90多所高校開設了文化產業專業,而遼寧僅有魯迅美術學院在2004年開設文化產業管理專業,且高校中從事文化產業專業教學的教師雖然理論知識豐富,但缺乏實踐經驗,理論與實踐脫節嚴重,不能適應新型文化產業人才培養的需要,造成人才培養相對滯后。
綜上所述,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遼寧文化產業人才隊伍建設主要著眼點在于:各級政府應充分重視文化人才培養和發展,落實各項支持政策和資金;優化文化產業人才結構,培養高端經營管理人才;建立行之有效的人才引進和獎勵機制;充分發揮高校人才培養的重要作用等??傊|寧要實現文化強省的戰略目標,文化產業人才隊伍建設至關重要且任重道遠。
[參考文獻]
[1]劉耀庭發展遼寧文化產業的思考[J]黨政干部學刊,2007(1):38-39
[2]王霞霞關于我國文化產業人才的培養問題[J]新疆藝術學院學報,2008(8):84-87
[3]張友臣關于我國文化產業人才培養的憂思[J]東岳論叢,2006(2):71-74
[4]孫柏楠遼寧省文化產業發展的現狀與對策思考[J]理論界,2013(9):45-48
[5]歐陽友權文化產業人才建設:問題與思路[J]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12(2):114-118
(責任編輯:郭麗春)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