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化是一國軟實力的重要標志,文化產業已成為國內外研究熱點及新世紀各國大力培育的重要經濟增長點。日本文化產業發展迅猛,其重要原因在于歷屆政府都將發展文化產業作為一項重大國策,從國家戰略角度來加以扶植和培育。在日本文化產業體系中,政府、學術機構以及企業各司其職,共同致力于文化產業的長足發展,使文化產業成為僅次于制造業的支柱性產業。我國目前正面臨著“文化逆差”狀況,文化產業發展水平與發達國家仍存在很大差距。因此,學習和借鑒日本文化產業的發展經驗,對于促進我國文化產業持續健康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日本;文化產業;國家戰略
[中圖分類號]F062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3283(2015)02-0069-02
[作者簡介]李哲(1990-),男,漢族,黑龍江鐵力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公共政策。一、前言
文化產業在日本又被稱為“娛樂觀光業”。眾所周知,一個國家和地區只有在第一、二產業高度發達的情況下,才會有實力發展第三產業,從這個角度看,可以說第三產業的發達程度代表著地區整體的社會發展程度。強大的物質基礎使日本文化產業發展成就舉世矚目。目前,“娛樂觀光業”越來越強調其文化內容屬性,如電視產品、書籍、網絡和數字化管理等方面,由此帶來的經濟效益超出了傳統制造業。
從縱向看,日本在國家戰略層面上主要經歷了三個階段:從明治維新到二戰結束,強調的是軍國主義,以軍事實力為立國之本;二戰結束后到20世紀80年代,強調的是經濟發展,以經濟實力為發展之依;從20世紀末至今,日本逐步實現了從“經濟立國”向“文化立國”的過渡轉化,文化產業正式成為了日本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
日本將文化產業作為國家的支柱產業,離不開國際化的歷史背景。二戰之后,日本百廢待興,亟須高速發展經濟,倒逼日本將全部精力放在經濟建設上。到了20世紀80年代,日本的經濟總量已經超過了英國、法國和德國等發達國家,成為了世界第二大經濟強國。加之日本根深蒂固的傳統文化與發展觀念,有著較強的民族自豪感的政治家們已無法滿足于經濟上的強大,欲打造“政治強國”與“文化強國”。故此,主政者們開始深入挖掘本民族的傳統文化,吸納國外優秀文化,積極提升日本在世界上的文化影響力。
20世紀末,日本從國家發展戰略層面正式提出了文化立國戰略。在此發展理念下,日本高度重視發展本民族文化產業并加強文化輸出,向國外大力推介本國文化產品,如積極參與國際文化交流活動,向國外贈送本國文化書籍,加強文化交流機構設施建設等。日本不僅通過文化產業帶動了其經濟增長,也使其成為全球一大文化輻射源。
二、日本文化產業管理模式
(一)法制層面
在文化產業管理上,日本注重法制化管理,政府協調各部門機構不斷致力于制定相關法規來管理文化產業的運行與發展。作為民間團體的經團聯等協會組織也是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針對在實際運行中出現的問題與矛盾,負責協調并享有對政策法規的建議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新文化立國——關于振興文化的幾個重要策略》這一會議報告,于1995年在文化政策推進會議上被正式提出,標志著日本已從國家戰略層面將發展文化產業作為國家發展的重要轉向。
2002年日本頒布了《知識產權基本法》,主要針對特許權、著作權等方式在法律上為文化產業的發展提供保障。2003年,日本內閣設立知識產權戰略部,以《知識產權推進計劃》為指導,致力于文化保護與輸出工作;2004年,日本國會通過《內容產業促進法》,把加強業界結構與調整內容產業流通作為重點項目予以實施;2005年,日本在強化現有知識產權的同時,將重點轉移到國際知識產權問題上,以增強日本文化產業的國際競爭力。
(二)行政指導層面
日本在“文化立國”戰略指導下,建立健全行政指導體系,通過政府行為,而不是直接依靠法律手段,以建議、指示、命令等方式對文化產業部門進行行政干預,以有效監管文化產業部門的整體運行。政府行政指導的一個重要領域是文化新興產業。日本政府認為,要維護好政、企、民之間的良好信任關系,重在堅持同一目標的前提下進行積極的交流與合作,而不是主要依靠法律的剛性運行來予以約束。
首先,日本政府對文化產業的行政指導以“規劃”為表現形式。日本政府對于包括文化在內的新興產業發展進行動態監管,針對國內實際發展狀況以及國際市場需求來逐步調整發展規劃。政府利用信息、刺激性政策等方式對企業給予扶植,使企業能夠按照政府的預期目標與自身發展規劃來運行,但前提是企業仍擁有獨立的自主權,并不受政府強制約束,從而為企業的良性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其次,日本政府對文化產業的行政指導以促進創業投資為有力保障。文化產業的發展,尤其是作為新興產業來說,離不開強大的資金支持。日本政府向來注重對文化產業等新興產業的資金扶持,無論是作為政府投資還是國民投資,文化產業享有大量發展研究經費。日本政府采用 “產學研”的聯合運行體制,依靠統一的發展規劃與政策指導,將有限的人力物力集中起來,從而為加速創新科研成果轉換并實現規模化、產業化發展提供了有效途徑,不僅提高了文化產業研發的質量,同時也大大節省了經濟成本與時間成本。
第三,日本的文化產業發展離不開完善的配套設施與服務環境。創意是文化產業發展的核心,如果創意被隨意仿冒,那么文化產業的發展也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因此,日本建立了較為完善的知識產權保護體系,通過政府行為與司法介入對盜版行為予以嚴厲打擊,維護文化產業發展的良好環境。
日本在“文化立國”的戰略指導下,依靠立法保障、政府干預等方式使日本的文化產業具備了較強的國際競爭力,并成為了日本經濟發展的支柱型產業。而我國的文化產業起步較晚,整體發展水平不高,借鑒日本等國家文化產業的發展經驗對于提高我國文化產業發展水平具有重大意義。endprint
三、對我國的啟示
文化產業在我國的發展起步較晚,20世紀90年代才被納入“十五”計劃發展綱要。黨的十六大報告中明確指出,要大力發展文化事業與文化產業,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凸顯文化產業的重要戰略地位。目前我國文化產業政策尚不完善,亟須建立健全文化產業政策體系,大力發展文化產業,加速產業結構轉型,使文化產業盡快發展為我國的支柱型產業。
從結構政策上看,首先由于文化產業所涉領域廣、范圍寬、主體多,需要建立健全文化產業法律體系,營造良好的法制環境。一方面,要加大對知識產權的宣傳與保護力度,理清知識產權范圍,最大程度對文化創意予以保護;另一方面,加大對侵權等不法行為的懲處力度,對破壞文化產業發展的行為予以堅決打擊;其次,加大對文化產業的資金投入力度,提高文化產業的資金吸引力,鼓勵資本積累,政府應加大文化產業的政策扶持力度,包括政府直接撥款、設立文化產業基金、完善貸款擔保與信貸優惠制度、實行稅收優惠等方式,以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等問題。
從總體布局政策上看,首先要完善產業整體規劃,加強文化產業的頂層設計,保證地方政府認真貫徹國家整體發展規劃,促進各區域文化產業良性發展,杜絕盲目跟風、盲目引進,減少資金浪費,優化文化資源配置。其次,在協調各地區文化產業發展的前提下,要因地制宜,根據各地區文化產業的實際發展情況明確發展重點,積極培育優勢企業,既要消除文化產業交流壁壘,又要避免產業結構趨同。第三,可優先選擇既有雄厚的經濟實力又有深厚文化底蘊的城市,作為文化產業發展的重點試驗區,以先發展帶動后發展,將其培育成文化產業發展的標桿城市,積極開展文化交流活動,從而帶動后發地區,為中國文化“走出去”搭建平臺,提升中國文化產業的國際競爭力。
[參考文獻]
[1]唐向紅日本文化與日本經濟發展關系研究[M]大連: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12
[2]張曉明,胡惠林,章建剛2011 年中國文化產業發展報告[M]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
[3]王平中外文化產業的政府規制比較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12
[4]陸祖鶴文化產業發展方略[M]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
[5]莊林二三雄日本文化產業[M]有斐,1981
[6]日下公人新·文化產業論[M]PHP研究所,1987
[7]內藤湖南日本文化史研究[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責任編輯:董博雯)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