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基于非常規貨幣政策工具內涵,具體分析我國近期使用過的擴大商業銀行信貸規模、開展人民幣跨境結算、新增常備借貸便利等非常規貨幣政策工具。從金融市場與宏觀經濟兩個方面探討了政策實施效果:有利于調節市場流動性供給,有助于促進金融市場平穩運行,從而防范金融風險。有效地促進了國民經濟發展,對宏觀經濟發展和金融市場穩定也起到了重要作用,但也導致我國出現了嚴重的流動性過剩現象。提出了央行應加強對非常規貨幣政策的創新使用,長期穩定發展常備借貸便利政策,并注重非常規貨幣政策的推出時機等建議。
[關鍵詞]非常規貨幣政策;金融市場;流動性
[中圖分類號]F83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3283(2015)02-0099-02
[作者簡介]魯靜婷(1992-),女,安徽合肥人,本科生,研究方向:貨幣銀行。
[基金項目]安徽省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項目(項目編號:AH201310378612);安徽財經大學大學生科研創新基金項目(項目編號:XSKY1446)。一、前言
隨著我國金融體制改革的不斷推進,金融業逐步與國際金融體系接軌,僅依靠傳統的常規貨幣政策來調節金融市場已不能滿足發展的需要,深入研究非常規貨幣政策以及學習國外先進的經驗,進一步發展非常規貨幣政策,對我國防范金融危機、完善金融市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本文在探討我國使用過的幾種非常規貨幣政策工具的基礎上,分析非常規貨幣政策的效果,并系統評價這些政策帶來的實際效應,為我國央行提高貨幣政策執行效力,實現政策目標提出合理化建議。
二、非常規貨幣政策工具內涵與實踐
(一)內涵
非常規貨幣政策工具是與常規貨幣政策相對應的概念,傳統的三大貨幣政策包括法定存款準備金率、再貼現政策、公開市場業務,通過控制目標利率從而實現價格穩定。非常規貨幣政策不同于以利率調控為特征的傳統貨幣政策,是在降息空間很小或者在利率下調以及市場傳遞機制不通暢時,央行對資產負債表的規模和結構進行調整從而直接向市場注入流動性的行為,維持市場的流動性。
(二)具體實踐
1擴大商業銀行信貸規模
在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背景下,中國政府為了應對危機、保持經濟增長,中央政府推出四萬億元人民幣投資救市計劃。為了加大金融支持經濟發展的力度,政府放松了對商業銀行信貸規模的約束,擴大了商業銀行的信貸規模,同時加大對“三農”、重點工程、中小企業的信貸支持力度,有針對性地培育和發展消費信貸。這一政策使2009年全年各項貸款新增959萬億元人民幣,同比增加469萬億元,并且這一規模在不斷擴大。
2開展人民幣跨境結算
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以來,作為國際貿易中主要結算貨幣的美元和歐元的匯率都經歷了大幅波動,我國企業與很多貿易伙伴國企業均希望可以使用人民幣作為結算貨幣來規避風險。2009年,我國在上海、廣州、深圳、珠海以及東莞5個城市開展人民幣跨境結算試點,通過推動人民幣在國際貿易中的使用,截至2013年底,我國跨境結算業務規模已經是當初試點時期的800多倍。根據匯豐銀行預計,人民幣在2015年將成為全球三大跨境貿易結算貨幣之一。
3新增常備借貸便利工具
我國央行在2013年開始利用一種新型貨幣政策工具——常備借貸便利(Standing Lending Facility,簡稱SLF),在銀行系統的流動性出現短暫性波動時選擇性運用。這種貨幣調控新工具的特點是由金融機構主動發起,與金融機構進行定向交易,交易對手覆蓋范圍廣,主要為政策性銀行和全國性商業銀行。常備借貸便利主要以抵押方式發放,信用評級較高的債券、優質信貸資產等均可作為抵押品,有時也可采取信用借款等方式進行發放。這種政策工具期限一般為1~3個月,利率水平是根據貨幣政策調控需要、引導市場利率的需要等因素進行綜合確定。
三、效果評價
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后,中國人民銀行采取的一系列非常規貨幣政策,包括近期使用的常備借貸便利政工具,對于我國貨幣政策非常規工具對金融市場與宏觀經濟產生的效果進行評價。
(一)金融市場方面
央行的貨幣政策非常規工具使基礎貨幣大幅增加。投資在刺激經濟復蘇的同時,也導致了大量的貨幣投放。政府取消對商業銀行的信貸規模限制,有利于緩解企業資金壓力并保持經濟平穩增長。與此同時,在中央財政資金投放不到4千億的情況下,我國商業銀行的信貸資金投放達到了11萬億元規模。在銀行借款主體結構中,地方政府融資貸款規模迅速擴張。截至2009年末,全國地方政府債務平臺貸款額達738萬億元,比2008年增加了近3萬億。根據國家審計署公布的數據,到2013年6月末,我國政府性債務余額已經超過30萬億,其中全口徑地方政府性債務共1789萬億。這些新增信貸規模在扶持中小企業發展的同時,也可能成為銀行業不良信貸資產的隱憂,盲目投資和資金的低利用率現象也會造成資源的相對短缺和供給的相對不足。
我國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加快了我國經濟復蘇,帶動了實體經濟的發展,向市場注入了大量的流動性。
我國自2013年初創設常備借貸便利以來,央行通過綜合運用常備借貸便利工具來管理流動性,已收到了顯著成效。在貨幣市場受到沖擊出現短暫的波動時,通過利用常備借貸便利進行金融市場的調控,帶動了實體經濟發展,符合條件的金融機構可以得到央行提供的流動性支持,這也順應國家對宏觀調控的要求。
在金融市場上利用非常規貨幣政策工具,有利于調節市場流動性的供給,有助于促進金融市場平穩運行,從而可以防范金融風險。
(二)宏觀經濟方面
據統計,2009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同比增長87%,居民消費價格指數逐步回升,政府出臺的經濟刺激政策有效地促進了國民經濟發展。同期,我國經濟增長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超過了50%。2010年上半年,我國經濟增長率達到111%,比2009年同期高出37個百分點,2013年我國在經濟轉型和深化改革的關鍵期,全年國內生產總值依然保持77%的增長。說明通過使用非常規貨幣政策工具可以拉動經濟的增長其重要作用是要避免出現通貨緊縮。但隨著我國經濟在國際金融危機后的快速恢復以及此前國家出臺的擴張性政策,政府的四萬億投資以及銀行系統信貸投放,我國出現了嚴重的流動性過剩現象,從2010年開始進入新一輪的通脹期,我國的CPI平均值為38%,2011年3月至10月這8個月的CPI都超過了5%。由以上數據可知,政府的非常規貨幣政策對于減緩通縮壓力的效果不明顯。
隨著政府投資規模不斷擴大,且主要集中在交通、水利、通信和城市公共事業等就業彈性較低的行業,刺激就業增長的效果也不顯著。2008年,由于受到國內自然災害頻發和國際金融危機的雙重挑戰,我國就業形勢比較嚴峻,尤其從2008年下半年以來,企業用工需求減少,失業人數大幅增加。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相結合的四萬億救市投資計劃以及央行面對危機采取的一系列政策在短期上沒有緩解就業壓力。
由此可見,我國的非常規貨幣政策工具為商業銀行和信貸市場均提供了充分的流動性,對宏觀經濟發展和金融市場穩定也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但是,非常貨幣政策并不能解決所有問題,尤其是抑制通脹方面。為了保證金融市場的穩定和人民幣幣值的穩定,維護信貸市場的正常運行和金融市場的流動性,央行應當在經濟增長和通貨膨脹控制中尋找一個平衡點,也應加強對非常規貨幣政策的創新使用,長期穩定發展常備借貸便利政策,并注重非常規貨幣政策的推出時機。
[參考文獻]
[1]李健金融學[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王廣謙中央銀行學[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3]潘成夫量化寬松貨幣政策的理論、實踐與影響[J]國際金融研究,2009(8): 4-9
[4]李亮非常規貨幣政策的理論與實踐[J]金融發展評論,2013(6):148-158
[5]宋曉曉“四萬億”投資的績效評價[J]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學報,2013(1):44-47
[6]伍苗苗非常規貨幣政策的實踐及對我國央行的啟示[J]商業時代,2013(8):66-67
(責任編輯:張彤彤)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