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國銀行業經歷了“單一制”、“二元制”、“多元制”三個發展階段,通過相關部門實施的一系列有效措施,我國各大商業銀行經營效率水平有了顯著改善,資產質量、盈利能力、抗風險能力、流動性等方面有了很大提升,但在資產盈利能力和資產質量方面與國外成熟的商業銀行相比仍有很大差距,處于低效經營狀態。提出加大我國商業銀行創新力度,提高員工整體素質,改善市場環境,加快發展信息技術、建立健全信息服務體系等提高我國商業銀行經營效率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中國;商業銀行;經營效率
[中圖分類號]F832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3283(2015)02-0106-03
[作者簡介]馬榮(1990-),女,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國際金融。一、中國銀行業經營體制發展的三大階段
(一)“單一制”的產生與發展
自新中國成立后至改革開放是“單一制”銀行制度的產生與發展期,在以計劃為主的經濟體制下我國對銀行業的管理采用“大一統”的方式,中國人民銀行既是政府機關又是唯一的金融機構,其銀行功能表現為在計劃下為全國提供資金,此時中國人民銀行是貨幣發行中心、信貸中心、結算以及現金出納中心,相當于德國模式的“全能銀行”。
(二)“二元制”的形成與發展
我國“二元制”銀行體系的形成與發展是自改革開放起至1993年期間,“二元制”是指中國人民銀行作為中央銀行獨立存在為其中一元,而商業銀行則成為整個銀行體系中開展具體銀行業務的另“一元”,包括四大國有商業銀行、股份制銀行以及外資銀行等。1984年中央銀行的建立,標志著從原來計劃經濟下的“單一制”銀行體制轉向“二元制”銀行體制。
(三)“多元制”的形成與發展
由于商業銀行本著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企業原則不愿意而且也不可能涉足投資數額大、期限長的領域及項目,所以只能依靠政府以國家信用來迅速集中和積累我國經濟發展所需要的大量資金,政策性銀行順勢而生,目的是為有效實施國家調整經濟結構政策創造條件。政策性銀行是相對于商業銀行而言的,1994年國家開發銀行、中國進出口銀行和中國農業發展銀行相繼組建,標志著我國“多元制”銀行體系的形成,我國銀行體系中參與主體增多、金融產品多樣化發展及監管體系的進一步完善。
2003年銀監會的成立實現了貨幣政策與銀行監管職能的分離。此時中央銀行已經成為比較單純的國家貨幣發行、控制以及制定金融政策的單位,銀行監管的職能被獨立出來,銀監會作為銀行業監管機構,成為中國銀行體系中新的“一元”。
二、中國銀行業的發展改革措施及成效
自改革開放起,我國銀行業進行了一系列改革并取得了較大的成功,成效主要表現在銀行業參與主體數量增多使競爭程度加強、壟斷局面被打破、銀行服務質量與經營效率提高以及較為完善的現代化多元銀行體系初步建立等方面。
1降低銀行業進入壁壘。放寬行業進入限制,鼓勵民營銀行和外資銀行的設立和發展,提高銀行業開放度以促進市場競爭。尤其是2014年7月民營銀行試點的批準,是金融改革藍圖的重頭大戲,民營銀行作為對現有銀行體系的有力補充,它的試水成功,將為我國銀行市場化運營提供極大支撐。2015年1月初,李克強總理見證了國內首家互聯網民營銀行完成第一筆放貸業務。
2放松金融業分業經營管制,提高行業績效。從我國銀行業發展現狀來看,還不具備發展德國式全能銀行模式即混業經營的能力,但金融控股公司是我國現階段金融混業經營可以選擇的一種有效模式。目前,中國銀行、中國建設銀行、中國工商銀行都有由其控股形成的金融控股公司。
3積極推動股份制商業銀行改革。為了實現商業銀行經營高效化,營造良性的競爭環境,實現銀行業主體的多樣化是基本方法之一,所以銀行監管部門致力于不斷推動股份制商業銀行的改革。己有浦發、興業、華夏及深圳發展銀行等8家股份制銀行先后成為上市公司,其余的股份制銀行也在不斷努力爭取達到股份制改革的條件。
4積極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價格是指引競爭的信號,放開了價格管制,才能真正達到銀行業的有效競爭。因此我國積極進行利率市場化改革。2012年,存款利率上限調整為基準利率的11倍,貸款利率下限調整從基準利率的09倍下調至08倍,之后又下調為07倍;2013年,取消貸款利率下限;2014年3月行全國人大會議上央行行長表示預計兩年內將放開存款利率,這是利率市場化的最后一步。
三、中國商業銀行的經營現狀
在我國金融機構體系中,商業銀行仍處于主體地位,以下從資產質量、盈利能力、抗風險能力、流動性等方面分析我國商業銀行的經營現狀。
根據銀監會統計數據,截至2014年10月末,我國商行的資產規模和負債規模均比2013年同期有所增長。我國銀行業金融機構境內本外幣資產總額為164003萬億元,同比增長141%;銀行業金融機構境內本外幣負債總額為1522276萬億元,同比增長137%。
1從機構類型看,截至2014年10月,國有商業銀行資產總額為664605萬億元,同比增長87%;股份制商業銀行資產總額302717萬億元,同比增長157%;城市商業銀行資產總額170906萬億元,同比增長216%;其他類金融機構資產總額285235萬億元,同比增長190%。國有商業銀行負債總額614404萬億元,同比增長82%;股份制商業銀行負債總額284213萬億元,同比增長154%;城市商業銀行負債總額158928萬億元,同比增長212%;其他類金融機構負債總額263857萬億元,同比增長189%。從各機構占銀行業金融機構資產與負債的比重來看,仍是大型商業銀行占比最大,分別達到405%和404%,但數據表明,占比在逐漸下降,體現出中國銀行業競爭程度的加劇。
2從資本充足水平看,截至2014年第三季度,我國商業銀行整體加權平均資本充足率1293%,其中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達到1047%,超過國際平均水平。endprint
3商業銀行的抗風險能力由貸款損失準備及撥備覆蓋率來衡量。截至2014年9月,商業銀行貸款損失準備金余額為18952萬億元,比年初增加1272億元;撥備覆蓋率247%,比年初提高386個百分點,這些數據表明商行的風險抵補能力進一步提高。
4用稅后利潤及利潤率來衡量商行的盈利能力。截至2014年三季度末,銀行業金融機構實現稅后利潤12645萬億元,同比增長1429億元,資本利潤率達到1978%;資產利潤率達135%。
5從整體流動性水平看,我國銀行業金融機構流動性比率達到4853%,比年初下降45個百分點。存貸款比率6417%。其中,商業銀行人民幣超額備付金率38%,比年初下降18個百分點。雖然流動性水平較年初有所下降,但流動性比率均達到25%以上的監管標準,流動性管理水平總體上升。
另外,我國銀行業的國際化程度大大提高。國際金融危機發生后,除個別金融機構外,整個銀行業國際化進程仍在謹慎而堅定地前行。2010年,有幾家國內銀行的海外分行或子銀行開始營業,農業銀行在法蘭克福等地設立了海外代表處,香港農銀國際控股有限公司也正式營業。
四、中國商業銀行經營效率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資產盈利能力與國外銀行仍有較大差距
截至2014年第三季度,我國商業銀行的資產回報率僅為135%,資本回報率為1978%。反觀美國花旗銀行,雖然受國際金融危機的沖擊,其資產效益總體水平有所下降,但在2009年時,其資產回報率仍達到198%,資本回報率為358%,仍遠遠高過目前中國商業銀行的效益水平。可見,我國商業銀行資產盈利能力與國際上的成熟銀行仍然存在較大差距。
(二)資產質量較低
在后金融危機時代,外資銀行加快進入我國的金融市場,我國商業銀行將面臨更大的競爭壓力。但是,我國商業銀行的資產質量與國際先進銀行還有較大差距。根據銀監會統計,截至2014年9月末,我國境內各類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率均在11%以上,其中農村商業銀行的不良貸款率達到186%,而同期外資銀行的平均不良貸款率僅為069%,且波幅不大。
(三)市場競爭力不強導致金融效率較低
雖然我國金融體系的開放程度不斷加深,但是整個金融系統仍然是以銀行體系為主,造成整個市場競爭程度不足。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競爭能夠促進效率的提高,但我國整個金融市場競爭程度不足,導致整體的金融效率較低,落后于其他國際先進銀行。
(四)業務創新能力不足
銀行業務創新能力在國外銀行業的管理體系中已成為其核心競爭能力,金融業務創新能夠提高金融資源的配置效率,提高金融經營效率。而我國商業銀行業由于長期處于計劃經濟的體制下,導致銀行活力不足,業務的創新速度緩慢。隨著我國金融業的不斷開放,越來越多可以滿足我國金融市場發展的產品面市,但是在國際金融危機的沖擊下,我國金融監管部門實行嚴密的監管政策,對業務創新持更加謹慎的態度。在后危機時代,大批外資銀行垂涎中國龐大的市場,這必然使得市場競爭加劇,我國商業銀行的業務創新能力就顯得尤為不足。
五、進一步提升我國商業銀行經營效率的對策建議
應加大我國商業銀行金融產品創新力度,改革銀行金融體制的產權結構。提高我國商業銀行員工整體素質。現代金融業屬于知識密集型行業,員工整體素質的高低直接決定著銀行服務質量的高低,直接決定著銀行競爭力的強弱以及銀行經濟效率的高低。改善商業銀行生存的市場環境,提升商業銀行自身的競爭力。加強商業銀行的內部監控及成本管理,并對預算進行控制,樹立完整的控制成本理念。如制定詳細預算方案、對從業人員的運營經費進行控制、對日常經營管理進行監督等。加快發展信息技術、建立健全信息服務體系,并將信息技術部門整合到現有的銀行組織結構中來,以提高商業銀行的經營效率。
[參考文獻]
[1]趙鑫我國銀行制度變遷研究[D]西北大學,2005
[2]陳人斌中國與美、德商業銀行經營效率的比較分析[D]天津大學,2010
[3]刑芙偉我國商業銀行經營效率極其影響因素[J]上海金融學院學報,2009(5):49-58
[4]劉瑞波,張小霞金融危機背景下我國商業銀行經營效率分析[J]經濟與管理評論,2012(1):106-111
[5]劉輝煜,黃鴻星“十二五”期間中國銀行業發展趨勢前瞻[J]銀行家,2011:11-29
(責任編輯:梁宏偉)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