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忠鑫,薛 紅,楊 文,李 樹
(武警重慶市消防總隊醫院,重慶401122)
埃索美拉唑聯合鹽酸伊托必利片治療反流性食管炎療效分析
劉忠鑫,薛 紅,楊 文,李 樹
(武警重慶市消防總隊醫院,重慶401122)
目的比較埃索美拉唑和法莫替丁分別聯合鹽酸伊托必利片治療反流性食管炎(RE)的治療效果。方法將反流性食管炎患者123例按隨機數字法分為治療組62例和對照組61例。治療組給予埃索美拉唑聯合鹽酸伊托必利片治療,對照組給予法莫替丁和鹽酸伊托必利片治療,治療8周后復查胃鏡,觀察并記錄病灶范圍、大小,統計胃鏡下有效率及臨床癥狀改善總有效率;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反流癥狀改善情況及不良反應發生情況。結果治療后,兩組患者癥狀積分比較,治療組[(0.9±0.2)分]優于對照組[(2.4±0.5)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組胃鏡下總有效率[90.32%(56/62)]、臨床總有效率[93.55%(58/62)]顯著高于對照組[分別為67.21%(41/61)、77.05%(47/61)],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埃索美拉唑聯合鹽酸伊托必利片治療反流性食管炎較法莫替丁和鹽酸伊托必利片效果更好,且安全性高,值得在臨床推廣應用。
胃食管反流; 奧美拉唑/類似物和衍生物; 苯甲酰胺類; 藥物療法,聯合; 埃索美拉唑; 鹽酸伊托必利片; 治療結果
反流性食管炎(reflux esophagitis,RE)是因胃蛋白酶、胃酸及膽汁等十二指腸內容物反流引起的食管炎癥性病變,內鏡下表現為食管黏膜破損、糜爛和(或)潰瘍[1]。近年該病發病率在我國呈逐年上升趨勢,嚴重影響人們的生活。據報道,食管酸暴露時間與RE嚴重程度直接相關[2]。目前常選用促動力和抑酸藥物聯合治療本病,能有效控制其癥狀及并發癥[3]。本院近年采用埃索美拉唑、法莫替丁分別聯合鹽酸伊托必利片治療RE,經臨床療效比較,埃索美拉唑聯合鹽酸伊托必利片治療效果顯著且安全,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3年7月至2014年5月本院收治的RE患者 123例,其中男78例,女45例;年齡26~70歲。入選患者均符合中華醫學會消化內鏡學會制定的《反流性食管炎診斷和治療指南》中的診斷標準[4]。入選患者在納入研究前4周內均未服用其他影響胃腸道功能的藥物和抑酸劑,并除外妊娠、哺乳及嚴重心肺功能不全者。將患者按隨機數字法分為治療組62例和對照組61例。治療組中,男41例,女21例;年齡 25~71歲,平均(48.5±3.0)歲。對照組中,男38例,女23例;年齡28~70歲,平均(49.4±2.0)歲。兩組患者性別構成、年齡、食管炎內鏡分級及癥狀等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治療方法 兩組患者治療前均行胃鏡檢查。治療組給予埃索美拉唑鎂腸溶片(阿斯利康制藥有限公司,批號:1303063)口服,每次20 mg,每天1次;鹽酸伊托必利片[康田制藥(中山)有限公司,批號:121201]口服,每次50 mg,每天3次。對照組給予法莫替丁(南京制藥有限公司,批號:20130403)口服,每次20 mg,每天2次;鹽酸伊托必利片 口服,每次50 mg,每天3次。兩組患者均治療8周,2個月后復查胃鏡。
1.2.2 觀察指標 治療前后均行胃鏡檢查,觀察并記錄病灶范圍、大小,統計胃鏡下有效率及臨床癥狀改善總有效率;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反流癥狀改善情況及不良反應發生情況。
1.2.3 療效評定標準 (1)癥狀評定標準[5]:以RE患者每周出現典型的反酸、胃灼熱及胸骨后疼痛癥狀判定為有癥狀,并根據癥狀進行評分。0分:無癥狀;1分:在醫生提示下有癥狀;2分:主訴有癥狀,但不影響生活及日常工作;3分:自訴有癥狀且影響生活及日常工作;4分:主訴癥狀較嚴重,明顯影響日常生活。(2)內鏡下療效判定標準[6]:胃鏡檢查顯示局部黏膜炎性反應消失或僅有輕度充血現象,水腫、充血、糜爛面縮小一半以上為顯效;局部黏膜的炎性反應改善,但胃鏡下病灶面積未達顯效標準為有效;胃鏡檢查顯示黏膜炎性反應無改善,或有加重為無效。(3)臨床療效判定標準[4]:反酸、胃灼熱及胸骨后疼痛癥狀較治療前基本消失且癥狀積分減少大于或等于80%為顯效;癥狀較治療前有所緩解且癥狀積分減少大于或等于50%為有效;癥狀無變化、甚至加重為無效。總有效率=(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
1.3 統計學處理 所有數據應用SPSS 16.0統計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百分率或構成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治療前后癥狀改善比較 兩組患者治療后癥狀積分均低于治療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治療后的癥狀積分比較,差異也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癥狀積分改善比較(±s,分)

表1 兩組治療前后癥狀積分改善比較(±s,分)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a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bP<0.05。
組別對照組治療組n 治療前 治療后62 61 7.2±0.7 7.0±0.8 2.4±0.5a0.9±0.2ab
2.2 兩組胃鏡下療效比較 治療組胃鏡下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胃鏡下療效比較[n(%)]
2.3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治療組臨床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n(%)]
2.4 不良反應 治療組有1例患者在治療過程中出現較明顯頭痛,1例出現口干;對照組有2例出現較明顯嘔吐,均未影響治療。兩組均未見嚴重不良反應。
隨著人們飲食結構的改變和肥胖人口增加,RE發病率呈上升趨勢。RE患者常有食管和胃運動功能異常,是一種動力障礙性疾病,因此,促胃動力藥是常用藥物,常作為抑酸劑的輔助用藥。鹽酸伊托必利片具有乙酰膽堿酯酶抑制和多巴胺D2受體阻滯的雙重作用,可增加食管下段括約肌壓力,促進食管蠕動,增強十二指腸、胃運動,加速胃排空,減輕食管反流,同時減少胃酸在食管的暴露時間[3],從而發揮治療作用。
抑酸藥是目前治療本病的主要措施,能有效降低RE的損傷作用,迅速控制癥狀、治愈食管炎。H2受體拮抗劑法莫替丁能使胃酸分泌減少50%~70%[3],常用量對空腹及夜間胃酸分泌抑制明顯,可緩解輕、中度RE患者的癥狀[1]。質子泵抑制劑(PPI)抑酸作用強、作用時間持久,減少胃酸損傷食管黏膜,促進損傷黏膜愈合。埃索美拉唑是PPI中新一代藥物,具有代謝速率更低、血漿濃度更高、抑制胃酸分泌時間更久的特點,常用于癥狀重、嚴重食管炎患者。
本研究結果顯示,兩組患者治療后癥狀均明顯改善,但治療組改善程度明顯優于對照組,內鏡下總有效率、臨床總有效率分別達到90.32%和93.55%,均顯著高于對照組的67.21%和77.05%。兩組患者治療后癥狀明顯改善,表明抑酸劑聯合促動力藥用于治療RE是有效的治療方案。但RE的藥物治療效果還與患者的飲食習慣[7]、身體條件、合并疾病、是否服用降低胃腸蠕動藥物等因素有關。在制訂治療方案時,要充分評估,采取綜合措施,力爭達到良好的治療效果,從而減輕患者的痛苦,提高其生活質量。本研究經對比兩組患者癥狀改善、內鏡下總有效率及臨床療效提示,治療組抑酸劑的作用明顯強于對照組,進一步證實RE的癥狀嚴重程度、內鏡下表現與食管酸暴露時間密切相關。雖然本研究的樣本數較少,但結果與國內其他研究一致[8-9],且治療組患者在治療期間未出現明顯不良反應,說明埃索美拉唑和鹽酸伊托必利片聯合應用治療RE療效好且安全。
[1]王吉耀.內科學.2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1:420-424.
[2]Dickman R,Bautista JM,Wong WM,et al.Comparison of esophageal acid exposure distribution along the esophagus among the different 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groups[J].Am J Gastroenterol,2006,101(11):2463-2469.
[3]葛均波,徐永健.內科學[M].8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4:356-359.
[4]陸星華,張泰昌.反流性食管炎診斷及治療指南(2003年)[J].中華消化內鏡雜志,2004,21(4):221-222.
[5]吳高玨,龔鐳,朱穎煒,等.改善胃排空障礙在治療胃食管反流病中的作用[J].南京醫科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2,32(9):1259-1262.
[6]薛蕾.奧美拉唑聯合西沙比利治療胃食管反流病療效觀察[J].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10,3(19):56-57.
[7]鄧小紅,潘麗榮,盧喜娥.護理干預對反流性食管炎患者治療依從性和療效的影響[J].現代醫藥衛生,2014,30(13):2033-2035.
[8]謝子英,趙亞剛.奧美拉唑聯合伊托必利治療反流性食管炎的療效分析[J].臨床軍醫雜志,2011,39(4):794-795.
[9]賈永紅.反流性食管炎應用埃索美拉唑聯合莫沙必利治療的療效觀察[J].中國醫藥指南,2014,12(17):186-187.
10.3969/j.issn.1009-5519.2015.18.037
B
1009-5519(2015)18-2819-03
2015-07-03)
劉忠鑫(1973-),男,四川平昌人,主任醫師,主要從事消化系統疾病診療工作;Email:liuzhongxin197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