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慶瑜,丘秀麗,朱燕君
(佛山市南海區第七人民醫院,廣東528247)
慢性病患者對照顧者護理能力的期望分析與護理干預
楊慶瑜,丘秀麗,朱燕君
(佛山市南海區第七人民醫院,廣東528247)
目的分析慢性病患者對照顧者護理能力的期望,為照顧者的護理干預提供依據,提升其護理能力。方法以2013年12月至2014年2月在該院內科病房住院、符合慢性非傳染性疾病診斷標準的157例患者為調查對象,采用自擬調查問卷從專注力、溝通、合作、關愛、技術、評估、評判性思維等7個方面共13個項目調查內科病房慢性病患者對其照顧者護理能力的期望,識字能力差的患者采取問答式調查,其余自行填寫問卷。結果共發出157份問卷,收回157份問卷,有效問卷157份,其中溝通、技術、評估分別被勾選155(98.73%)、129(82.17%)、118(75.16%)例次,位列7個調查要素的前3位。不同職業、不同文化程度、不同病程慢性病患者對其照顧者護理能力的期望存在差異,但無統計學意義(P>0.05)。不同病程慢性病患者對照顧者溝通能力的期望差異有統計學意義(F=3.86,P=0.02),病程短的患者對照顧者與醫護人員溝通能力的期望高于病程長的患者,而對與家人溝通能力的期望則是病程長的患者高于病程短的患者。結論慢性病患者對照顧者的護理能力期望以溝通、技術、評估3個要素為主,護理人員應針對性地給予護理干預,提升照顧者的護理能力,提高護理質量。
家庭; 精神衛生; 慢性病; 照顧者; 干預性研究
慢性病又稱慢性非傳染性疾病(NCD),是指長期的、不能自愈的、幾乎不能被治愈的疾病[1-3]。由于慢性病患者以60歲以上老年人居多,大多依賴照顧者來完成生活照顧、疾病護理及就醫協助等問題,患者生存質量與照顧者護理能力呈正相關[4-7]。本研究針對慢性病患者對照顧者護理能力的期望進行調查分析,并對照顧者進行護理干預,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3年12月至2014年2月在本院內科病房住院、符合慢性非傳染性疾病診斷標準的157例患者為調查對象。入選標準:(1)愿意配合本次調查并能理解調查問卷內容者;(2)年齡大于或等于65歲;(3)病程3年或3年以上。157例患者中男68例,女89例,年齡65~82歲;其中冠心病32例,原發性高血壓3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30例,糖尿病28例,其他5例,同時患有 2種以上慢性病 32例;病程 3~5年52例(33.12%)、>5~10年83例(52.87%)、>10年22例(14.01%)。患者職業:農民64例(40.76%),工人34例(21.66%),公務員25例(15.92%),教師20例(12.74%),醫務人員14例(8.92%);文化程度:大學及以上31例(19.75%),中學70例(44.59%),小學56例(35.67%)。
1.2 方法
1.2.1 問卷調查內容 (1)被調查者的基本信息,包括患者性別、年齡、職業、文化程度、自理能力、疾病種類、病程等。(2)照顧者護理能力要素,以中國老年護理核心能力測評量表(GNCI)為核心,考慮照顧者非醫學專業背景,設計包括專注力、溝通、合作、關愛、技術、評估、評判性思維7個方面共13個調查項目。13個調查項目以多選形式讓患者按個人意愿任意勾選,最后統計每個項目被勾選的總人次數。
1.2.2 調查方法 請志愿者發放問卷,如調查對象識字能力差則采取問答式調查,其余患者自行填寫,全部問卷當場收回,進行數據統計。
1.3 統計學處理 應用SPSS18.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方差分析,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慢性病患者對照顧者護理能力的期望調查 慢性病患者對照顧者護理能力要素期望前3位的分別是溝通(155例次,98.73%)、技術(129例次,82.17%)、評估(118例次,75.16%),排在前3位的項目則是與醫護人員溝通的能力(112例次,71.34%)、關心患者(112例次,71.34%)、遵醫行為(101例次,64.33%)。見表1。

表1 慢性病患者對照顧者護理能力的期望調查
2.2 調查結果統計 經方差分析顯示,不同職業、不同文化程度的患者對其照顧者與醫護人員溝通能力、關心患者、遵醫行為等3種護理能力的期望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對照顧者溝通能力的期望差異有統計學意義(F=3.86,P=0.02),病程短的患者對照顧者與醫護人員溝通能力的期望高于病程長的患者,而對與家人溝通能力的期望則是病程長的患者高于病程短的患者。
3.1 慢性病患者對照顧者護理能力的期望分析 本次調查結果顯示,照顧者的溝通能力,尤其是與醫護人員的溝通能力被慢性病患者視為照顧護理能力的首要因素,其次是關心患者及遵醫行為,與趙雪萍等[8]調查結果一致。慢性病是一組病程長甚至永久性的疾病,會造成殘障,具有不可逆的病程變化,需要特殊的康復和長時間的治療和護理,慢性病患者大多數留在家中,依賴家屬或雇用陪護照顧[9]。因此,照顧者是醫護人員與患者的連接環節,對病程發展、患者的遵醫行為尤為重要。
3.2 對照顧者的護理干預
3.2.1 評估慢性病患者照顧者護理能力的重要性 患者生存質量與照顧者護理能力呈正相關,因此,強調對照顧者護理能力的評估顯得十分重要[10]。護士應對慢性病患者照顧者的護理能力進行評估,評估項目傾向于患者期望的內容。發現不足之處,及時啟動培訓機制[11]。
3.2.2 醫院-社區聯合實施患者與照顧者同步教育 住院期間,責任護士應根據慢性病患者照顧者的護理能力給予針對性地教育和訓練,并監督其按要求執行[12]。患者出院后照顧者能由其他地方獲得需求支持的情況相當低,在家庭照顧過程中嘗試著學習照顧技巧,常有錯誤的照顧行為發生。慢性病患者雖然反復住院,居家時間仍占絕大部分。因此,作者認為,醫院-社區聯合實施患者與照顧者同步教育,可以鞏固照顧者的護理能力,使慢性病患者得到相對同質性的照護。
[1]Ogah OS,Madukwe OO,Chukwuonye II,et al.Prevalence and determinants of hypertension in Abia State Nigeria:results from the Abia State Non-Communicable Diseases and Cardiovascular Risk Factors Survey[J]. Ethn Dis,2013,23(2):161-167.
[2]劉娟.對腦卒中家庭照顧者實施過渡期護理干預的效果研究[J].中國醫藥指南,2015,13(10):10-11.
[3]陳優英,陳軍軍,朱高源.照顧者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服藥依從性的影響[J].解放軍護理雜志,2015,32(4):27-29.
[4]盧少萍,徐永能,黃巧,等.老年臥床出院病人家庭照顧者照顧能力的調查研究[J].護理研究,2012,26(12A):3189-3190.
[5]曹梅娟,郭小璐.我國居家老年臨終患者家屬照顧者的現狀及發展思考[J].護士進修雜志,2012,27(17):1547-1549.
[6]宋金美.IBD患者生存質量與照顧者護理能力的相關性[J].中國現代醫生,2012,50(14):97-98.
[7]林潔清,陳海花,范淑玉,等.壓瘡高危病人的全程式健康教育指導[J].全科護理,2015,13(5):385-387.
[8]趙雪萍,薛泳紅,楊惠花,等.社區腦卒中病人照顧者照顧能力現狀及影響因素分析[J].護理研究,2011,25(10A):2511-2553.
[9]徐江華,胡慧,王寧.中風患者出院前自我管理效能感及其影響因素分析[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4,23(19):2160-2162.
[10]張曉瓊,王琛,畢真真,等.社區腦卒中康復單元的建立及運行效果評估[J].上海醫藥,2015,36(4):57-59.
[11]徐薇,錢晨光,馬亞軍,等.北京市城區失能老人家庭照顧者照顧負擔現狀及其影響因素的研究[J].中華疾病控制雜志,2014,18(7):663-666.
[12]何貴蓉,查春花,丁亞媛.南京市老年人家庭照顧者長期照護需求及影響因素調查[J].護理研究,2014,28(9A):3104-3106.
(稿日期:2015-07-24)
10.3969/j.issn.1009-5519.2015.18.046
B
1009-5519(2015)18-2838-02
廣東省佛山市醫學類科技攻關項目(201308189)。
楊慶瑜(1968-),女,廣東佛山人,副主任護師,主要從事護理管理工作;E-mail:67495972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