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東萍
【摘要】探討經外周靜脈置入的中心靜脈導管在臨床應用中出現的并發癥,總結有效的預防及護理措施。
【關鍵詞】經外周靜脈置入的中心靜脈導管;并發癥;預防;護理
【中圖分類號】R472 【文獻標識碼】B
外周靜脈置入的中心靜脈導管(PICC)是指經外周插管的中心靜脈導管。PICC通常選擇在病人的肘前部的外周靜脈穿刺置入,延血管走形最終到達上腔靜脈[1]。我國在最初實施PICC置管術時發現該項技術存在著諸多優勢,包括不受患者一般資料限制,操作較為簡便,對周圍組織損傷較小,并發癥發生率較低,安全性較高的優勢。不僅提供了穩定的靜脈輸液條件,同時也可用于腫瘤化療及腸外營養治療中。但其中需引起重視的是對于新生兒及老年患者行靜脈輸液時需注意加強監護,同時避免反復穿刺,對其生理及心理造成傷害[2]。在置管的同時需注意,其可能誘發的并發癥仍可為患者帶來痛苦,同時對于治療效果也造成了影響。因此,為了改善PICC置管的臨床應用效果,護理人員應采取積極有效的措施來防止并發癥的出現,現將研究結果總結報告如下。
1 并發癥的預防及護理
1.1 導管堵塞
1.1.1 原因:導管堵塞作為PICC置管中一類最為常見的并發癥[3]。導管堵塞主要分為血栓性堵塞及非血栓性堵塞兩類。導管異位﹑護理不當﹑患者高凝狀態﹑胸腔壓力高﹑藥物沉積﹑藥物配伍禁忌﹑脂類堵塞都可以引起導管堵塞。
1.1.2 預防及護理:①首先要建立PICC置管維護質控體系及相關制度,加強相關培訓,掌握正確的維護方法。②注意藥物的配伍禁忌,PH值的不同是導致微粒產生的注意原因。③預防脂肪乳沉淀,合理安排輸液順序。在輸液過程中每12 h及輸液完畢均給予
20 ml生理鹽水脈沖式正壓封管。為了將沉積在導管下面的脂肪乳沖走,沖管時可轉動導管的外露部分[4]。④拍X線片排除導管異位,扭曲,折疊等相關因素,確定導管尖端位置正確。當懷疑導管堵塞時,應當首先對患者體位和外部因素進行排除檢查,若發生的是血栓性堵塞,護理需及時采用5000 u/ml的尿激酶進行溶栓處理,若操作無效則應將PICC導管盡快的拔出[5-7]。
1.2 靜脈炎
1.2.1 原因:靜脈炎是PICC最常見的并發癥之一,發生率為2.6%~9.7%[8]。靜脈炎包括:機械性靜脈炎及血栓性靜脈炎等。有臨床研究資料指出,誘發靜脈的因素包括穿刺導管型號出現差錯,穿刺部位不當,穿刺部位的不同,穿刺不到位及操作中導管有回扯牽拉等[9]。
1.2.2 預防及護理:①護士需掌握扎實的穿刺操作技能,在行PICC置管前對PICC導管及患者的血管進行良好的判斷及選擇,選擇導管時需注意的一項原則為,在保證藥物輸注的情況下應盡量選擇管徑較小的導管,同時術前加強健康宣教。②保證最大的無菌屏障,嚴格執行無菌操作技術。③置管前要沖洗手套上的滑石粉同時要等到消毒劑晾干后再行穿刺,避免因消毒液隨穿刺針進入患者血管從而引發靜脈炎,延誤治療進程。④預沖導管,護士在行穿刺時注意送管動作輕柔,以減少對血管內膜的損傷,在行穿刺完成后,采用無菌透明貼膜對穿刺部位行無張力固定,便于觀察穿刺點同時及時發現靜脈炎。靜脈炎通常發生在穿刺后3~5 d。發生后囑患者抬高患肢,給予紫外線理療以及濕熱敷,溶栓,必要時拔除PICC導管并做細菌培養。
1.3 導管相關性感染
1.3.1 原因:感染是PICC置管的重要并發癥,感染類型主要包括:出口感染﹑隧道感染﹑腔袋感染﹑血流感染。我國有相關報道指出,導管相關性感染發生率高達5%~15%,而導管相關血行感染的發生率則較低[10]。感染原因一方面病人免疫缺陷,抵抗力較差,從而易誘發感染。另一方面則與護士的操作不當相關,主要包括護士在執行操作時無菌觀念不強,血液滲透污染后未及時換藥有關[11]。
1.3.2 預防及護理:①保證最大的無菌屏障,嚴格執行無菌操作。②對于有免疫缺陷的患者指導其加強自身保護(戴口罩,勤洗手),并加強營養支持,增強其免疫力。③加強PICC置管健康宣教,做好置管后的維護工作。對于懷疑出現導管發生敗血癥時的患者,應分別于導管處及置管的對側各抽取靜脈血行細菌培養,確診時則需將導管立即拔出,同時行導管細菌培養,以為抗生素治療提供臨床依據[12]。
1.4 導管異位或脫出
1.4.1 原因:大量研究證實,導管異位的誘發原因多與患者情緒不穩定相關,躁動不安上肢劇烈運動,以及胸腔內壓力驟然增高如咳嗽,打噴嚏等原因造成;導管脫出的主要原因是敷料潮濕松動,輸液接頭連接不當,以及換藥方法不當。
1.4.2 預防及護理:①穿刺前準確測量置管長度,穿刺至15 cm時應用頸內靜脈阻斷法,穿刺成功后應立即拍胸片確認導管尖端位置。②日常維護時加強導管的固定,準確記錄導管的長度及外露的長度,揭敷料時切記要從遠心端向近心端方向揭[13]。③加強患者日常活動的指導。如果導管體外長度脫出3 cm以上,應重新拍胸片確認導管位置。導管發生異位后可在X光透視下行導管復位;成人也可以采用快速沖管技術即用20 ml生理鹽水以4~5 ml/s的速度推注,成功率為55%;也可以通過血流和重力對導管自然復位。
1.5 穿刺點滲血或血腫
1.5.1 原因:出現穿刺點滲血或血腫通常與患者在置管后活動度較大相關,或是患者本身凝血機制異常,由于藥物引起骨髓造血功能抑制,從而出現凝血功能障礙等。
1.5.2 預防及護理:護士在穿刺操作前對患者的既往史,是否有凝血障礙的情況等進行詳細詢問,同時觀察患者血小板的情況,對患有凝血功能障礙的患者應嚴禁置管。囑患者盡量在置管后避免過度活動,同時做好對穿刺部位的護理工作,包括采用紗布壓迫止血或對血腫進行冷敷等[14]。
1.6 穿刺點皮膚過敏
1.6.1 原因:出現穿刺點皮膚過敏一般是由于患者為過敏體質,對消毒液或敷料貼過敏,另一方面也與季節有關。
1.6.2 預防及護理:①分析過敏源,立即停止接觸過敏源并給予脫敏治療。②使用刺激小的消毒液同時采用紗布加強換藥。③對導管不耐受的患者應給予拔管。
2 小 結
經外周靜脈置入的中心靜脈導管技術為現臨床上的一類較為高效穿刺技術,不但顯著減少了護士繁重的工作量,且避免了患者因反復穿刺帶來的痛苦,同時降低了藥物外滲發生的幾率與穿刺失敗率,避免了對同一血管造成多次損傷。臨床上PICC置管容易出現很多并發癥,包括導管堵塞﹑靜脈炎﹑導管相關性感染﹑導管異位或脫出﹑穿刺點滲血或血腫等,護士應對發生率較高的并發癥采用積極有效的預防性的護理對策,從而降低并發癥的發生率,提高了置管質量與療效,值得推廣[15]。
參考文獻
[1] 李秀君.外周靜脈置管的臨床應用及護理[J].中外婦兒健康:學術版,2010,18(12):36-37.
[2] 任麗華,唐 飛.深靜脈置管術并發癥的原因分析及對策[J].華北國防醫藥,2007,19(2):49-52.
[3] 吳文英,沈雪萍.PICC導管內血栓性堵管再通方法的研究[J].護理實踐與研究,2008,5(12):79.
[4] 王建榮,李 冰.經外周穿刺中心靜脈導管應用現狀及研究進展[J].中國護理管理,2009,9(2):12.
[5] 曾德艷.耐樂固自黏彈力繃帶在預防PICC導管脫落中的應用[J].海南醫學,2011,22(7):150-151.
[6] 周 劼.腫瘤患者PICC堵管原因分析及防治措施[J].微創醫學,2010,2(2):186-187.
[7] 高 玲.PICC并發導管堵塞的原因分析及防治措施[J].按摩與康復醫學,2011,2(29):234.
[8] 付春華,趙 雁,于 瑩,等.靜脈輸入硫酸鎂預防諾維本所致靜脈炎的研究[J].中華護理雜志,2002,37(11):816-818.
[9] 郭 輝,丁小容,石蘭萍,等.外周中心靜脈導管常見并發癥的處理及預防[J].解放軍護理雜志,2006,23(9):62-63.
[10] 林 萍,左 琦.205例中心靜脈置管患者血管內導管相關感染發生率情況分析[J].山東醫藥,2010,50(23):56.
[11] 李麗凡,黃向薇.經外周中心靜脈置管術(PICC)護理分析及并發癥防治[J].中國實用醫藥,2010,5(25):238.
[12] 常麗英,韓玉霞.PICC術后并發癥的預防及護理措施[J].中外醫療,2008,27(28):1579-1583.
[13] 吳冬冰,張丙忠,陳岱佳,等.PICC帶管出院并發癥的原因分析及護理對策[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08,2(22):96-97.
[14] 鄒家榮.PICC置管后常見并發癥的原因分析及處理[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1,8(20):86-87.
[15] 江 瓊.PICC置管后并發癥的原因分析及護理對策[J].中華中西醫學雜志,2011,9(10):85-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