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玉艷
【摘要】血氣分析對于臨床疾病的診斷、治療具有重要意義,特別是對危重病人的酸堿平衡的診療、機械通氣的調整具有指導意義。廣大護理同仁為提高標本采集成功率,保證血氣分析結果的可靠性,減少病人痛苦做了大量研究,現綜述如下。
【中圖分類號】R473.5 【文獻標識碼】B
【關鍵詞】采血技術;血氣分析;成人;護理
1 采血器械
目前臨床血氣分析采血器械主要分為一次性注射器和一次性動脈采血器。一次性采血器(BD公司)內預設鈣平衡肝素鋰抗凝劑,使離子檢測結果不受干擾。抗凝劑采用固態噴霧技術,避免了對標本的稀釋。研究表明[1]BD動脈采血器減少不合格標本數、降低血氣針堵塞機率,分析認為自動排氣功能在使用時將針栓拉到預期位置后采血,動脈壓力使血液自動流入注射器,空氣自孔石排出,當血液流至
1.6 ml,接觸到孔石時,孔石遇濕封閉,血流停止,從而減少了汽泡的產生,保證準確的采血量。范煜等研究[2]表明BD動脈采血器減輕患者痛苦、提高滿意度,分析認為BD動脈采血器針尖銳利超薄,斜面短,容易進針;預設采血量故無需拉動活塞,減少造成對血管壁的刺激,使患者的疼痛程度下降。
空氣中的氧分壓高于動脈血,二氧化碳分壓低于動脈血,若大量空氣進入血氣分析標本,會導致標本中的氧分壓升高,二氧化碳分壓下降。一次性動脈采血器在采血前需要預設采血量,這導致了注射器中留有部分空氣與血液接觸。謝艷梅[3]等研究表明兩者PaCO2和PaO2無明顯差別,分析認為少量預設空氣在動脈進入時通過石孔被擠出,從而未能明顯影響氧分壓和二氧化碳分壓。而李軍文[3]等研究發現一次性動脈采血器血鉀、血鈉濃度低于傳統注射器,PaCO2小于傳統注射器,PaCO2兩者無明顯變化,分析認為由于傳統采血針的密封性差,導致周圍空氣對血液標本的影響,使得PaCO2降低;新型動脈采血針采用的是固體肝素鋰抗凝,相對于液體肝素鈉對血氣結果影響小,從而提高了血氣分析結果的準確度。
2 臨床常用穿刺部位及方法
目前成人常用血管為橈動脈、股動脈、肱動脈、足背動脈。血管口徑越粗,離皮膚越淺穿刺成功率越高,但同時血腫風險相應增高。蔡有蘭[4]研究發現,以上部位穿刺成功率無差異,故可根據患者動脈解剖位置與病情的不同,選擇合適的穿刺血管。吳秀玲[5]等研究發現對于ICU危重患者,多數處于昏迷狀態、被動體位,且體質虛弱,易感染,足背動脈穿刺就顯出其獨特優勢。賈紅堅研究發現對于心力衰竭患者,橈動脈與股動脈成功率相似,對于心力衰竭患者多數端坐呼吸、下肢浮腫,因此舉薦采用橈動脈途徑采血。研究發現股動脈的一次采血成功率要高于橈動脈,因此建議對于生命體征不穩定、血液循環功能差、血壓低、橈動脈搏動不明顯的患者,優先考慮股動脈穿刺。
楊艷對比40°與90°進針方向的兩組患者,發現40°方向進針穿刺一次成功率高,操作時間短,而且患者感覺疼痛輕,滿意度高。分析考慮垂直進針時手部力量較難掌握,力量過大易穿透血管甚至傷及骨膜,患者疼痛明顯,力量過小,進皮膚慢,同樣引起疼痛反應。40°角進針法,皮膚速度快,疼痛反應較輕。葉春萍等的40°改良進針法進一步提高了穿刺成功率,先呈40~60°刺入皮膚及皮下組織,再降低穿刺角度,約呈10~30°角沿橈動脈走向潛行進針,根據患者胖瘦和血管粗細改變進針角度,肥胖的患者可增大穿刺角度,以減少進針行程,再小角度穿刺,其目的使針頭斜面充分進入血管內,避免針頭刺透對側血管壁,從而提高橈動脈穿刺成功率。
在減少采血時間,減少血腫、瘀血的發生方面,兩點固定法優于傳統定位法。具體如下,操作者左手食、中指分別固定橈動脈近心端和遠心端,于中指下端0.5~1.0 cm搏動最明顯處刺人橈動脈。李妹清分析傳統采血法僅固定了橈動脈的一端,血管暴露不充分,皮膚未繃緊,容易穿透血管易甚至傷及骨骼;同時血管易滑動,引起血腫瘀血。同時固定法進針角度較大,有效穿刺力也大,縮短了穿刺距離,減輕了對皮膚及血管的損傷,從而疼痛反應小。另外朱紅琳應用一字定位法同樣提高了穿刺成功率,具體如下:操作者左手握住患者掌部,繃緊穿刺部位皮膚;右手示指觸摸橈動脈,沿橈動脈血管走向壓“一”字形指甲印作為定位標記,消毒皮膚后在“一”字形標記的下端進針,并提出先快后慢,即進皮膚時要快,進血管時要慢。
2.1 股動脈穿刺技術
常規采血方法:操作者于腹股溝韌帶中點觸及股動脈搏動,常規消毒皮膚及操作者的左手中、食指,操作者中、食指固定股動脈搏動最明顯處,右手垂直從中、食指間進針,可見動脈血壓波出。應莉敏等研究證明股動脈垂直線定位法可以提高心肺復蘇后患者股動脈采血成功率,具體如下,患者平臥,穿刺側大腿稍外展,從臍向腹股溝線作一垂線,交點即為股動脈體表投影點作為穿刺點。劉云研究證明增大采血后按壓面積可減少血腫形成。李偉等研究結果舉薦局部按壓15 min,可達到止血滿意效果。
2.2 肱動脈穿刺技術
常用方法:患者取平臥位,前臂掌心向上伸展肘關節。以十字交叉法(肘橫紋為橫軸,肱動脈為縱軸的交叉點±0.5 cm)尋找穿刺點,采用兩點固定法斜 45°或90°進針刺入,穿刺結束后穿刺部位壓迫5~10 min。盧婭莉研究證明十字橫紋法提高老年人肱動脈穿刺成功率。
2.3 足背動脈穿刺術
在進行采血的時候患者兩條腿要自然伸平,消毒局部皮膚及操作人員左手食指,觸及到足背動脈之后進行定位,在手指按壓部位之下的0.5 cm左右保持45~60°角進針,拔針后局部按壓2~5 min。閔臘英等認為垂直進針較小角度進針采血成功率高,病人痛苦度低,分析認為垂直進針時針頭直接從血管的正上方刺入血管,根據三角形直邊小于斜邊的原理,縮短了穿刺進入血管的時間,避免了針頭刺人血管引起的血管痙攣,增加了穿刺成功率。宋凱飛認為,將采血器傾斜60~70°對準足背動脈搏動最強點進行快速進針的方法,在脈采血后心理焦慮、心理抑郁、護患糾紛發生情況以及對護理工作滿意度均明顯優于緩慢進針組。
3 穿刺影響因素
動脈采血不同于采集其他血液標本,穿刺成功憑借采血者的經驗和手觸摸動脈搏動強弱的感覺、動脈走向、動脈深淺等基本解剖特點的掌握,故采血者的熟練程度對血氣分析的成功率有一定影響。需要進行動脈血氣分析病人通常是病情危重或正在搶救的病人。此時進行操作,難免會因為緊張等不良情緒影響操作而導致操作失敗,操作者過硬的心理素質也是標本采集成功的前提。患者及家屬的不良情緒同樣會影響操作者水平的發揮。患者情緒不穩同樣影響血氣中的指標,故采血前有條件的話盡量使患者達到平靜狀態。塑料注射器抽血存放15 min后血中PaCO2就開始下降,提示用塑料注射器采集的標本可靠性不穩定,故應盡量快速送檢。
4 小 結
綜上所述,目前臨床對于不同部位、進針角度、采血方法、采血儀器都有了一定的研究。對于不同年齡、疾病,采用何種手段,應具體分析,靈活運用各種方法,在確保患者安全、舒適的前提下,最大程度地減少該操作對病人所造成的影響及損害,提高采血成功率,提高血氣分析結果的可靠性。
參考文獻
[1] 裘建英,張佩君,謝小玲.預設型動脈采血器在動脈采血中的應用[J].護理與康復,2008,7(7):487-488.
[2] 范 煜,盛 英,蔡 鑫.一次性采血針進行橈動脈血標本采集的研究[J].醫藥前沿,2014,14:252-253.
[3] 李軍文,石 晶,馬文娟,等.不同動脈血氣采血針對血氣分析結果的影響[J].護理研究,2014,28(2):727.
[4] 謝艷梅,幸莉萍,聶 亮.預設型動脈采血器與一次性注射器抽取動脈血氣體分析比較[J].國外醫藥(抗生素分冊),2014,35(1):S4-S5.
[5] 蔡有蘭.血氣分析標本采集的部位探討[J].重慶醫科大學學報.2004,29(4):553-5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