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軍
【摘要】目的 分析和探討心血管內科心絞痛臨床藥物療效。方法 選用了我院在2013年1月~2014年1月接收的67例心絞痛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對所有患者的臨床資料及療效進行分析。結果 治療一段時間后,所有患者的療效均出現了好轉,但還有部分患者發生輕微的心血管事件,同時還有2例急性冠脈綜合征患者、1例心力衰竭患者、10例心絞痛再度發生的患者、1例非致死性心肌梗死患者。結論 臨床上治療心絞痛的方法主要是通過相關藥物治療,有效的改善了患者的預后、缺血及臨床癥狀,大大提高了患者的療效,因此值得在臨床上推廣。
【關鍵詞】心血管內科;心絞痛;臨床藥物治療
【中圖分類號】R541 【文獻標識碼】B
心絞痛屬于心血管內科比較常見的慢性疾病,其主要是因為冠狀動脈發生硬化或痙攣,使患者出現血管腔狹窄供血不足現象,從而引發胸痛或不適感。心絞痛的發作頻度、性質、程度、誘發因素以及持續時間在數周內未見明顯變化,而且服用硝酸甘油后可以出現明顯的好轉。臨床上治療心絞痛的藥物種類比較多,而且不同藥物具有不同的療效,本文將會對其進行全面的分析。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次研究中選用了我院在2013年1月~2014年1月接收的67例心絞痛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對所有患者的臨床資料及療效進行分析。所有患者均符合心絞痛的診斷標準,排除了受過外傷、腦出血、有凝血障礙、近期做過手術、血壓>180/120 mmHg、肝腎功能不全、中重度心肌梗死、消化性潰瘍及中重度心力衰竭患者。其中男性患者35例,女性患者32例,年齡在44~80歲,平均年齡為62.5歲。67例患者中有7例患有陳舊性心肌梗死、35例患有冠狀動脈供血不足、25例患有心律失常。
1.2 方法
1.2.1 基礎治療
醫護人員在患者入院之后,要向患者及家屬講解心絞痛的誘發因素、臨床癥狀、相關治療措施,同時還要告知患者治療過程中可能出現的不良反應及相關注意事項,從而得到患者的積極配合。
1.2.2 藥物治療
所遇67例患者中,采用了小劑量的β-受體阻滯藥和阿司匹林聯合治療,僅有2例患者服用阿司匹林出現身體不適,而改用氯吡格雷替代。其中有3例患者服用β受體阻滯劑和曲美他嗪,1例患者服用尼可地爾,5例患者服用他汀類藥物,35例患者服用長效硝酸脂類藥物、15例患者服用ACEI。(1)改善臨床癥狀的藥物:臨床上硝酸脂類、β-受體阻滯劑、鈣拮抗劑等藥物可以有效的改善患者缺血現象和相關癥狀,其中常用的硝酸脂類藥物主要有單硝酸異山梨酯、二硝酸異山梨酯以及硝酸甘油等,并且不同的藥物有不同的類型和服用方法,需要根據患者的患病程度而定。(2)改善預后的藥物:①β受體阻滯劑:該藥物需要從小劑量開始服用,然后根據病情的變化逐漸增加劑量,具體藥物種類有阿羅洛爾、阿替洛爾、比索洛爾、美托洛爾、美托洛爾緩釋片、普奈洛爾等。②氯吡格雷:該藥物的常規劑量為75 mg/d,但是對于病情比較嚴重的患者,可以適當的增加其劑量,并且他們會在2 h后達到所需要的血藥濃度。③阿司匹林:該藥物的常規劑量為75~150 mg/d。④調脂治療:臨床上調脂治療一般選用他汀類藥物,因為該藥物不僅具有穩定氧化應激、動脈粥樣斑塊以及抗炎的作用,而且還能夠降低患者膽固醇的含量,臨床上常用的他汀類藥物包括舒瑞伐他汀、普伐他汀、辛伐他汀、氟伐他汀、阿托伐他汀、洛伐他汀等。
1.3 評定療效的標準
顯效:在靜息時患者的心電圖出現缺血現象,經過相關治療之后恢復正常;有效:患者的心電圖缺血性回升大于1.0 mm,但還未達到正常水平,導聯引發的T波改變超過50%,T波從平坦變為直立;無效:上述治療標準均未達到。
1.4 統計學分析
本次采用了SPSS 16.0軟件進行統計與分析,計量資料采用x2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如果P<0.05,則說明他們之間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2.1 臨床療效分析
治療一段時間后,所有患者的治療效果均出現了好轉,但還有13患者(19.40%)發生輕微的心血管事件,同時還有2例急性冠脈綜合征患者、1例心力衰竭患者、10例心絞痛再度發生的患者、1例非致死性心肌梗死患者。
2.2 患者用藥后的不良反應
所有患者在治療過程未見明顯不良反應,僅有3例患者腹部注射出現瘀斑,但是未見藥物過敏、皮疹、血小板減少等癥狀,而且不良反應經過相關藥物治療之后,出現了明顯好轉。
3 討 論
心肌供血不足是誘發心絞痛的直接因素,而冠心病又是導致心肌供血不足的主要原因。同時其它類型的高血壓或心臟病也能引起心絞痛。血管中的脂肪如果發生不斷沉積現象,就有可能形成斑塊,一旦斑塊發生在冠狀動脈,就有可能引發縮窄,從而降低對心肌的供血,時間長了就形成了冠心病。而且有部分斑塊比較穩定而堅硬,很容易導致冠狀動脈本身硬化和縮窄,從而形成心絞痛。臨床上心絞痛的癥狀主要包括壓榨性疼痛、悶痛或咽喉部、骨后出現緊縮感。
臨床上對于心絞痛治療的關鍵是增加心肌血氧,降低心肌耗氧量,從而達到恢復供血的目的。目前常用的藥物主要有硝酸酯類藥物、β受體阻滯劑、抗血小板藥物及阿托伐他汀類藥物。β受體阻滯劑主要作用于心血管系統,不僅可以降低心肌耗氧,而且還能減弱心肌收縮力,可以大大降低穩定型心絞痛的死亡率。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聯合在一起可以抑制血小板的聚集,從而預防了血栓的形成。大量研究結果表明,氯吡格雷聯用其他藥物可以大大提高心絞痛的臨床療效,并且與低分子肝素及阿司匹林聯用還可以達到抗血栓的效果,具有較高的安全性能。對于心絞痛患者的治療,將其血脂調節到最佳范圍尤為重要。卡托普利屬于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該藥物可以降低心力衰竭和心臟死亡的發生率,尤其是合并糖尿病、高血壓、心力衰竭的心絞痛患者。他汀類藥物具有穩定斑塊、降低膽固醇、抗炎的作用,可以有效的調節血脂平衡[2]。如果患者不存在禁忌癥,對于穩定型心絞痛患者的治療可以首選受體阻滯。鈣拈抗劑具有緩解心絞痛、抑制心肌痙攣之功效。而在有禁忌癥的情況下,β受體阻滯劑可以選用鈣拮抗劑來達到治療心絞痛的目的。如果患者經過一段時間的常規治療之后,相關臨床癥狀依然存在時,可以選用鈣拈抗劑來達到治療心絞痛的目的。硝酸酯類藥具有降低心肌耗氧需求,擴張血管的作用,同時還可以使內膜下供血增加,使冠脈血流重新分配,這些都有利于緩解心絞痛的臨床癥狀[3]。
綜上所述,對于心絞痛的治療要根據患者的臨床特點選擇與之對應的藥物,這樣不僅可以改善患者缺血和預后癥狀,而且還能提高患者的療效。
參考文獻
[1] 劉巧蓮.心血管內科急性心絞痛治療的臨床探討[J].醫學信息,2013,(19):433-433.
[2] 崔莉彬.探討心血管內科心絞痛的臨床藥物治療效果[J].醫學信息,2013,26(30):460.
[3] 宋付凱.心血管內科心絞痛臨床藥物治療與效果分析[J].中外醫療,2014,(9):104-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