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列君 趙麗麗
【摘要】目的 對無癥狀性腦梗死患者的頸動脈內膜增厚與超敏c-反應蛋白進行分析,探討其與無癥狀性腦梗死的關系。方法 分別對30例無癥狀性腦梗死患者、30例有癥狀性腦梗死患者和30例健康者行頸動脈彩色多普勒檢查和超敏C-反應蛋白量測定。結果 3組受檢者的頸動脈內膜增厚發生率、頸動脈內膜中層厚度比較,超敏C-反應蛋白水平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頸動脈內膜增厚的程度及超敏C-反應蛋白與無癥狀性腦梗死有一定的相關性。
【關鍵詞】無癥狀性腦梗死;超敏C-反應蛋白;頸動脈內膜增厚
【中圖分類號】R540.4+8 【文獻標識碼】A
【Abstract】Objective analysis of the carotid artery intima-media thickening in patients without cerebral infarction symptoms and high sensitivity c- reactive protein, and to explore its relationship with asymptomatic cerebral infarction. Methods respectively, in patients with no symptoms of cerebral infarction in 30 cases of 30 patients with symptomatic cerebral infarction and 30 healthy subjects underwent carotid color Doppler examination and high sensitive C- reactive protein determination. Results carotid intimal thickening in 3groups of subjects were compared, the occurrence rate of carotid artery intima media thickness, high 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 level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Conclusion carotid artery intimal thickening degree and high 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 and asymptomatic cerebral infarction has certain correlation.
【Key words】Asymptomatic cerebral infarction; High sensitivity C- reactive protein; Carotid intima media thickness.
無癥狀性腦梗死(ACI),是臨床未發現神經受損的癥狀和體征,但頭顱CT、MRI可以發現明確病灶的腦血管病。本研究旨在探討ACI與頸動脈內膜增厚和超敏C-反應蛋白(hs-CRP)的關系,從而為早期診斷和治療本病提供依據[1]。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在我院神經內科2010年1月~2013年8月住院的60例腦梗死患者,其中有癥狀性腦梗死(CI)患者30例,診斷標準符合1995年全國第四屆腦血管病會議制訂的診斷標準;男19例,女11例;年齡51~79歲,平均(58.37±10.14)歲;其中肥胖者20例、高血壓者24例、糖尿病患者11例。排除標準:心、肝、腎功能不全或及腫瘤病史者;有嚴重的全身感染者;有手術、嚴重創傷史患者。其中ACI患者30例(ACI組),經過MRI證實梗死灶直徑<1.5 cm;男20例,女l0例;年齡52~75歲,平均(60.12±9.86)歲;其中肥胖者l5例、高血壓者23例、糖尿病患者12例。從來我院體檢者中選取30例作為正常對照組,其中男21例,女9例;年齡52~78歲,平均(59.36±10.39)歲;其中肥胖者7例、高血壓22例、糖尿病患者10例。既往無腦血管病史,顱腦MRI檢查未見異常[2]。
1.2 方法
頸部彩色血管超聲檢查前,要求患者休息10 min,探頭頻率為5~12 Hz,探查頸動脈內膜中層厚度(IMT),IMT增厚指IMT≥1.0 mm。hs-CRP的檢測:ACI組和正常對照組取空腹靜脈血2 ml,CI組取發病
24 h內患者空腹靜脈血2 ml,參考值:hs-CRP<3 mg/l。
1.3 統計學處理
研究中相關數據資料采用SPSS 21.0統計學軟件處理,計量資料采取“x±s”表示,多組間比較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ANOVA),若檢驗結果有統計學意義,兩組間比較以LSD-t檢驗分析,計數資料用(%)表示,用x2檢驗,在P≤0.05時,視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受檢者頸動脈超聲結果比較,3組的頸動脈IMT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且ACI組高于正常對照組,CI組高于ACI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3組受檢者的血清hs-CRP比較水平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CI組與ACI組比較,ACI組與正常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 論
無癥狀性腦梗死(ACI),是指無臨床卒中癥狀及神經定位體征,但影像學可發現的腦梗死。現在的DSA發現腦梗死患者多數頸動脈內膜增厚、在腦血管病演化過程中,動脈粥樣硬化有內膜增厚和斑塊形成兩個不同階段,內膜厚度(IMT)是首先發生的,而后逐漸出現內膜粗糙斑塊形成,內膜的增厚是動脈粥樣硬化啟動階段、系量變到質變的改變,這一動脈內膜的變化導致了頸動脈血栓的形成,有學者研究發現SCI病灶多位于深穿支供血區占80%,10%位于皮層區域,9%位于后顱凹[3]。目前磁共振彌散加權成像(DWI)和灌注加權成像(PWI)上超早期(<3 h)可以發現異常信號,以上影像學表現與我們頸動脈內膜增厚與無癥狀性腦梗死明顯相關性的研究結果,將我們的認識進一步提前,頸動脈內膜增厚階段與無癥狀性腦梗死的發生具有明顯的相關性,及早頸動脈超聲了解血管內膜增厚情況的界點,可望在內膜增厚起始階段給予個體化的干預可以起到有效的預防作用。動脈內膜增厚也是一種慢性炎癥過程[4-5],目前研究發現hs-CRP是動脈內膜發生改變的極具敏感性的檢測指標。本研究顯示,ACI患者的血清hs-CRP水平高于正常人,CI患者的血清hs-CRP水平高于ACI患者,表明hs-CRP水平與無癥狀性腦梗死有明顯相關性,能較準確地判定患者腦血管病的預后。因此,進一步重視
hs-CRP和頸動脈內膜增厚的的早期發現,采取有效的保護措施,盡可能避免CI的發生,這才是腦血管病的治療重點[6]。
參考文獻
[1] 陳雪枝,魏麗玲.無癥狀性腦梗死的研究進展[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2,12(30):3604-3607.
[2] 錢 琪,呂海東.無癥狀性腦梗死70例臨床分析[J].中國實用醫藥,2008:3(15):108-9.
[3] Corea F,H6non H.Pasquier F,et以Silent infarcts in stroke patients:patient characteristics and effect on 2-year outcome[J].J Neurol,2001:248(4):271-8.
[4] 高 路,南佳彥,等.急性腦梗死患者24 h內超敏-C反應蛋白水平及相關研究[J].中華急診醫學雜志,2009,13(3):79-80.
[5] 張宇敬.老年無癥狀性腦梗死72例危險因素分析[J].實用心腦肺血管病雜志,2007:15(5):383.
[6] 李曉紅,粱永耀,趙武民,等.無癥狀腦梗死干預治療與急性缺血性腦卒中發生的相關性研究[J].疑難病雜志,2008:7(8):45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