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德禹
【摘要】中藥治療是中華民族的經過幾千年的發展成為的獨具特色的治療方式,在臨床上,中藥的微妙機理在心腦血管的防治,治療方面都得到了很大的發揮,積累了很多經驗。本文分析了中醫治療心腦血管疾病的機理,以及中藥的優勢,然后詳細闡述了臨床治療心腦血管的中藥。
【關鍵詞】心腦血管;中藥;制劑;丹參;注射劑
【中圖分類號】R285 【文獻標識碼】A
1 中醫治療心腦血管疾病的優勢
中醫治療心腦血管疾病常采用同一時間使用多種活血化瘀的中藥材,根據個體的差異,辯證施治,修復血管內皮細胞,溶解血液酸酯垃圾,軟化血管,通過改善微循環,調節機體免疫力,增強血管內皮抗血栓形成能力,改善血液粘稠度,恢復全身氣血循環,助心腦血管病、動脈硬化癥患者健康長壽,這些中藥材不僅副作用小,而且價格上還很優惠。
2 心腦血管病的發生
正常人體血管都是有完整的內皮,內皮光滑平整,血液暢通無阻。但由于人體攝入的營養物質不同,容易形成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等,血液中的脂質升高,血小板凝聚,附著在血管壁上,慢慢形成粥樣硬化斑塊,斑塊逐漸變大可使血管腔變窄,影響血流供應心臟和大腦。血管的內皮受損,血管彈性變差,容易破裂形成血栓堵塞管腔。心血管病是由于動脈血管內壁脂肪,膽固醇沉積,并伴隨有動脈硬化。這種病變發展至心臟冠狀動脈時則形成冠心病,包括:心絞痛、心肌梗死以及急性死亡。腦血管病是由于各種原因導致的腦血管堵塞或破裂致使腦血管功能障礙,引起相關癥狀,是一種危害威脅生命的常見多發病。腦血管病大致可分為缺血性腦中風和出血性腦中風。出血性腦中風包括腦出血和蛛網膜下腔出血兩種疾病;缺血性腦中風包括腦血栓、腦栓塞、腔隙性腦梗塞和短暫性腦缺血發作等四種病[1]。
3 中藥治療心腦血管疾病
3.1 活血化瘀中藥的治療
心腦血管病的病因主要是血瘀。血瘀易使血脈不暢,淤血在腦會引起中風、眩暈、癡呆等,心脈有淤血,會心悸、胸痹心痛等。中藥治療的主要機理就是為改變心腦及周圍血管功能,改善冠狀動脈循環以及血液血小板功能,抑制組織增生,調節機體的免疫力等。活血化瘀中藥可通過多環節、多靶點的整體調節作用,發揮治療心腦血管病的作用,常用的藥劑有活血消淤,通脈的藥物有:丹參、三七、沒藥、赤芍、雞血藤、水蛭、三棱等[2]。
3.1.1 活血化瘀和心律失常
心律失常主要是以氣虛、心脾兩虛、虛熱煩躁多見。中醫治療常以滋陰降火,安神養心的方法治療,加上調和血脈。主要常用中藥有:紅花、白芍、當歸以及加上安神的柏子仁、酸棗仁、夜交藤等用藥。
3.1.2 活血化瘀與慢性心衰
慢性心衰是一種緩慢性病癥,并長期反復發作,常因有淤血滯脈。淤血不利化水的病理改變。中藥治療時首先考慮的還是主要采用益氣溫和的方式,如黃芪、人參等補心氣,用桂枝通血脈。但在活血化瘀利水方面,采用丹參,澤蘭,益母草來增加腎小球的過濾率,選用赤小豆、茯苓、車前子等為輔的利水中藥。
3.1.3 活血化瘀與高血壓
高血壓的基本病因,是由于久病入絡、淤血內停,氣血陰陽失調。常用復方有桃紅四物湯、血府逐瘀湯等,中藥藥物上有:丹皮、葛根、地龍、牛膝、山楂、紅花、天麻、決明子、白芍等,中成藥上常用降壓丸、腦立清丸、太極通天液、杞菊地黃丸等。
3.1.4 活血化瘀與中風病
中風分缺血性中風和出血性中風。缺血性中風主要是由于血管內皮血斑塊兒的出現集聚導致血管堵塞,血流不暢導致。出血性中風主要是由于血管內皮粥樣硬化,血液中的血脂增高,內皮受損,破裂出血形成血栓堵塞血管,出現腦梗等癥狀。
對于缺血性中風易用活血益氣的中藥治療,重用黃芪。若出現肝陽上抗,應先活血通絡,再益氣活血治療,常用藥物有天麻、桃仁、川牛膝、生地黃、紅花等調整劑量組方治療。
對于出血性中風要用大黃,芒硝先解淤熱,再用丹皮、白芍,當歸化瘀活血,瓜蔞、陳皮清化熱痰、白芍、地龍、秦艽清肝柔肝熄風。在出血性中風回復期,氣虛者,應當注意益氣活血、可用生地、白芍等養陰柔肝、地龍、丹皮、活血通絡,菊花、鉤菊平肝熄風,菖蒲、郁金化痰開竅。
3.2 草本中植物腦黃金的藥物
紫蘇油軟膠囊是以紫蘇為原料提取,含人體必需的脂肪酸а-亞麻酸達56%,可在人體中轉化為代謝必要的生命活性因子DHA和EPA(植物腦黃金),不含膽固醇,對人體具有更顯著的保健功能和醫藥功效。
現代醫學研究證實,紫蘇油可降低血液中總膽固醇的濃度,尤其是低密度的脂蛋白濃度,預防心臟病的發生。紫蘇油中的а-亞麻酸可抑制血小板的凝聚,預防心肌梗塞和腦梗塞發生,同時可抑制因血栓形成的老年癡呆癥。此類藥物如通心絡膠囊。
3.3 臨床上用的注射劑
3.3.1 麥冬注射液。功能:改善心肌收縮,增強心臟排血,降低心臟負荷和心肌耗氧量。主要用于慢性收縮性心力衰竭,臨床上對慢性心功能不全和冠心病有明顯效果,并具有改善左心室功能和抗休克的作用。
3.3.2 葛根注射液。功能:可擴張冠狀動脈血管和腦血管以增加血流供應量,可降低心肌耗氧量,增加氧供應;葛根素還能抑制血小板的凝集,直接通過擴張血管使外周阻力下降,起到了降壓的作用。
3.3.3 黃芪注射液。功能:可通過擴張血管改善微循環來治療腦供血不足的癥狀,還可用于治療病毒性心肌炎,可調節免疫功能,在淋巴細胞中誘生干擾素,使機體免疫狀態改善,保護心肌正常活動。
3.4 臨床治療常見的中藥
3.4.1 丹參。功能:活血通經絡,曲玉止痛,是很好的活血化瘀的中藥。在心腦血管領域可通過改善為循環,抑制血小板凝聚有很明顯的作用。臨床上廣泛用于腦梗死,心絞痛等病癥。主要用丹參的注射液,復方丹參丸等制劑。
3.4.2 燈盞花。功能:改善微循環,降低血糖粘度,調節血脂,促進纖維溶解。燈盞花素主要是有燈盞花乙素和少量燈盞花甲素構成,對多種心腦血管疾病有較好的治療結果,并且副作用小,臨床上主要用于治療腦血栓的形成以及冠心病因高黏血而并發的心絞痛,高血壓等癥狀。由于其價格便宜,在中藥中的含量又高,故現在的應用前景廣闊。
參考文獻
[1] 康開彪,武正權,柳樹英.腦出血的中醫藥研究現狀[J].甘肅中醫,2007(12)
[2] 李 霽,王 階,何慶勇.三七總皂苷在冠心病中的研究進展[J].時珍國醫國藥,2008(1)